卷七 天语惊神暗星斗——靓丽的风景线

  卷七 天语惊神暗星斗

  靓丽的风景线

  ————宋之问·《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宋之问 《灵隐寺》

  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做了一个奇妙的梦。他梦见一个通体金黄,有光晕笼罩的神仙,飞到自己的殿前朝拜。第二天感到很是奇怪的汉明帝,询问文武百官有谁知道他梦到的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回答到:听说西方天竺有位得道之神,唤作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散发奇异的光彩,圣上有大德,所以能够梦到他。明帝一听,龙颜大悦,立刻派遣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三人去西域,访求佛道。事过三年,天竺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随一众人马来到国都洛阳。明帝建白马寺弘扬佛法。佛教从此在中土落地生根。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宗派,在中土以野火燎原之势席卷社会各个阶层。宋、齐、梁、陈历代君王大多崇信佛教。梁武帝尤其笃信,自号“三宝奴”,放着皇帝的宝座不管,前后四次舍身入寺,让人瞠目结舌。统治阶级的倡导佛教,让中国除了在精神层面上斩获颇丰外,因佛教而兴起的美术、建筑、雕塑等相关领域也有了极大的发展。梁朝有寺庙近三千座,北魏末年,有寺庙三万余座,而北齐则达到惊人的四万余座。因为修建寺庙多选择景色怡人之地,那些有着丰富人文积淀的大寺,坐拥风景如画,成了中国佛教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灵隐寺便是如此。

  相传东晋咸和元年,印度僧人慧理游历到杭州西湖西北方的武林山时,惊叹“此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于是停下脚步,建造了灵隐寺。宋之问首句里“鹫岭郁岧峣”,写山的高峻险拔,就是由这个掌故化用而来。至于“龙宫锁寂寥”,则是写灵隐寺的清净。传说中龙王曾请佛祖讲经说法,故有龙宫代指寺庙一说。

  登寺远眺,可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句工对,描绘出了一副气势雄浑,视野壮阔的景象。沧海浩瀚无边,日出日落都摄人心魄。钱塘江大潮更是难得一见的奇观。这些景观在江南迷离的烟雨中,都有着别具一格的魅力和神采。毫不夸张的说,这两句诗正是奠定整首诗歌骨气的大写意、大手笔。

  在写意之上,宋之问又拿起工笔勾勒起灵隐寺细密的纹路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是灵隐寺特有的奇观。传说中灵隐寺每当秋高气爽时,总会从天上飘落桂子一般大小的颗粒。天香指的是香客们奉上的祈福香火,因为灵隐寺坐落在飞来峰和北面众多高峰之间的山麓之中,依地利已在云彩之上。月落桂子,香飘九重,这样的灵隐寺已然是世外仙境了。

  “扪萝登塔远”四句,是写和灵隐寺息息相关的生活,它既是游客和宋之问的,也是在灵隐寺出家修行的僧人们的。佛教讲究“因缘聚合”,在修行者看来,生活无处不是佛。它既是禅院里念经诵佛,也是山水的活色生香。

  攀着藤蔓登塔望远时,佛在手心轻握的日光里;沿着取水刳木找寻幽泉时,佛在汩汩泉水的饥渴里;当傲然的山花迎着冰霜怒放,漫山的枫叶红似火焰,佛呢?它就端坐在春花秋谢的生死轮回里,把一切的一切收在眼底悄然微笑着。灵隐寺乃至其落脚的整个山水,就这样浸染上了浓厚的禅味,哪怕宋之问没有“夙龄尚遐异”之志趣,这灵山圣水的宝地,也是有足够的力量把心中积沉的俗世烦恼一扫而空的。

  诗意至此,已经完整了。若就此搁笔的话,也不失为一篇上乘之作。不过很显然宋之问赋予诗歌的韵味,要远超出篇幅囚禁的极限。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看起来仿佛是一句不着边际的诗。本来讲灵隐寺讲好好的,怎么突然来了句天台路?天台路在天台山,天台山是天台宗(法华宗)的发源地,距离灵隐山有不短的距离。而石桥正是在天台山的楢溪上,下临陡峭山涧,同是佛教圣地里的奇景奇观。宋之问顾此而言他,用的是指东打西暗度陈仓的妙笔。之所以萌生观看天台山奇观的念头,恰是因为眼下灵隐寺的胜景引发的。景物之间自然的过度,同时也蕴含着“法门相异,佛祖同根”的佛门至高玄理。以此收尾,颇得诗歌艺术中“貌离神合”的妙韵。

  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蕴,一切诸法中,无法而不造。”当宋之问用佛法“造”诗,或写意或工笔,“收纵联密,用事合题”时,《灵隐寺》的精彩,确实是手到擒来的事了。

评论
  • 作品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指点我的作品《小城故事》


  •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 情深句美意境幽,已点好评!欢迎关注愚作《天云诗钞》及《天云诗钞》(第二辑)。梦中神话,与你万世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