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美人

  三 美人

  (俄)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著 汤毓强 陈浣萍 译

  【她的一切都和谐优美,

  一切都超出尘世的热情,

  在她庄严的美丽中

  含着羞怯和文静。

  她环顾四周的仕女,

  既没有敌手,也没有伴侣。

  我们那些苍白的丽人

  已在她的光辉下失色。

  无论你匆匆赶往何方,

  即便是去和爱人相会;

  也不论你心中的幻想

  有多么秘密,多么珍贵,

  你一见她就会脸红心跳,

  身不由己地突然停住脚,

  并怀着虔诚的崇拜之心,

  来景仰这美中的神圣。】

  就译作的评述,相对有些麻烦。因为,不论翻译得多么贴切。与原文的意思,必然有所出入。在于,宇宙是各向异性的,每个人的意识都不同。就同一作品,看法、理解、体会等等,皆是差别的。诸如这首诗,有不少的中译本。不会一模一样、毫无二致,必定参差不齐、里出外进。

  作者把相应的意识,具体化成作品的过程中。由于,是吸热与放热、引力与斥力的双重不对等交换作用,从而两者是无数的差别。就好像,以笔墨纸张体现出来的作品、与以印象性事物构成的意识,是不可能恒等的。

  显然,以作品,来揣摩作者的意识,有相当的难度。因为,在解悟作品的过程中,又是双重不对等的交换作用。而译作与原作,明显又隔了一层。这样一来,似乎偏差越来越大。好在,不论怎样的交换作用。虽有异化,也有同化;既有结合,又有分解。所以,无论如何,必能探知作者的一些意图。只不过,大小、多少、强弱的问题。

  那么,怎样使作者的意思,更为显现、更加明晰呢?使作品,处于深广度更大、一体性更强的系统中。不论如何的大作,在意识上,都是一定层次范畴的。因为,人是以印象性事物,来模拟现实的。对于实情实物,就是割裂或抹杀了,无数的联系和变化。

  因此,意识对实际而言,是局限性、封闭性的。就好像,人无法听到所有的声音,没法看到很遥远及很微小的事物。更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等等。显然,意识,不是无限性的。就注定了,作品,是有限性意识的。

  也就说,就意识角度,作品都是片面性、孤立性的系统。皆是一定规模、程度和范畴的。如果处于了更广大、更精深的系统中,就能逐渐地分解开来、剖析出来。

  换言之,把组成部分,逐步地剖开、拆散。使得,水落石出、拨云见日一般。如此一来,各个层次、方面、构成,就会较为清楚明晰。再总体上,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作者的意思,基本显而易见了。

  就如,对一辆汽车,不知是怎样架构、如何运转的。怎么办,全部拆开。对各种零件,逐个地解析、探察。再装配成各个部件,部分地分析、解悟。最后组装成原车,整体上归结、总括。对作品的认识,与之是类似的、相仿的。

  那么,关键就是,系统强弱大小的问题。诸如,对一个作品。如果,读者相应的意识更强大。就能思维性地剖解,以辨析各个组成部分。而后,整体性地分析、判断和概括。如此,就可比较深入明确地认识。

  假若,读者相应的意识系统较弱,通常不能根本性地认知。因为相对而言,强大的系统,吸热和放热较大、引力和斥力较强。弱小的系统反之。因而在交换作用中,被异化、被分解的程度和规模很大,而本身的同化性、结合性较弱。换言之,是相对被拆开、被分解的。然而,要把作品解离开来,才能较好地认识。

  简言之,若作品的系统较强。就处于主导性、控制性的地位,是统帅级、重量级的。使得,读者相应的意识系统,多处在了被动性、次要性的位置。那么,基本是望洋兴叹、徒呼奈何。就像,管中窥豹、盲人摸象。不是一偏之见、一孔之见?

  比如,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中有云:“李杜数公如金翅擘海,香象渡河。”这些评论,皆是管窥蠡测、雾里看花的。他诗歌的意识系统,比李白、杜甫的差很多。从而对李杜的诗,无法深广化地解析、一体化地认知。

  反而,相应的意识系统。被李杜的诗歌,相对地主导、控制、以及同化了。因此,只能推崇备至地评点、镜花水月地论述。说白了,就是小河之观大海、土石之望高山。恍若,醯瓮之鸡、坎井之蛙,盖不知瓮外之天、井外之海为何如。

  就在于,已被那些唐诗,所驾控、束缚、禁锢了。使得,沉溺其中、难以自拔。不就如,瓮里醯鸡、井底之蛙了?又怎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再如,钠原子(Na)与氯原子(Cl)的系统。相形之下,前者较弱,后者反之。在交换作用的中,钠原子被相对分解,失去了最外层的电子。氯原子相对结合,得到了一个电子。

  如果从认知而言,氯原子对钠原子,有着较为深入、广泛地了解。因为,已经把钠原子相对地解离了开来,已然知道了一些内部的情况。而钠原子对氯原子,基本一头雾水、不知就里。在于,没有把氯从原子层次上分解,从何得知内在的情形?

  当然,交换作用中。钠原子,必然得到、结合了一定的能量。但是,要比电子能级低得多。使得,只是零星、粗陋、肤泛地对氯原子,有了些了解。显然,是一鳞半爪、零七碎八的。

  由此就比较明确了,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大作、名著之类的。主要就是,读者的那些意识系统。诸如,文学的、科学的、哲学的、艺术的等等。大多,比作品的系统弱小。

  那在解读时,或说在交换作用中。读者相应的意识系统,基本是分解性衰落的,而作品的系统大体反之。当然,会达成一定的相对平衡,或者相对分离了开来。再者,由于吸热与放热、引力与斥力,脑细胞会构架出与作品类似的印象性事物。

  相对而言,大致有两种情形。一,读者相应的系统弱化成了周边,而作品的系统强化成了核心,犹如地球与太阳的模式。基本过程,模拟作品的印象性事物,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从而,使原有的印象性事物,衰弱成了次要的。实际上,就是读者相应的意识,在围绕作品架构和运转。大体处于了,被主宰、被控制的境地。

  因此,多会对作品,崇拜、褒扬、歌颂。简言之,从强者处,获得了能量。因而,期望得到更多。如果贬损、指斥、诋毁,就在破坏、解离与作品的系统。则相应的意识,会失去这方面的主导、依靠,而显得比较单薄、无依了。显然,这在使弱者,居于主控位置。相对是能量损失的,通常不愿为之。所以,多是赞不绝口、心香一瓣的。有着,攀龙托凤、大树底下好乘凉、苍蝇附骥尾乃腾千里路之味。

  二,假若作品深奥难懂,斥力效应就比较明显。时常使读者,相对排斥性地分离了。由于艰深晦涩,那在交换作用中。读者的能量,往往付出很多,可收效不大。使得,印象性事物的状态,在不断向相斥性转变。由此,就成了相对分解的关系。

  诸如,在三九天,多是身体收缩、脚步加快的。就在于,外界吸热很大、而放热很少。从而在交换作用中,我们的能量损失很多。导致肌体一系列组织器官的状态,逐渐变成了与外在大幅度排斥的状况。显然,在这些斥力效应,能尽快地远离寒冷。若主要是吸引的,就卧在了冰天雪地里。就艰深难懂,读者大致是敬而远之的。会认为它们超凡脱俗、不同凡响,但自己难以窥其堂奥、难于探其真谛。

  明显,诸多作品,之所以是经典、巨制、华章、乃至神圣的。根本原因,是普遍的意识水准不高、实力不强所致。并不是那些作品,真得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对于无限的发展、无穷的高度,不论多么高超、神奇的大作,都几乎是零水平、零等级的。

  由此而言,世上从来没有过高手,以后也绝不会有。就好像气球,吹起来的;绣花枕头,粉饰出来的。一派的巨匠、大师、鸿篇、高论之类的,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罢了!也可见,如果意识较弱,很容易成了倚门傍户、攀龙附骥、掇臀捧屁之徒。

  普希金的这首诗,从根本而言,是本原性的。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涉及一个实质的问题,宇宙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诸如,是由神、灵魂、水、火、绝对观念、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磁单极子、或光子构成的,等等。

  以它们为基础,构成了森罗万象、蔚为大观的世界学术。不过,虽然纷繁复杂、千态万状。但归结到根本,是统一的,大统于本原。也就说,世界学术在本质上,是本原论。

  简言之,他们在根本上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最基本、最原始,而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所构成。显然,这种单位就叫做本原。

  比如,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唯心辩证法的宗师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一切事物的本质。量子力学的大师狄拉克认为,物质是由磁南极和磁北极这两种磁单极子构造的。物理学的巨匠爱因斯坦认为,光子是物质世界最根本的粒子,等等。

  由此,可以简单说一下。世界学术中的各种王国、学科、体系之类的,是怎样创建、如何演进的。原理、方法、程序等,并非难乎其难,而是简单易行。不论是谁,都可以创立属于自己的学术流派。

  首先,确定一个根本。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本原、理想模型、原始命题、或基本定义之流的。当然,这是任意的、无穷的。因为,任何事物皆有着无尽的等级层次,相互之间又都是无数的联系变化,还均处于宇宙这个无际的大系统中。对这种无限化,何者为本、何者为末;哪个是源、哪个是流?那相对而言,何者不能为源,哪个不能为本?

  所以,本原的确定是随意的。只要认为,哪一个是构成物质世界,或某一领域、某个方面等,最本质的东西就行了。换言之,把它作为你学术的本原了。

  然后,使其与相应、相关的事物发生交换作用(一般是,实验、证明、检测、实践等交换作用)。在一系列吸热与放热、引力与斥力的过程中。若相对结合,就可能产生新事物;如果相对分解,又可能解离出新事物。而这些新事物,都可说是一定的结论、成果。假若被普遍承认,就是规律、定律、定理、公理、大论之类的。由此,这个学术体系就基本成型了。

  再使它们,进一步地与相应、相关的事物进行交换作用,又会产生新的结果,类似于推论、公式、技巧、方法等次级理论。如此下去,此学术流派就已建立和发展了起来。

  诸如,欧几里得几何。以点为根本,以五条公设为基础。由此,产生出一系列的定理、公式、推论等,形成了几何学。不过,人们对第五公设有所疑问。因此,出现了黎曼几何、罗巴切夫斯基几何等。

  再如,康托尔集合论。以空集为模型,以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为原则,论证出诸多的……形成了集合论。又如,牛顿力学。以质点为本原,以惯性为依据。通过假设、实验等手段,制定出了三大定律,以此构成了经典力学。

  这种例子数不胜数,诸如热力学、静电学、相对论、反本质主义、形而上学、《金刚经》、《道德经》、《国富论》、人际关系学说,等等。为什么不胜枚举,世界学术在本质上,是本原论。因而,都是那样架构和运转的。表现上,也许八门五花、千态万状。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或许有些纳闷,这有什么问题吗?每个学术流派,都有自己的本原。可它们各不相同、不相统属。是鼎足而立、各自为政的状况。自然少不了兵戎相见、争长黄池的冲突。类似于军阀割据、诸侯混战。

  其实,都昭然若揭、明如指掌。各种的学科、理论等,基本都是各为阵营、自行其是。那么,世界学术在整体上,不是一盘散沙、群雄逐鹿?更让人头大的,从根本而言,这些学术全是本原论,可物质世界不是本原性的。从而在实质上,它们皆是不成立的。

  假设,宇宙是本原性的。也就说,是由本原构成的,会怎样?

  作为本原,它的任何部分,必是完全相同、毫无差别的。如果,有不同之点、差别之处,是可以再分割的。从而,就不是本原了。

  若可以再分,却还是本原。那么,天下的什么事物不是本原?因为,都能把它们再分解。所以,只有不可再分割的,才会是本原。也在于,可以再分的。压根不可能是宇宙,最基本、最原始的最小构成单位。

  但若本原的各部分,有不同之点、差别之处,显然是能再分的。把不同的分不开么,把差别的分不开么?很明显,分解开来是理之当然,明白无疑的。

  因而,若是本原。则它的任意所在,都是完全相同、毫无差别的。那么,就是全然重合的。如果有一处不重合,则相应部分,必然不是完全相同、毫无差别的。必定是有不同之点、差别之处的。而这已然可分,又怎会是本原?因此,它本身是绝对重合的。可这是什么,就是绝对的零,什么也没有。只要不为零,就有不重合的所在,就不是本原。

  所以,本原在实质上,是恒为零、不存在的。可为什么,有水、火、灵魂、绝对观念、质点、点电荷等等,所谓的本原呢?

  它们并非宇宙的本原,而是其中有着乾坤大挪移的神功。本原,首先是一类印象性事物,是由脑细胞构成的。因为,都来源于人的意识,是大脑的产物。

  而他们,直接把这类印象性事物,作为了物质世界的本原。那么,物质是由脑细胞构造的?既然不是,它们作为物质的本原,必是恒为零,不存在的。简言之,它们根本不是宇宙的本原。

  从本质而言,那些所谓的本原是实在的,是以印象事物的状况而存在。而后通过一系列的意识活动,具体化成了语言、文字、油墨、纸张等等物质形式。然而,其不可再分吗?不论印象性事物、脑细胞,还是文字、纸张等,都是可以再分的。

  因此,实质上它们什么本原都不是。压根就不会是不可再分的本原,只不过叫做本原罢了。就好像,可以把张三改叫本原,也能把太阳称作本原,等等。任意的、随便的,就是一个名字的问题。

  而作为本原这个词,根本上也是印象性事物。并且,不论以何种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皆是可以再分的。又本的哪门子原,当真滑天下之大稽了!

  对此,可以举个例子。爱因斯坦认为:光子是永不分裂的。他的根本意思很明显,光子是物质世界的本原。因为,不可再分的物质只会是一种情况,本原。其他的物质,都是可以再分的。分解到最后,就全是本原态的。

  问题在于,爱因斯坦为什么这样言之凿凿地定论?就在于,若光子是可分裂的,则质能方程和狭义相对论不成立。诸如,质能方程E = mc²(E-能量,m-质量,c-光速)。其中有个假设,光速是不变的,是个常量、或说恒量。如果光子是可分裂的,则光速必然可变,此方程如何成立?

  若光子永不分裂,则其的任何部分,都是完全相同、毫无差别的。因为,如果有不同之点、差别之处。是可以再分解的,这与题设矛盾。而若任意部分,皆是完全相同、毫无差别的。就是绝对重合的,是恒为零、不存在的。只要有不重合的所在,只要不是绝对的零,都是可以再分的,而不可能永不分裂。

  其实,爱因斯坦所谓永不分裂的光子。实质上,是他大脑中的一个印象性事物。与实际的光子,不是一回事,而是两种物质。因为,印象性事物是由脑细胞构成的,而实物光子并非如此。可爱因斯坦把两者直接等同了,能不出现根本性的问题吗?说得好听了,科学大论;讲得难听了,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的小伎俩。

  最为滑稽的,他大脑中印象性事物的光子,与其的基本构成脑细胞,都是可以分裂的。何来的永不分裂,简直信口雌黄、一派胡言!实质上,永不分裂,也不过是他脑细胞形成的一个概念式的、印象性事物。就像本原,概念式的、印象性事物。而构成永不分裂,这个概念的印象性事物、及相应的脑细胞,都是可以再分裂的。只不过,此印象性事物,叫做永不分裂罢了。

  也许会说,密立根经过了十年的实验,证明质能方程是成立的。这就暴露出了,物理学的一个根本缺陷。过于地依赖实验,并且认为其是唯一、最终的准则。

  由于宇宙的各向异性,无限性,一体性。因而,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无数直接和间接的联系,皆是无穷吸热与放热、引力与斥力的交换作用,全部是无限化的一个系统。因此,要完全地认知任一事物,与彻底地认识整个宇宙是等价的。简言之,若不能完全地明晰整个宇宙,根本不可能彻底地了解任一事物。

  而人的意识是有限的,无法纤悉无遗地解析整个物质世界,也就没法明白无遗地认知任何事物。

  可实验,不过是一类事物。也就说,无论如何,对实验的认识,都是片面的、孤立的、局限的。那么,所得的实验结论,必然是线性、机械性、封闭性的。这种东西,能切实地证明什么,天、还是地?其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说明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而不是唯一的、最终的结论。

  对任意的实验,或说事物,认识过程都是无穷的,永远不可能达到认知的终点。所以,实验在本质上,不具有理论性、真理性的意义。它只是解析物质世界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终极的标准。

  就好像,直到目前,把哪个实验彻里彻外、纤介不遗地搞清楚了?那不是痴人说梦、梦熟黄粱,除非地球倒转、太阳西升!就是酒精溶于水,这么简单个实验。别说千万年,永远都无法完全彻底地弄明白。要使之全然地水落石出、真相大白,是根本没有可能性的。因为,不论水,还是酒精。都是无限等级层次的系统构成,而且与其他事物皆是无尽的交换作用,那本就是无穷的认识过程。

  就好像,光子的永不分裂,是建立在各向同性的基础上。密立根完全、彻底地实验出了光子是各向同性的?别说他那个年代了,就是再过上千百年,都没有那样的实验条件、设备和手段等。

  他们只是根据,光子在各个方向上的传播速度大体相等,来判定光子是各向同性的。假如,光子在两个方向上,一秒钟传播的距离之差是十亿分之一纳米。而在现有的实验设施下,能检测出这么微小的差距,那简直梦里做梦!但就这个差别而言,能说光子是各向同性的,那不扯淡吗!

  假设光子,或其他什么事物,是各向同性的。则其的任何部分,都是完全相同、毫无差别的。只要有不同之点、差别之处,怎么会是各向同性的?因为,在某些方向上是不同的、差别的。那就是异性的,哪可能是同性的?

  但若本身的任意所在,皆是完全相同、毫无差别的。则是绝对重合的,恒为零、不存在。而物质世界,是存在的、不为零的。能是各向同性么,只可能是各向异性的!

  实则,本原性、各向同性、有限性、封闭性、多体性、绝对的零等。在实质上,是一致的,能互相推导出来。就好似,说光子是永不分裂的。则必是本原性的,也必定是各向同性的。而由其构成的物质世界,必然是有限性、封闭性、多体性的。

  非本原性、各向异性、无限性、开放性、一体性、存在性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可以相互推导出来。

  上述所体现的,是两大学术体系。我称前者为,平面化学术,主体是世界学术。称后一种,为体系化学术。但并非,一味地否定世界学术。只是说在根本上,它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应用性的。它与人意识的有限性、局限性是相应的。因而,主要对应于人类对物质的运用。

  如果不说本原论,不容易解析普希金的那首诗。因实质上,它是本原性的。

  诗的基本意思,无非在说,那人是世上最美的。因为,“她的一切都和谐优美,一切都超出尘世的热情……”最后还归结到,她是“美中的神圣”。如果有比她更美的,则那些句子都不成立。

  实际上,我们已经清楚。他所谓的最美,在根本上,是印象性事物的美人。与实际的那个美女,不是一回事,不能等量齐观、岂可混为一谈。乃至,都无法同日而语、相提并论。

  假设,存在最美的人,或事物等。则其的任意部分,必是完全相同、毫无差别的。如果有不同之点、差别之处。那么,若此部分是最美的,则那部分就不是。因为有差别,有不同,所以不会同为至美。从而,整体上不可能是绝美的。

  因此,若是最美的。则她的任意所在,必然完全相同、毫无差别。而这就绝对重合,恒为零了。只要不重合、不为零,就必定有不同之点、差别之处,就不会是至美的。所以,绝美与绝对的零是等价的,世上不存在最美的人或事物。

  其实,作者以之为的最美。就是一种本原,或说本原性的构成。主要在于,本原论的学术认为,物质世界,或某一领域、某个方面等。是由本原这种最基本、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所构造。

  那么,本原是不是最美的?假设,有一个非本原性的事物是至美的。由于,它是由本原形成的。可本原又不是绝美的,那它可能是最美的吗?所以,普希金所描述的美人,实质上是由本原直接构成的。从而,任何的层面、形态、表现等,都是本原性的,也必是最美的。换言之,这首诗,不过是本原论的一种体现罢了。

  像普希金的《美人》、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欧几里得的几何学等。看上去,好似八竿子打不着、风马牛不相及。但本质上,都是一致的,本原论。

  实则,整个世界学术皆统一于本原。只不过,本原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罢了。这在根本上所反映的,是人意识的多样性、复杂性。因而,诸多的学术体系,没什么难解的。万变不离其宗,全是本原性的。

  “她的一切都和谐优美,一切都超出尘世的热情。在她庄严的美丽中、含着羞怯和文静。”

  本原性的意识,表现之一就是化神奇为腐朽。先把所要体现的事物,本原式地神奇化。那就所表述的层次范畴而言,这基本就到了至高、绝顶的地步。由于,大致没了什么进展的空间和余地,之后就自然性地向凡常衰落了下去。像吸血鬼、孙悟空、上帝、黑洞、磁单极子等,都是诸如此类的。

  任何事物都是双重不对等的交换作用,任意过程中皆是既吸引、又排斥;既结合、又分解的。因而,都有着无数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强势与劣势等。又由于,物质世界是无限可分、无限广大和无限发展的。因此,宇宙中不存在最高与最低、最好与最差、最优与最劣之类的事物、方面、层次、状态、性质等。也就说,“最”什么的,实质是本原性的。

  “她的一切都和谐优美,一切都超出尘世的热情。”在根本上,这是作者脑细胞构成的一些印象性事物。而这些印象性事物,都是和谐优美的,皆是超出尘世热情的?这不免高自标置,妄自尊大了。

  就好像,脑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对人体而言,基本就是垃圾,压根谈不上什么优美、热情之类的。再者,死亡的脑细胞、衰落的印象性事物等,哪里优美、热情了?简直就是胡言乱语、混说白道,放屁还打了个草稿!

  作者,是把印象性的美人本原化了。也就说,认为是由本原直接构成的。从而,就理所当然地以为,实际的美女是艳色绝世、无以伦比的。但印象性事物,是可分解的,无所谓本原。所以,他的意识是滑稽可笑、大谬不然的。简言之,最美之类的,是他大脑中概念式的一类印象性事物。而把它们直接赋予了,印象性事物的美女。从而,就产生出了绝美的美人。

  就好像,“一切都超出尘世的热情”。从而,她的任意所在,就不是由分子、原子、质子等构成的。因为,它们都是尘寰的、世俗的、凡常的。那么,这个美女是由什么构造的?显然,不会是地球、太阳系中这些“尘世”的事物了。

  岂不让人茫然不解、一头雾水,不知是何方神圣。脑子灌了土,跑到了红尘之中。反映了,这类作品相当得天真幼稚、低能弱智,就是胡说八道、神吹乱侃。但看上去,好像超尘出俗、绝世无伦似的。不过,实质上朽木粪土、破烂垃圾。

  “在她庄严的美丽中、含着羞怯和文静。”那么,“庄严”、“羞怯”、“文静”都是和谐优美的,皆是超出尘世热情的?化神奇为腐朽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不断地否认自己所创立的神奇。恍若,不弄成腐朽的,就无路可走、死期将至了。这也是没法,不如此,又怎么继续下去?

  只要把事物,树立成了至矣尽矣、无可比象的。以后的事情,就简单得掉渣了。因为,只剩了否定。不然,难乎为继、无法可施。最终,落花流水、一败涂地般地回落到了现实。可能还没发现,所缔造的神奇,是那么得低劣鄙陋、朽木不雕!就如,她咳嗽、打喷嚏、上厕所等等,皆是和谐优美的,均是超出尘世热情的?找堵墙吧,一脑袋干上去,一了百了。

  “她环顾四周的仕女,既没有敌手,也没有伴侣。我们那些苍白的丽人、已在她的光辉下失色。”

  任何事物间,都是引力与斥力、同化与异化的无限性过程。因而,皆是优劣好坏并存的。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无是处的。

  若说“没有敌手”,则相互间没有异化、斥力的效应。从而,是完全同化、绝对引力的关系。那么,两者是全然重合的。因此,只是一个事物,而非两个。只要有不重合的所在,之间必有异化和斥力。那就有着对立面,就存在敌手关系。

  如说“没有伴侣”,相互间没有同化、引力的效应。必然是完全异化、绝对斥力的关系。则两者是无限远的,不共存于同一时空中。也就说,若一者是存在的,那另一者是恒为零的。因为若是并存的,则必有着时间、空间等同一性。那互相间的异化、斥力,就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简言之,只要都是实在的,之间必有着同化和引力。因而,就有切合之处,定有伴侣关系。

  “我们那些苍白的丽人、已在她的光辉下失色。”这句主体上仍是完全异化、绝对斥力的。因为若有着同化、引力效应,则另一方不会全然地失色。

  绝对引力、绝对斥力,是本原论的两种表现。像黑洞,绝对引力的本原;磁单极子,绝对斥力的本原。本原论,至少要运用这两种手段之一,来确保本原的地位。

  假设是相对引力的,就有不同之点、差别之处。从而,是可以再分解的,也就不是本原了。假若是相对斥力的,则不是完全相同、毫无差异的。可以根据不同、差别进行再分解,也不是本原了。在绝对引力下,都完全重合成了一个。在绝对斥力下,双方不共存,至少有一方恒不存在。说白了,不论绝对引力,还是绝对斥力。在其的关系下,都只是一者,而不是两个或多个。

  牡丹虽好,也得绿叶扶持。可绝对引力或绝对斥力,使她变成了孤家寡人、孑然一身的。从而只有牡丹,没有绿叶了。这也是本原论的特点之一,分解性衰亡、腐朽没落的走向。就像文中的美人,什么对其都没有衬托效应。也就全都解离了开来,那她不是茕茕孑立、孤形吊影了?就好似,世上只有她一人了,那怎么活下去都成了问题。种地、织布、建房子……

  “无论你匆匆赶往何方,即便是去和爱人相会;也不论你心中的幻想、有多么秘密,多么珍贵,你一见她就会脸红心跳,身不由己地突然停住脚,并怀着虔诚的崇拜之心,来景仰这美中的神圣。”

  由于上一节的体现,使得这一节实是狗尾续貂、画蛇著足的。前文已经说了,她没有敌手,也没有伴侣。换言之,那些仕女没有映衬效应。而所谓的丽人,已在她的光辉下失色,也没烘衬效果。这不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因为美女都无法烘云托月,还有什么可以渲染烘托?

  只得貂不足、狗尾续;繁花尽落、塑花充之。这也是本原论写法的必然,因为本就是分解性衰落的。越写越理屈词穷,愈写愈枯鱼衔索,直到穷途末路、气息奄奄。好像不把自己写死,就决不善罢甘休似的。都这么费心劳力、不顾生死了,可字里行间却尽是痴呆懵懂、出乖弄丑的玩子。

  说那个美人,艳美无敌、无可比拟。但也只不过,让人脸红心跳、停住脚、虔诚、崇拜、景仰之类的。还以为,都被她那倾国倾城之色给杀死了,全被她那绝世独立之姿给仙化了!搞了半天,不过如此!

  假若,她跟一堆无主的美元在一起。怕是大多数的人都扑向了钞票,而对她近乎视而不见。假如,一只老虎、狮子什么的冲了过来。可能绝大多数的人都逃之夭夭了,而对她置之不顾。只要描述成了本原化的,之后的行文还不天真幼稚、滑稽可笑?当然,此类的作者能写出什么,就那小学没毕业的文学水平!

  可以看些高端的例子,李白的《清平词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本人的拙作,《西子》:“倒卷吴越势,横推列国时。一代江山色,万载风云姿。”是否有着天上人间,迥乎不同之感?就在于,这两首诗是相对结合性壮大的。而普希金的《美人》,是相对分解性衰亡的。

  李太白,用了霓裳、花容、春风、群玉、瑶台等一系列事物,来衬托杨贵妃。使得交相辉映、烘托渲染的效果,越发得深入、愈发得广大,直至形成了群星拱月、百鸟朝凤之效。若说特点,越写越汪洋恣肆、愈写愈海阔天宽。几乎可说,容天地万物、笼凡尘仙境,气势磅礴、势不可当!

  看李白诗中的字词,都有着相当的活性、弹性、变化性。而普希金诗中的词语,基本是僵化、呆板、死气的。都没什么联系性、深广性,又哪来诸多的交换作用,还不槁木死灰一般?这样的作者,连字词的运用都不会,还写诗呢?

  有时就在想,他们做文学是不是太屈才、太浪费了?去种个地、卖个菜,才是人尽其才吧?世上已有多少的垃圾篇章,好像不用再添砖加瓦了!说得更直白,像普希金这种人,没什么发展的问题,就是腐朽没落的走向。总而言之,死路一条、无可救药。就如《论语》所云:“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