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那杯变了形的卡布基诺

  离学校不远的街面转角处有一家“真锅”咖啡店,平时人不多,比较雅静。

  健泉到那里时,她的母亲已经在里面坐着了。

  看见健泉,她扬了扬手,没有大声招呼。

  健泉看见了,也扬了扬手,走了过去。

  走到跟前,健泉一边在她对面落座,一边小声解释说:

  “不好意思,班里一个学生有点情况要处理,晚到了8分半钟。”

  她“噗哧”一笑:“呵呵,您时间计算得这么精确啊。”

  健泉一时语塞。学校按部就班的作息规律养成了他准点计时的习惯,他把眼下的见面也当作了一次会议或一个讲座。看着她清秀端庄的脸,不由脸上有点发热。

  仿佛会传染似的,她的脸上也泛起了一层红晕。

  她赶紧说:“喝点什么?卡布基诺?”

  健泉没有听懂,咖啡店他从来不光顾。他平时只喝白开水,连茶叶也不喝。

  见他反应迟钝,她心里有数了,便不再解释,招来了威特,点了两杯卡布基诺。

  健泉这时暗忖:一定是一种咖啡的名称。如今洋玩意儿太多,自己老土了。于是朝她讪讪一笑,不知是表示歉意还是满意。

  一会儿,威特托着托盘过来,把咖啡轻轻放在桌上。

  健泉看着咖啡,心里暗暗称奇,那咖啡表面的一层泡沫居然形成一朵花的图案,仿佛镌刻在咖啡表层,久久不会走形。

  看着他在潜心研究咖啡了,她只好轻轻地唤了一声:“……老师。”

  健泉顿时发觉自己的失态,连忙转移视线,正视对方。

  对方也在正视着他,眸子里似乎蕴着一泓湖水。

  健泉赶紧开口:“哦,这个……孩子大了,有些事情,如果可能的话,应该让她知道。这段时期,正是青春叛逆期。”

  她微微一笑,眼里透出一丝光亮,瞬间又暗淡了。她把咖啡杯端在手里,右手拿着勺子轻轻地搅拌着,说:“这个我也知道……可是,孩子还是太小,这里面的事情,告诉她,她不明白。”

  健泉这时恢复了自信,咖啡他不懂,但教育心理学他懂。虽然他对她用勺子把那幅图案搅乱了有点可惜,但他还是不予计较。他心里对自己说:我的思路不要像那咖啡一样被她搅乱,关键是要了解她丈夫去世的真正原因。

  于是他说道:“那么,冒昧地问一下,我能不能知道‘这里面的事情’呢?”

  她把咖啡缓缓地放在桌上。健泉发现,原先的那朵花,变成了一个“?”号。

  她叹了口气,说:“老师,这事,本来我想把它烂在肚子里算了。可现在,只有告诉了你,才能让她不再纠缠我了。”

  健泉听了,感觉对方的话在逻辑上有问题。三段论的推理,条件不充足。这个推理是这样的:

  大前提:她把事情告诉了健泉;

  结论:女儿可以不再纠缠她了。

  那么,小前提呢?小前提她没说,但不言而喻,小前提就是:

  健泉可以因此而说服她女儿。

  可是,健泉有这个把握么?

  想到这儿,健泉觉得思路有点乱了。到底要不要听“这里面的事情”?听吧,自己必须承担小前提的假设;不听吧,自己刚刚已经把话说出口了。

  唉,这也是一个逻辑问题,叫“两难”,健泉对着自己说。

  看着健泉脸上的难色,她明白了一些什么。她呷了一口咖啡,不等健泉开口,便说:“如果老师为难,那就算了。不好意思,打搅您了。”说完从随身的精致小包里抽出一张青色的纸币,交给了威特,转身向健泉笑笑,“对不起,我先走了。”

  这一切只发生在几秒钟内,健泉还没反应过来,便只能望着她颀长的背影。

  自己杯中咖啡上那一朵花儿还坚挺地守着,健泉看着它,不知是喝了好还是不喝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