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上摆着黑白电视机、铁风扇,瓶子里插着绿萝。
桌上,蜡烛暖着一壶花茶,几个男女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
方小惠是今晚的主人,在座的其余人等都是她请过来的。坐在她对面,微微有些谢顶的男子是大会主席台上的嘉宾之一,核心期刊《中国小说评论》的主编余大伟。这几天,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被一群人包围着,就连去上厕所也无法脱身。这些人都是想讨好他、通过他在期刊上发表文章,他已经快被他们烦死了。今晚终于可以从俗务中脱身出来,他感到一阵释然。
余大伟旁边是孟国立。孟国立蓄着潇洒的络腮胡子,长长的头发微微卷起,整个人看起来像个摇滚青年,其实他年纪已经不小了,是北京某重点高校的博士生导师,只是因为研究流行音乐,耳濡目染、与时俱进,化身为风流浪子的形象。男人旁边是人民大学的李梅,她四十来岁,也是国内知名的教授了,目前正在研究网络文学。
叶小可坐在李梅旁边,又激动,又忐忑。在这群人里,她最熟悉的是方小惠。其他人都不太熟。比较熟悉的是孟国立老师,以前听过他关于当代文学的课。她也读过李梅关于当代文学的专著,印象挺深刻,今天才是第一次见到作者。余大伟她以前没见过,对他主编的杂志也一无所知,这次开会才知道属于国家级重点期刊。坐在这群教授、博导、主编身边,叶小可这个小小的讲师感到压力很大,还好方小惠只是副教授,不然她压力更大了。
方小惠这几年经常出来开会,已经把文学圈混熟了。她跟李梅教授有点惺惺相惜,两人都研究网络文学,又都是女性,有很多共同的感受。通过李梅的关系,也就把孟国立、余大伟这些大牛请来了,不然她一个初出茅庐的副教授没那么大的能量。
叶小可在这里坐了好一阵,才逐渐明白过来,今晚名义上说是闲谈,其实是李梅和方小惠的学术心得分享会。女性文学研究圈已经利益固化了,编辑的思想观念陈旧,导致作者只能年复一年谈论些保守而陈旧的话题。李梅和方小惠都有新东西,却不入编辑的法眼,所以需要这种私下的交流,说明她们研究成果的重要性。
众人先是议论了一番最近学界的八卦,谁谁评上长江学者了,谁又离婚了,据说妻子是小三转正,中央编译局局长的丑闻事件最后怎样了。聊着聊着,都感叹起世风日下,娱乐至上,人心不古,深深怀念起八十年代。那是他们度过青春的年代,那是他们满腔热情的年代。
聊着八十年代,方小惠慢慢把话题往自己身上引,说现在也有一些民间公益组织在参与改变社会,其中有一些人是她小说的粉丝,她由此接触到了不同的社会层面。众人好奇地追问,才知道原来方小惠还是个低调的网络作家,常年混迹于晋江等网站,已经在台湾出版了好几本小说,在网络文学圈内也算是一个大神。
孟国立和余大伟都是老男人,平常不爱逛论坛,更不爱看网络小说。孟国立说前一阵《步步惊心》很火,自己硬着头皮看了十几页,实在看不下去。余大伟也说,作为编辑,他觉得网络文学语言乏善可陈,故事情节粗制滥造,不知道有什么价值。
李梅微微一笑,知道该到自己唱主角的时候了。她介绍了一下网络文学发展的历史,然后把话题转到女性作者的网络小说,指出在一些论坛,已经形成了女性作家写给女性读者看的内部循环。与传统文学读者有男有女的情况很不相同,这是文学生态的彻底变化,其效果类似于地球上构造七大洲八大洋的地质板块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女性网络文学已经无法用传统文学的思维去理解,它就相当于核辐射产生的全新物种。
孟国立和余大伟感觉像是在看3D科幻电影,他们是置身侏罗纪的原始人,仰望着李梅驾驶着女性网络文学这只恐龙从自己头顶飞过。
李梅继续说:“传统文学都是男性向的,这种新型文学是女性向的。”看到他们一脸雾水的表情,她又补充道:“男性向就是满足男性读者的YY(意淫)情结,女性向正好相反。”叶小可觉得整个晚上都在被李梅狂轰滥炸各种知识点,她的大脑已经装满了知识的碎片,快要裂开了。作为一个历来好学的学生,她强迫自己坐在那里听着,但却不时地走神。
方小惠说:“腐女喜欢读的耽美小说,就是典型的女性向小说。”她的话引来了新一轮的追问,什么是腐女,什么是耽美。关于这些词语的解释,好奇的读者可以自行查询网络,作者就不在这里啰嗦了。
“为什么女生喜欢看两个长相清秀的男人在一起呢?因为性别相同,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平等的,这种爱情打破了传统的异性恋爱情想象。在传统小说里,男人和女人总是依靠和被依靠的关系,千篇一律,了无新意。女读者想要不同的东西。”方小惠说完,端起杯子喝了一口,她今晚说话有点多。
孟国立有点担心:“这种阅读,对她们会有什么影响?”
“借助这类小说,她们可以释放自己的情欲。耽美小说既涉及了性的内容,又与自己的生活无关,她们就可以避免社会道德的压力。”方小惠说。
李梅又插入另一个话题:“许多女生喜欢和GAY成为闺蜜,因为GAY情感细腻,不同于毫无情趣、感情粗犷的直男,可以充分满足她们对情感的需求。而且GAY和女人不可能有性关系,所以不会触发她们对性的恐惧。”
作为一个完全的直男,余大伟突然对这个话题来了兴趣:“她们又想接近男人,又不想要真男人?”他无意识地用手指自前而后地捋着自己不多的头发,好像自己成了扮演黑社会老大的周润发,正在抹上闪闪发光的发油,他觉得自己是不折不扣的真汉子,纯爷们。
“可以这么说。现在的女性对男性有了新的需求,她们希望男性也看重情感的需求,类似暖男那样,而不是一味的强势霸道。她们希望男性也可以小鸟依人。”李梅说。叶小可想这简直就是她的心声。
余大伟听了有点扫兴,他感到自己可能属于即将被扫入历史堆的那一类男人,要让他变得小鸟依人,像GAY那样竖起兰花指?他宁愿一头撞死。他看了看坐在旁边的孟国立,又忍不住想笑,让这个大胡子男人变得小鸟依人?
“这种愿望很难实现吧?”孟国立说,他心里想的是,一定很难实现,不然我们这些老男人以后都没市场了。
“是啊。所以现在,就连网络小说里也已经没有爱情了。穿越小说里的女主角都忙于经营自己的事业,不再热衷于争宠抢男人了。就算抢男人也是为了抢资源,而不是出于爱情。”李梅观察着男人们的表情,慢慢地说。
“太恐怖了!女人怎么能不相信爱情呢?”孟国立感到不寒而栗,他觉得女孩子是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片净土,是这个冰冷而功利的社会里的最后一丝温暖,现在李梅告诉他,女孩子都变成水泥了,他顿时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
“现在女生之间流行这样的话:爱情就像鬼一样,只是听说过,没人见过。”方小惠又补了一刀。不过,她自己大概并不相信这样的话,毕竟她已经找到了美国老公。
“其实,她们想要的是感情的对等。如果男人不把爱情放到第一位,只有女人这样做,必然不公平。大家都把爱情放弃了,这是我们这个功利时代的悲哀。”李梅说,她要努力在女性价值和传统思想之间寻找公约数,就抬出了时代作为公敌。她既要危言耸听,又不能把这些男人给吓跑了,只能采取这种策略。
“真是可悲!”孟国立想,原来爱情也已经沦陷了。
“原来大家都是理想主义者。”叶小可赶紧插了一句。听了半天,她总算能插上话了。
余大伟说:“这种东西读多了,你们肯定也变得跟腐女一样,只喜欢GAY,不喜欢直男了。”他想,这些女人谈得头头是道,好像挺认同不要爱情只要事业的说法。莫非她们已经在价值上独立了,不再以男人为中心,甚至不再需要男人了?莫非在她们的世界里,他这种男人已经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角色,不再是性吸引的对象,只是竞争对手?
想到这里,余大伟感到一阵害怕。作为期刊编辑,他好不容易才爬上主编的位置掌握了权力,他满足于因为掌握权力而被男男女女捧着、仰望着、追随着,虽然有时也烦他们。现在,在李梅她们描绘出的新世界里,女人也可能占据同样的位置,甚至更高的位置,这打破了他对女人相夫教子的定位。他感到害怕,感到自己的男子汉气概受到了挑战和威胁,一想到这种威胁来自女人,就像看到一条蛇从身边爬过,他感到不寒而栗。
李梅感到了剑拔弩张的氛围,赶紧说:“怎么会!学术是学术,生活是生活。我们只是客观观察一种社会现象。”她想,余大伟果然聪明得一眼就望到了头,得赶紧把他拉回来,不然就没法再聊下去了。这个男人习惯了被捧着、崇拜着,一下子适应不了被冷落的滋味,得小心呵护他的自尊心。
方小惠也说:“放心吧,我们都是有老公的人,不会对男人丧失兴趣。”此时此刻,异性恋的婚姻身份成了他们之间关系的弥合剂,是一种示弱或示好的方式。
叶小可在一边不言不语地听着,突然感到扫兴。她并不是希望他们撕起来,也不是希望她们都变成灭绝师太一样的女人,而是猛然发现,即使是在高级知识分子之间,即使是这种看似理性中立客观、远离自身现实的谈话,最后还是得落脚到最原始的性吸引层面,这感觉就像是天马行空的小说世界落到了地球上,被现实撞得一片粉碎。
她对人性感到失望。她一直觉得,存在一个柏拉图式的世界,各种思想之间的对话犹如各色焰火在夜空中划出轨迹,旋起旋灭,是来自理想世界转瞬即灭的光芒,超越于世俗的一切之上。现在却看到,这些光芒只是一些牵线木偶的把戏,服务于各种各样的目的,缺乏真诚,也缺乏殉道的勇气。她想,这种知识是一种遮羞布,也只能是遮羞布。真正的改变不会发生在书斋里,更不会在咖啡馆中。
无论如何,有遮羞布总好过没有。她明白,不能苛责别人为什么不以身殉道,用鸡蛋撞击石头。每个人都是肉眼凡胎,都有七情六欲,要吃喝拉撒,要养家糊口,对亲人爱人尽职尽责。以知识而自食其力,不过是他们在这茫茫人世间寻寻觅觅找到的一种安身立命的方式,既不损人,还可利己,虽然并不特别高尚,比起那些榨取别人的人已经清白了成千上万倍,但她还是隐隐地感到失望,也许是她对知识分子的期望太高,也许那只是一种迟早会破碎的光环。
如果有修改后的新版本,请及时联系编辑部
回复 @编辑部: 谢谢!
已经做下架处理
三十而立,我们每个男人都有这个其实啊!我也快了!支持下!
回复 @晨小旭: 是人都有,或早或晚,不着急啊
加油吧!
回复 @写书网: 谢谢鼓励
加油哦,一起进步
回复 @蔡静盈: 谢谢关注,一起加油!
加油!
回复 @荣槐:一起 加油
看到你的更新了,要继续加油哦!zp
回复 @编辑部: 昂
加油不要断更!zp
写得不错哦!加油!(羊)
回复 @编辑部: 谢谢老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