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修来荣著《陈龙传》,我觉得用一个词形容陈龙最为恰到好处:虎胆龙威。
陈龙原名刘兴汉,出生于1910年。最初参加东北军,“九一八”事变后,率全连参加吉林自卫军(后改称抗日游击军),先后任营长、团长、师参谋长、军副参谋长。经周保中介绍加入共产党,先后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参谋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参谋长。后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毕业后回延安,先任中央党校军事教官,后调中央社会部治安科长、三室副主任。抗战胜利后派往东北,担任北满分局社会部长,兼吉黑军区保卫部长、哈尔滨市社会部长、哈尔滨公安总局局长。后改任东北局社会部副部长、东北公安总处副处长,兼任松江社会部长。调任东北局社会部副部长、东北公安部副部长。又调任南京市公安局长、人民检察署署长。不久升任公安部副部长兼政保局长。48岁正值壮年阶段,因心脏病发作不幸辞世,令人扼腕浩叹。纵观陈龙一生,可划分为鲜明的两个阶段:投身抗日烽火一线,参加隐蔽战线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陈龙毅然选择投身抗战,在对日作战中表现出色,迅速得到提拔重用。这时,他遇到了周保中,介绍他秘密参加共产党,成为中共领导的抗日队伍中的一员虎将,先后取得了八道河子的胜利,攻克了宁安县镜泊湖北的东京城,发起了对绥芬河大甸子的进攻,粉碎了日军对吉东我军的合围,创建了吉东抗日游击区,在辽阔的北满抗日战场上令日伪军闻风丧胆。
陈龙担任中央社会部治安科长期间,与周兴、布鲁等人密切配合,运用化妆、潜伏、跟踪、邮检、搜查、审讯等各种侦查手段,挖出了许多潜伏在延安的国民党特务,并且拔掉了设立在延安的军统特务站,出色地完成了锄奸保卫任务。并且认真负责地甄别出许多缺乏证据的所谓反革命嫌疑分子,保护了许多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年轻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著名作家萧军,他被怀疑是国民党特务,他曾因受不了艾思奇的批评,竟然从怀中掏出了匕首。陈龙派慕丰韵对他展开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实事求是得出结论:萧军怪是怪,可他和特务、反革命是两码子事,萧军是好人。后来毛泽东找萧军谈话,为萧军分配了工作。在抢救运动中,陈龙发现有许多因逼供信制造的冤假错案,于是通过简报材料将真实情况向上反映,引起中央政治局的高度重视,任弼时亲自做调查,并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对康生提出尖锐批评,明确指出:抢救运动搞错了。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针对审干工作中的反特扩大化错误作出决议,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禁止主观主义的逼供信方法。毛泽东还当众赔礼道歉: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了。
参加完保卫党的七大后,陈龙又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出任毛泽东的“秘书”,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担任贴身警卫。陈龙会使双枪,且枪法极准,毛泽东因此钦点他贴身警卫。在重庆的日日夜夜,他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圆满完成了警卫任务。尽管毛泽东有意调陈龙到身边工作,但陈龙考虑自己的脾气不适合在领袖身边,主动要求到东北工作。陈龙在担任哈尔滨公安局长期间,剿土匪、抓特务、搞情报,在整治社会治安的同时,为辽沈大战提供重要情报支撑。并且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时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在后来担任沈阳、南京公安局长、公安部政保局长期间,又进一步充实、提高,最终成为指导新中国公安工作,特别是隐蔽战线开展斗争的重要指南。
《陈龙传》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很好的一部人物传记,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鲜活的血肉丰满的陈龙,在他的身上,体现出公安前辈的许多优秀品质,譬如宽广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不拔的意志,奉献的精神,严格的自律,创新的胆略,机智的头脑,灵活的策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等。作者在创作这部人物传记的过程中,不是机械地套用各种程式化概念,而是运用许多曲折生动、烩灼人口的故事,借助这些活灵活现、诩诩动人的故事,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陈龙的光采照人形象,将一个丰满真实的人物形象自然而然地托举而出,从而赢得读者的心仪。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