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

  如今所谓的学区房,一线城市动辄几万一平米,连三四线城镇,挨着“好学校”的房子,也一定是当地房价最高的地块。父母们削尖了脑袋,四处举债,也要买一套,甚至连孩子都尚未孕育,就未雨绸缪买学区房。

  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古有孟母三迁,也有这个意思。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一向紧缺。谁都知道,孩子进名头响亮的学校后,简直就是一脚踏上人生的高速公路,前途无量啊!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全民信仰和梦呓。

  至少,在某些方面,拼命跻身精英教育是没错的。从小就听父母搬出孔夫子名人名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那是作为一条鞭子不断鞭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上到哪儿去呢?自然是庙堂之上。虽然不是封建社会了,这条逻辑仍然通顺。除了仕途,国人又迷信上了商道。

  但有意思的是,父母千辛万苦培养孩子,孩子长大也确实“出息”了,这出息的孩子成家立业,又要为自己的孩子奔忙走上述流程。特别是很多优秀的女性,为了全身心陪伴督促孩子的学业,不惜放弃自己的事业,爱好及全部个人生活,全力“相夫教子”。这就令人困惑了,是不是象一个悖论:你受了良好教育,到头来只是为了依样画葫芦培养你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试问有什么必要受教育?你说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何为更好的生活?仅仅为了传递更好的基因下去?单单传递基因,似乎那些缺乏优质教育的人们,多多生孩子,只要样本足够多,下传的概率说不定比你更大,成本还更低,尽管他们占有的资源可能没你多。要知道劣币是会驱赶良币的。更好的基因又有何意义?甚至除了这种机械重复的传递模式,并未产生任何实际效益,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就是极大的浪费。母亲的人生意义何在?只是为了遗传她受教育的好基因?那么她曾经受过的教育,意义何在?仅仅作为优良的母体承载教育下一代?她自己呢?她自己的生活呢?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存在的意义呢?

  国人五千年来一直在塑造一个自我牺牲的“伟大”母亲形象。作为男性的依附,女人没有独立的思想和地位。现在不是封建社会了,好像进步了,但多数人,包括女人自己,始终无法摆脱这种模糊的定位,思维并未现代化,哪怕她受过最好的教育,经济也完全可以独立。但潜意识里,仍然把自己与家庭,与孩子死死捆绑在一起,把梦想强行寄托在孩子身上。这就是孩子们越来越不堪这“爱”的重负,母亲们一边望子成龙,一边恨铁不成钢,两头受气。接着又催促下一代早日结婚生子,再重复她们曾经的角色。不过是一个个循环,却不是螺旋形上升的通道。社会也愈益功利,长此以往,看不到任何进步的可能。

  难怪现在的孩子们个性张扬,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自始至终只是个执鞭者,而不是真正和他们一起成长,有能力为他们解惑指点长者。

  实现自我的成长,寻找人生真谛,永远是人生第一要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不断探索的勇气和智慧,推动历史的进步,而不是优越的生养条件。否则,人和动物就没有本质区别。

  

  

评论
  • 支持!力顶!好看!已赞,欢迎回访我的作品《命运的樱花树》和《随笔★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