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协警挺身拦车被称为中国英雄的报道,先后出现过两则版本。首先出现的是各位领导与协警及时发现险情,救人们于突发灾难;歌功颂德自是无懈可击,稳稳地落实领导的警觉灵敏与指导有方。第二则报道,似来自国外,有图有视频为证,仅表露协警一人力缆狂澜,未涉及领导之功。
此类报道,好人好事,自是华夏民族应习之优良传统。然,其报道手段却不由让人唏嘘:个人案例,若有光环,需推而广之,集体受益;若有阴暗,切不可涉及广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安民稳社会。
说到底,媒体之所以敢如此大胆言论,多方采用夸大、煽情等手段,甚或无视事实,歪曲真相,其根本原因之一怕仅是为了“谄媚”二字。
或许这则“协警故事”,初始,各位领导并未意识到将引起各方关注和赞许,也并未强调或强迫媒体声色渲染;仅是因为长久以来“谄媚”二字已经深入人心,日积月累,形成风气,养成顽疾,时至今日,媒体人也仅是言行有度,无不是围绕“谄媚”而规范自己笔墨走向。
对于谄媚,若论稀奇,自然称不上,自古皆有之;但若论常态,又是目前社会之趋势。各行各业,无不是谨言慎行,谄媚用得好,得领导赏识,民众喜爱。此一点,从小学各类赞扬文体到媒体各类表彰文章,无不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细想起来,现如今,最可怕的或许不是我们喜欢谄媚,而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谄媚。
若论谄媚习性养成或在于“不纠”。自己所想,若是能够破除“谄媚”,先便是要从文字入手;端详字体,把握文字,从事实出发,不卑不亢,不偏不倚,这应当才是文字始终所要遵循的信仰;然后再做到,有错必改,有假必纠。
不过,事出多日,这个故事又渐渐成为历史,媒体没有任何追究,也无后续正式订正。
这又是一则简单又容易遗忘的故事。
忽想到《六韬》一句话:荧荧不救,炎炎奈何。
——2016
“信仰应当包括真实理性”,这句话很赞同!很多人的文字太浮夸了
可惜我没钱买不了。。
厉害👍来!来参选新秀?我们有个赛事!
回复 @翼书网编辑部: 荣幸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