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的传承——忆黄梅戏》

  忆及童年,总是隐约间会闪现戏剧的模糊影像。因为外婆爱看,于是放学的路上看到有搭棚子唱戏,回家后总是带外婆出来观戏,一边看一边聆听自古传下来的故事。也是在那时,从外婆的口中才略微了解了京剧的美,或称为传承。

  人类对喜善美的追求,自古皆然,不过常出现的仍旧是盖棺定论后的幡然觉悟。于是,敏感无奈的智者心中悲痛,或许才有了岳飞的悲壮、包青天的黑面孔、梁山伯祝英台的绝唱、黛玉泪尽恩偿。

  今日偶有闲暇看到中央11台播放的《花木兰》,一时兴起竟也全集看完。在结束的那一瞬间,忽然心中敞亮,比之现今技术过硬、服装音质上层的花木兰剧作,这一篇在1964年的作品可算的上是真正的文化艺术作品。融合了文学故事细腻流畅的情节,以及黄梅戏圆润的唱腔、柔美贴切的武艺动作。

  不说其他,仅故事前期铺垫就让人折服,敬佩创作者的用心和对于生活、文化的敏锐观察。现在的花木兰多是有着较好的容颜,温柔多情,完美无缺;一双绣花的芊芊玉手只为衬托出她代父出征的豪情。但却忽视了落差,仅是拖出了不切实际的美。此剧中木兰在家父熏陶下,一腔爱国热情,不落男儿,且习得家传武艺,小小年纪武艺高于父亲之上;于是才有了其父愿为女儿担保,助她从军;甚至敢冒欺君之罪,只因一句“保家卫国不分男女”。从戎之路,牵肠父母,大姐让她安心,家中双老由她照料,家弟由她抚养;女身参军,其族中大哥愿护其左右,如此铺垫才保得木兰从军十三年无人识别。

  剧情进一步展开,无论是武场比试“故意伤害,以军法处置”,木兰守仓时有志难偿,军中劝酒李将军责己恕人,还是最后木兰观鸟知敌情,一环扣一环,紧致流畅,展示出木兰成长过程,真切谨慎。期间也不乏阐述历史中文化的优点和局限,即便是配角的表现,细看也是精细、可圈可点,尽是表达出小人物患得患失,大人物胸怀抱负。

  然而,黄梅戏已然成了自己童年的记忆,而这片作品也仅是1964年的电影。文化的断层似乎就是从哪一点开始。母亲那一代人不了解戏曲,而我略识的内容也仅是从外婆那里获知。

  或许文革停滞了一两代人,而现如今,我们能够拥有自由环境、广泛知识,确是需要我们重拾自己的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文化精神、文化信仰,需要我们继承和秉承,延续到千万载的岁月。

  1964到2016,我们已经停下了52年,半个世纪,这是非常长的一段路程。重拾,重新的文艺复兴,却不是单纯地照搬,我们需要找寻的是更深处的内涵,能够撑起整个文化的脊梁。我们中华的文化,有的不仅是细腻,不仅是完整、牢靠、逻辑,更有着自己的文化哲学,记录古今,畅想人类存在之道,延续人类文明之德。也唯有此,从文化延伸出各类枝茎才可强劲有力、绽放异彩。否则,无根之源,怕总会有穷尽之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