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量许久,却总感到动笔无力,今休息日刚好看到一篇有关模拟儿童被当街绑架路人冷漠无视的视频。心中微颤,盯住“文学信仰”,思路一度清晰,提笔却也无从下手。彷徨,或许来自更深处的无奈和悲凉。
文字是媒体的主要载体,即便是图形、影像往往也是文字的另一类表达形式,亦或者是文字的延伸;而将文字串联起来,渗透情感、传达信息,也便有了文学的概念。因此,媒体与文学不可能完全分割,自然,也拥有一路文学信仰的理念。
曾读过伊卡洛的一篇文章,他讲诉一场瘟疫正在传染人类最特殊的天赋——对文字的使用,使得我们的语言、文字、影像变得粗糙,甚至庸俗、恶劣,仿佛置于尘雾,留下挥之不去的异化感、不安感。媒体是传播最快的语言、影响最广的文字方式,自然,若是携带瘟疫病毒,也是使得病毒蔓延最为广泛、严重。
眼见如今文字使用中感染病毒已深,各类偏颇理念、各行诳语、各方夸张充塞于文字、信息之间,或许正如伊卡洛所讲,抑制这场病毒的只有文学所创造的抗体。然而,文学是否能够创造出有益抗体,却是更主要取决于文学的信仰核心。
古埃及时人们用羽毛来代表精确,其羽毛也正是天平女神的化身。想在文学中,信仰应当包括真实、理性,而唯能将二者信仰贯彻始终的信念便是精准、细致,便是我们需要信仰的天平女神。若是失去精准,初始或许仅是简单、粗糙,广而传播,之后是渐演为浮夸,随之,天平已失,便剩下造假虚构,混淆社会理念,真假不辨,是非不分。
可想而知,若是强大的媒体不注重精准概念,自然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也是最深。故而,作为文字、信息传播的主要力量——媒体更应当秉承这一信仰,做到细致、精准。而细致、精准,就应当是提笔时的深思熟虑,是慷慨激昂时的有理有据,是遇事时的情绪控制;更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客观冷静。如此媒体才能够真正完成自己的功能,监测社会,传承文化,教育市民大众,引导群众价值观。
回到前面的话题,儿童被当街绑架一众路人无不是冷漠无视;此情此景在目前社会屡见不鲜,和其他真实的报道一样,又是一则吸引眼球的故事。这类报道虽有痛斥人心不古、社会冷漠功效,多则怕是会有“宣传之功”,甚至让一些不法之徒有了可效仿的前车之鉴。
如何抵制这类副作用,想便是要遵循精准天平女神的信念。展示故事的过程要做到细致、客观、完整,而非是头版头条,不是为了凸显主体而删枝除叶;且细致,更应该体现在后续的跟踪报道,故事是否得到有效解决,罪犯是否受到合理惩治,如此,也能够起到警示作用。
这羽毛的分量虽轻,但稍有的不甚,她也便失去了平衡,幡然倒塌。
“信仰应当包括真实理性”,这句话很赞同!很多人的文字太浮夸了
可惜我没钱买不了。。
厉害👍来!来参选新秀?我们有个赛事!
回复 @翼书网编辑部: 荣幸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