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和效率

  记得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内地人一提到香港,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这里的人行色匆匆,步履飞快,动作麻利,头脑灵活,为的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挣到最多的钱。那个时候的香港,通常是和高效率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真正来到香港才发现,现在的香港,效率好像并没有传说中那么高。相反,和内地比起来,甚至都显得有些落后。在很多性子急的内地人看来,也许“有些落后”都不足以表达这种差距,应该用“非常落后”才能描述这种差距的程度。

  有朋友讲了一个小故事,足以说明问题。他们公司在香港新租了一个办公室,装修过程中需要请业主的工程公司更换一些灯具。打电话给工程公司后,工程公司说这件事情,应找物业管理公司协调后,由后者下达指令,他们才会去干。然后打电话找到物业公司,对方听到这一诉求,答复说打电话不能解决问题,应该写一封正式的信,才能作为是否可以免费更换的依据。朋友一听心里就有点急:这么点事情,还要写信?要是在内地……不过转念一想,毕竟这里不是自己的地盘,还是要守规矩。于是老老实实写了一封信过去。一个星期过去了,终于等来了物业公司的答复:经研究,同意免费更换,但是经查,工程公司现在没有存货,需要订货后才能供应,而订货期至少一个星期。朋友一听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明明办公楼旁边就有一条街卖灯具,为什么还需要等这么久?答曰:程序。

  另一个朋友是个艺术家。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获得在香港开办一个展览的机会。由于其本人是独立艺术家,虽然展览全程已经委托了专业策展公司承办,但各种细节,仍需事事操心。因此从展览项目启动开始,到最后完成这场展览,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朋友已经筋疲力尽。问其原因,答曰:程序太复杂,效率太低。并因此判定,香港这样下去,一定没有未来。

  以上的例子都不算极端,其实应该是普遍现象。现在,对于很多初到香港的内地人来说,生活中办上几件事情,就会不自觉地发出慨叹:真没有想到,以高效闻名的香港,竟然是如此的慢慢腾腾、拖拖拉拉。要知道,现在的内地,讲究的是客户至上,是多快好省,是走捷径、抄近路,是办快事、办急事、办大事,是风风火火、雷厉风行,所以追求的是快节奏、高效率。谁要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敢说一定办不成事情,但至少算是少数派,慢慢地就会被历史的滚滚潮流湮没无踪。再说,这几年民族复兴、中华崛起的口号喊得山响,经济增长速度举世瞩目,大国地位日益稳固,所以子民们自然有理由自信心爆棚,觉得自己的所做作为都是一贯正确,对有异于己的做派,会有一种理所当然的不习惯。

  那么,香港的这种“低效率”的原因到底来自哪里呢?我的观察,原因应该就是“程序”。听香港当地的朋友说,程序公正是香港的“核心价值”之一。也就是说,不管结果如何,过程一定要确保没有问题,颇有点“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潇洒劲儿。具体到某一件事上,就是要按照既定的程序,一环扣一环,一步接一步,决不能三步并作两步走,更不能直接从起点到达终点。但是反观内地,谁要是持这种思维方式处世,不被人骂个半死,也至少会赢得个“榆木脑袋”的“美名”吧。我们更相信,那些能找到捷径的人才是能人高手,死守着“程序”的人差不多都是loser,有本事的人谁按规矩办事?说到底,我们更信奉的,其实是 “只求结果、不讲过程”,甚至有时候变异为“未达目的、不择手段”。

  当然不是为香港同胞的固守程序较好。像上例中的换灯问题,明明可以简而化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加快办事速度,求得皆大欢喜,但却因为一个冠冕堂皇的“程序”问题,搞得效率极低,最后大家心里大大不爽,想起来是有些不值。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很多时候“效率”和“责任”是捆绑在一起的:如果我完全按照程序办事,即使出了问题,也不是我的责任,或者至少需要我承担的责任是最小化的。而如果我为了提高效率,违反了程序,如果出现问题,就需要我承担完全的责任。如此对比来看,对于大多数“打工仔”而言,何去何从就一目了然了。

  香港和内地还是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前者已是阅尽人间繁华的中年有产者,有充分的理由享受奋斗多年带来的良好秩序,更看重公平正义,效率固然重要,但并不会更重要。而内地则是刚刚初到的毛头小伙,有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和激烈追求,所以凡事求速度、讲效率也是情有可原。当两地的交叉、沟通、交流、交换越来越多的时候,程序和效率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大抵如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