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生第一课

  一直到虚龄九岁,孙帝象都是在没有拘束的乡野环境里成长,母亲杨氏是典型的村妇,哺育多个子女与操持家务的劳动已让她疲于忙碌,父亲孙达成是家中唯一能养家的劳动力,家中五六口人全都依仗着他的早出晚归租田种地和夜间看更,祖母黄氏已于数年前去世,妹妹年幼,姐姐除了帮母亲干活外,就是负责看护他和妹妹的安全。可以说,孙帝象的童年与当时大多数农家贫困人家的孩子一样,“有养无教”。

  1875年,在这一年,在国家层面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就是正值青春年华的同治皇帝也是慈禧太后的亲儿子不幸染病去世,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找了一位只有四岁的皇室幼童也是慈禧太后的外甥继承皇位,是为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的威权得到了更加进一步的巩固。在这一年,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需要说明一下,那就是由孙帝象的老乡容闳负责的留美幼童计划最后一批官学生赴美,其中有不少比孙帝象大一两岁的小老乡负笈西洋。其实这些事与当时的孙帝象都是八竿子都打不着边的,但与后来的孙中山却有大大的瓜葛,所以,在这里也一并交待一下。

  旧时农村养儿其实很简单,只要把孩子养大,然后为他娶一房媳妇,便没有父母任何事情了,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那是很多村民们都无法顾及的,但是,自身生活的艰难总是让上一辈人为下一辈人苦苦寻思着解脱的办法,因而,不管生活多苦多艰难,一般村民都会想办法让自己的儿子读几年乡塾,最起码将来能算数或者认得几个字,从小处讲,不至于租田种地或借债还钱时吃亏,从大处讲,如果孩子争气有灵性且能吃苦,说不定考个秀才,遇到贵人相助,将来中举考进士,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毕竟传说中有许多出身于下层先贱后贵之人,到时整个家族来一个大翻身,那也不是不可能的。至于女孩那是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书读的,一是民间向有“女子无才就是德”的道德遗教,二是大家都认为女孩长大后都要嫁为他人妇,是为别人家养孩子,养大成人就可以了。孙帝象的哥哥孙媚就是读了几年乡熟才去地主家做长工和出洋打工的,加上此时,孙媚在檀香山已能寄些钱回家帮补家用,乡塾本来就很简陋,是村民集资请了一位落魄的读书人做启蒙老师的,收费很低,那么多户供养一个启蒙老师,即使是再贫困,总还是能凑合的。为此,父亲孙达成决定把孙帝象送到村中乡塾里读几年书,循着他哥孙媚的成长模式,将来不管在家乡租田种地还是出外打工,能算数认字,总是让人放心一些。

  就这样,孙帝象在他十岁虚龄的时候被送到了村里的乡塾中读书,从此,开启了他的知识之门。

  村塾设于翠亨村的冯氏宗祠,开始是冯姓人家集资办起来的,后来村中其他姓氏也加入进来,因而塾中的学生是同村几个姓的孩子一起上学。塾师姓王,因为长得矫而粗壮,走起路来象蟾蜍,村民和学生为他取了一个绰号“蟾蜍王”。

  其实到塾中读书是孙帝象早几年前就很向往的事,在他六岁开始记事参与家务劳动时,每一次经过村塾,听到同龄人的朗朗读书声,心中总是会涌起无比的神圣之感和向往之情,现在,自己终于也能与他人一样上学了,他可高兴了。上学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九,尽管心中无比喜悦,但他还是极力自我约束,塾师教他如何做他都是一点不打折扣地按老师要求做。父亲把他带到蟾蜍王面前,他两只眼睛根本不敢正视塾师,孙达成让他向老师下跪拜师,他可是有模有样地拜了三拜,然后是拜孔子,开笔,一一如仪地进行。

  一切礼仪过后,他本以为塾师会滔滔不绝地讲课,可是出他意料之外的是,老师根本什么都不讲,一开始就让大家读书,十来个孩子在一个课室,同一个老师,只是不同年龄的孩子分坐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组别的同学读的内容各不相同,有的读《三字经》,有的读《千字文》,有的读《幼学琼林》,孙帝象什么都听不懂。

  蟾蜍王把他与另外三个一同入塾的同学叫到一边,板着脸对他们训斥道:“你们几个听好了,这是村塾!读圣贤书的地方!拜过孔子了,就算是圣贤之徒了,圣贤之徒有圣贤之徒的行为规范,从此以后,就要坐有坐相,吃有吃相,懂得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孙帝象听得半懂不懂,瞪着眼睛望着他,这下可把蟾蜍王惹恼了,走到孙帝象面前,叫他把手伸出来,孙帝象不知自己犯了什么错,胆膻地把自己的右手伸出来,只见蟾蜍王出人意料地从桌上拿起一把戒尺,往孙帝象的手心“啪!”地一下,打得孙帝象全身发麻,绞心地疼痛,要是换了另外的孩子,早都大声哭了起来,但他没有哭,再一次瞪着眼睛看着蟾蜍王,蟾蜍王说:“把那只手伸出来!”孙帝象脑海里一片空白,他非常清楚,在村塾里,塾师就是皇帝,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服从,当他的手伸出来的时候,蟾蜍王举起戒尺,又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突击,孙帝象感到真是钻心的痛,眼泪夺眶而出,但他就是不哭出声。

  看到孙帝象的眼泪滚珠似地往地上落,蟾蜍王终于在脸上有些轻松的表情,他志得意满地说:“石头仔!记住了,这里不是荒郊野外,是村塾,读圣贤书的地方!你不可以再象平时那么野了!记住了!”

  孙帝象痛苦地点点头,蟾蜍王这才开始叫他们坐好,教他们读《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孙帝象一字一句跟着蟾蜍王读了起来。

  这可以说是孙帝象人生的第一课。没有想到平时被人戏称“蟾蜍王”的塾师是如此严厉和刻板,那么多平日里跳皮的孩子一进村塾就变得一个个循规蹈矩,以往对村塾的向往之情一下子烟消云散。晚上回到家里,从内心讲,孙帝象真的很后悔去了村塾读书,那种油然而生的抗拒在他幼弱的思想深处滋生并潜伏起来,蟾蜍王可以说是在他人生旅程中第一个令他敬畏的人。但他就是不表现来。

  母亲看到他那乖乖的样子,知道一定是塾师教训了他,于是笑着问道:“石头仔,村塾里好玩吗?”

  孙帝象昂起脸,很认真地点头道:“嗯,蛮好玩的。”

  父亲瞟了他一眼,他这才把头低了下来。

评论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