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须菩提祖师

  须菩提祖师是小说里面一个神秘的人物,他学识渊博,能力了得。但在书中出场的时间非常短,只在悟空求学过程中出现过,但却是孙悟空名副其实的师父。一些读者在给书中人物的能力排名的时候,甚至将其排在最前面,认为他是如来佛祖的化身。那么,这个在悟空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祖师到底是何方人士?

  孙悟空并非普通意义上的人,代表的是人的思想 。那么须菩提祖师也不能用现实中的人物来对接。纵观全书,须菩提祖师代表的是当事人的智慧心。有诗为证: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意思是,智慧达到一定的境界后,既没有丑陋的外形也没有庄严的体态。这种人生大智慧可以永恒的传递,让人感受到它的仁爱和伟大。人生智慧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人生成功幸福的根本。智慧之心与天同寿,虽然历尽劫难却难掩光明。告诉我们,智慧是学习思考的结果。虽然我们看不到智慧是个什么样子,但却真实存在的。它具有永恒、仁爱和善良的特点。它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获得的,需要付出艰辛才能得到。

  小说第二回描述,悟空来到斜月洞学习,转眼就是六七年。每天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一天,祖师开讲大道。真个是:“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经,即做人的标准;道,即做事的准则。小说介绍,悟空来到斜月洞后,并没有立马学习长生不老的秘诀,而是用六七年的时间与师兄们一起讲经论道,学语言、学礼貌,闲暇时候还要劳动。告诉我们,知识的积累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点,就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前两年是通识教育,从第三年才开始专业教育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乘教,即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小说通过介绍菩提祖师开讲大道,妙演三乘教。告诉我们,当事人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思考,已经通晓了做人、做事和修心的道理。

  悟空经过六七年的基础学习,思想得以升华。告诉我们,要想真正获得正确的思想,离不开做人、做事和修心三个方面。

  小说接着描述,在课堂上,祖师问悟空来洞里多少年了。悟空想了想,告诉祖师,自己也记不住多少年了。只记得后山有一片桃树,每年都能饱餐一顿,一共吃了七次饱桃。祖师告诉悟空,那座山名字叫做烂桃山,吃了七次,说明已经七年了。接着,祖师问悟空想学习什么道?

  桃子,外形呈现“心”形。悟空代表的是思想,那么作为思想食物的桃子,代表的就是知识。小说通过描写悟空在烂桃山吃了七次饱桃,告诉我们,当事人经过七年的基础学习后,开始进行专业学习了。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获得正确的思想,必须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打基础。就像大学入学后需要用两年多的时间学习外语,品德、文化和心理健康等知识。然后才可以进入第二个阶段,即专业学习。

  道,即事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小说通过描写悟空经过七年基础学习后开始专业学习。告诉我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构成了一座高楼大厦。离开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也就是成了空中楼阁。

  小说通过烂桃山、学道等词句,描写了孙悟空经过七年的基础学习,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掌握了做事的一般方法,实现了厚基础的目标,随后才开始专业学习。

  小说继续描述,菩提祖师教授的专业包括术子门、 流子门、 静子门、 动子门等。

  这些专业听起来神乎其神,通俗的说,所谓“术”子门就是现在所说的预测; “流”子门就是现在所说的心理; “静”子门就是现在所说的经络;“动”子门就是现在所说的养生。这些学科虽然也是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但却并不是孙悟空想要的长生不老,即做人、做事、修心的真谛。

  小说继续描述,菩提祖师通过暗语让悟空来到后院,深夜传授长生不老的秘诀,即: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意思是,内心平静、思想通达是人生健康长寿的秘诀,除此之外无他说。健康长寿的根本就在于精气神,要牢牢藏住不要外泄。只有精气神藏在体内不外泄,才能深入把握健康的本质。记住健康的口诀有好处,能够清除内心邪恶的欲望,使得内心变得平静。内心平静了,思想才更加光明。只有做到阴阳平衡,才能够健康长寿。反过来,只有健康长寿,生命旺盛,才能够拥有光明的思想。只有遵循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才能够实现思想、心态和行为的和谐统一,才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小说通过这段诗,介绍了人生成功幸福的秘诀。即健康是基础,光明的思想、积极的心态、可控的行为是成功幸福的关键。

  小说继续描述,孙悟空在掌握了长生不老之术后,祖师又传授给他躲避三灾的两种方法,即:七十二变和筋斗云。按照祖师的说法,虽然悟空已经掌握了长生不老的秘诀,但仍需防备每隔五百年就出现的雷灾、火灾、风灾,否则千年苦学化为虚幻,而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七十二变,指孙悟空可以变成七十二样东西。这种本领在悟空与妖魔鬼怪斗争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例如变成蜜蜂进入妖洞,或变成小虫子进入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特别在与二郎显圣真君的赌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孙悟空代表的是思想,思想具有可变性。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表达的就是思想的可变性。七十二仅仅表达了一种数量多的意思。

  思想就是想法,它具有可变性,这是基本的常识。从大的方面讲,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否则就是僵化的理论,用它指导实践就会遭到失败;从小的方面说,一个工作计划也需要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如果认为一个计划可以从头到尾一成不变的话,那注定要失败的。例如:一个人刚才还兴高采烈,过来一会,就可能情绪低落,这就是为什么孙悟空掌握了长生不老之术后,还要再加上七十二般变化的原因。因为事物运动过程中变是绝对的,不变只是相对的,换句话来说,变是思想的关键所在。

  这种变所针对的就是思想的僵化,思想僵化表现为唯书唯上而不唯实,本本主义,脑子里条条框框多,不去创新,不去突破,面对问题畏难情绪严重,被旧的东西所束缚。思想僵化的结果必然脱离实际,违背实事求是,最终脱离时代而被抛弃。思想僵化,就会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实践,无法适应新的形势,无法解决新问题。现实工作、生活中,如果不能把握住思想的变,就会走入死胡同,结果就是人生的失败。

  筋斗云,是祖师为悟空量身订造的一种本领。可以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用祖师的话讲:“凡腾云之辈,早辰起自北海,游过东海、西海、南海,复转苍梧。苍梧者,却是北海零陵之语话也。将四海之外,一日都游遍,方算得腾云。”筋斗云也是孙悟空在日后闯荡世界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能,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会一个跟头来到天宫搬兵或者到南海请来观音菩萨。那么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本领呢?

  听起来神乎其神,其实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思想的跳跃性。思想作为一种想法,不仅具有可变性,还具有跳跃性。例如一个学生虽然坐在课堂上,但他的思绪可能早已飞出了教室。我们常说的放飞梦想就是思想具有跳跃性的一种例证,思想正是因为具有了可变性和跳跃性,才变得更有力量,否则就不是正确的思想。

  小说通过七十二变和筋斗云,介绍了思想的两个特点,即可变性和跳跃性。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思想决不是一成不变的。

  至此,猴王从一个懵懵懂懂的石猴子,变成了一个英俊的美猴王。在菩提祖师的教导下,掌握了长生不老的方法,以及地煞七十二变和纵身一跳就是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从小说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祖师教得认真,悟空学得刻苦。祖师和悟空之间似乎就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其实这些都是表象,祖师和悟空都是存在于当事人大脑里面的思想要素而已。悟空代表的是思想,而祖师则代表的是智慧心,即自我思考学习的能力。

  自我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学习的一种方法。一个人从小学到初中、高中,都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并不需要费多大的心思。只要认真听课,好好做作业,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点,就可以考出好成绩,就可以考上好大学。而大学虽然也是老师教,学生学。但在知识的深度、宽度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如果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虽然记住了很多知识点,也会考出来好成绩。但一旦走向社会,因为没有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而无法走得更高、更远。

  观察身边的人,可以发现,很多学生走向社会后,并没有从事大学所学的专业。甚至干了一份和大学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成功。例如鲁迅,原本学的是医学,却成了一名伟大的文学家。为什么呢?究其根本,重要的一点,大学学习不仅仅是学了几门课,考了多少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自我学习的本领。

  小说通过描写悟空在祖师的教导下,最终将儒道佛融会贯通,掌握了长生不老的秘诀,即做人、做事和修心的正确思想。告诉我们,所谓的须菩提祖师,代表的就是能够让当事人最终走向成功的自我思考学习的能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