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刚出生的时候被称为石猴子,表达了遗传和家庭环境对思想的影响;从花果山下来后变成了美猴王,告诉我们,思想也是社会的产物。来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后,菩提祖师又给猴王起了个名字,叫做孙悟空。那么孙悟空三个字表达了什么含义呢?
小说第一回描述,猴王在南赡部洲待了八九年,也没有找到长生不老的秘诀。一天,忽然来到了西洋大海,他想着海外必有神仙,就再次做筏,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
南赡部洲,代表的是社会环境;猴王代表的是当事人的思想。小说通过描写猴王在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不觉过了八九年。告诉我们,当事人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面学到了很多知识,逐渐成长起来。
大海,在小说中代表的是当事人的脑海。小说通过描写猴王漂洋过海来到南赡部洲学习后,又飘过西海来到西牛贺州。告诉我们,当事人经过学习思考,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西牛贺州,是作者为了讲述故事而虚拟的四大洲之一。与现实中的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西,即太阳落下去的方向。牛,即威风、神气的意思;贺,即庆祝、祝颂的意思;洲,即地方。合在一起,西牛贺州表达的意思就是,知识越来越丰富,为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告诉我们,当事人经过多年的学习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为正确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小说通过南赡部洲、西洋大海、西牛贺州等词句,告诉我们,当事人经过多年社会历练,学到了很多知识,接下来,就是如何将这些零散的、表浅的知识进行加工制作了。即如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低级的理性认识向较高级的理性认识升华的过程。
小说接着描述,猴王乘筏来到西牛贺洲地界。在山中,被樵夫唱的一首歌吸引住了。歌词如下: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柯烂,说的是晋朝一个叫做王质的年轻人,在山中打柴时看到两个人下棋。就站在边上看,等到棋下完了,他才发现,放在身边的斧头的柄已经烂了。故后人用“柯烂”来形容做事的专心。小说通过观棋柯烂,告诉我们,要想学到知识就必须专心致志。
伐木丁丁,出自诗经《小雅•伐木》。描写了山中伐木的声音与鸟儿鸣叫的声音交相辉映,表达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正确的思想,离不开宁静的思考。
小说通过观棋柯烂、伐木丁丁、狂笑自陶情、持斧断枯藤、不会机谋巧算等词句,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消除心中的烦恼,保持一颗平静、愉悦、善良的心态,方可正确思考,方可获得正确的思想。
《黄庭》,又名《老子黄庭经》,是道教养生修仙的专著。著名的道人陈樱宁在《黄庭经讲义》中解释说:黄乃土色,土位中央居。庭乃阶前空地。黄庭,即表示中空的意思。
《满庭芳》,为词牌名。满,即充实,没有余地的意思;庭,指堂阶前的院子;芳,即花草的香气,代表是思想。合在一起,满庭芳表达了一种自满自大的意思。
小说通过《黄庭》、《满庭芳》,告诉我们,要想真正掌握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就必须让自己时刻保持一种“空”的状态,即常说的虚怀如谷,空杯心态。否则,过于自满就会趾高气昂,难以进行正确思考,悟出深刻的道理。
小说继续描述,猴王欣喜若狂,以为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神仙。但走到跟前才发现,来者是一个樵夫。据樵夫讲,这首歌词是一个神仙教他的。那神仙与樵夫是邻居。看到他每天辛苦,日常烦恼,就让他将这些词念念,用来散心和解困。猴王不明白,樵夫既然和神仙做邻居,为什么不跟着神仙学道呢?樵夫告诉猴王,自己懂事晚,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是母亲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了。现在母亲年老,需要照顾。所以自己不忍心离开娘亲。他每天打柴,挑到市集上换一点钱,供养老母。猴王一听,原来眼前的樵夫还是一个孝子!
神仙,即古代神话传说中那些无所不能、长生不老的人物。小说通过介绍神仙给樵夫写歌词,来消除心中烦恼。告诉我们,只有认真思考,方可拨开迷雾,找到事物运行的规律和特点。
孝子,表面意思为孝顺父母,父母死后守孝的儿女。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做子女的,平时要以诚敬的心情去照顾父母,无怨无悔的服侍父母。父母过世时,要以最哀痛的心情来追思父母。小说通过介绍樵夫是神仙的邻居,而且是一位赡养母亲的大孝子。告诉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必须抱有一颗善良的心,方可获得正确的思想。也就是说,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必须是以符合伦理道德为前提的。
小说通过神仙、孝子,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正确的思想,必须以善良思想为前提,进行科学的思考。否则,就是镜中花,水中月。
小说继续描述,樵夫告诉猴王,眼前这座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洞里面有一个神仙,名叫须菩提祖师。樵夫告诉猴王,顺那条小路儿,向南行七八里远近,即是他家了。”
灵台,心灵的平台,表达的就是心的所在地,即额头。古代修仙之人把此处称为灵台;方寸,指一寸见方的心部,又作寸心。小说通过灵台方寸山,告诉我们,真正能够诞生正确思想的地方就在自己的大脑里,别无他求。
斜月,指“心”字的卧勾;三星,即“心”字的三个点。卧勾加三个点,就是“心”。小说通过斜月三星洞,告诉我们,能够产生正确思想的只能是自己的心,即来自于大脑的思想。
须菩提祖师:须,从页、从彡。页,指人头。彡,为三的变形,意为多。页与彡合起来表示人头上毛发多,在这里表达了很多的意思;菩提,意思是觉悟、智慧。形容忽然开悟,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祖师,泛指某种学派、学说的创始人。合在一起,须菩提祖师表达了很多智慧的意思。也就是说,须菩提祖师代表的就是当事人的智慧心。
小说通过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须菩提祖师,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大脑的深入思考,才能获得各种源源不断的智慧方法。智慧和知识不是一回事,智慧是知识经过多次思考后,获得思想认识。如果说知识是黄金的话,那么,智慧就是镶嵌在黄金上的宝石。智慧思想是当事人正确思想形成的源泉和动力。
小说继续描述,猴王按照樵夫指的方向,找到了斜月三星洞。还没等敲门,就从洞里面出来了一个仙童。原来,菩提祖师早已知晓猴王的到来,派仙童出面迎接。
樵夫是孝子,代表的善良和美德。猴王代表的是当事人的思想。小说通过描写猴王按照樵夫的指引,找到了斜月三星洞。告诉我们,当事人的思考是遵循善良思想的原则进行的。因为只有在善良框架内,方可获得正确的想法。
仙童,指神话中有特殊能力、可以长生不老的童子。小说通过仙童出来迎接猴王,告诉我们,当事人经过深入思考后,思想逐渐脱离了原本的低级趣味,变得越来越科学。
小说通过樵夫指点,仙童迎接。告诉我们,当事人经过反复的、科学的思考,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升华。也就是说,从较为低级的认识,升华到较为高级的认识的过程。有诗为证:
骛髻双丝绾,宽袍两袖风。貌和身自别,心与相俱空。
物外长年客,山中永寿童。一尘全不染,甲子任翻腾。
意思是,看起来扎着高高的发髻,穿着宽大的道袍。却是外貌和自身相差很大,内心和外表呈现空相。给人一种虽然年长,却是童颜。好像岁月在他身上根本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告诉我们,当事人通过正确思考获得的认识,已经脱离了原本的表象、表浅和片面,变得本质、深刻和全面。
小说继续描述,猴王跟随仙童走进洞里,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老神仙。当祖师得知他无父无母,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的时候,就给他取姓为“孙”,名字为“悟空”。他说:“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这十二个字,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
广大智慧,即大智慧;真如性海,即积极的心态;颖悟圆觉,即行动自如。小说通过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个字,告诉我们,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获得大智慧,积极的心态,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孙,由子和小构成。合在一起,告诉我们,猴王作为一个懵懂的少年,正是学习的大好时光。另外,“孙”在谐音上通“深”,包含了“深入”学习和思考的意思;悟,有参悟、领悟的意思,空即虚怀若谷的意思。孙悟空,表达的就是深入思考不断领悟的意思,即:要获得正确的思想就必须深入思考。小说通过祖师给猴王起名字为孙悟空,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正确思想,就必须持之以恒的、深刻的、虚心的思考,方可达到认识、理解事物本质的目的。
一个人从小到大,需要学习很多知识,包括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直接知识是当事人参加社会实践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例如种地、做工等。间接知识是通过读书、看报、电视、电脑等获得的知识。不管是直接知识还是间接知识,通过记忆留在了大脑里面,时间一长就会填满了大脑,让自己感觉知识很多,就会自以为满腹经纶,洋洋得意。但这些知识不过是较为低级的认识而已,需要经过一个思考加工,即归纳、总结、提炼的过程。从而让这些没有用的知识变活,变成能够为自己所用的知识。经过大脑加工后的知识,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就是小说中须菩提祖师表达的内容。有诗为证:
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意思是,人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内心一片混沌,要想真正让自己开窍,就必须学会思考,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深入学习、思考的结果。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掌握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本领。强调了思考对正确思想形成的重要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达的就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也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如果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空中楼阁难以成功。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收效甚微。
生活中我们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分清是与非。因为看到的、听到的东西是表面的、感性的,需要经过大脑分析加工,这个过程就是深入思考的过程。只有经过深入思考得出的结论才可能是正确的,反之,就会被外在的表象蒙蔽了双眼,就会得出与事实相背离的结论。
小说中,“孙悟空”三个字不仅仅是猴王的名字,重要的是小说用他来表达正确的思想是深入思考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