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歌更需精雕细琢
出于对儿歌的喜欢,我经常翻阅各种儿歌集和各地刊有儿歌的期刊画报,有时还到儿歌作者的博客去串串门儿。时间久了,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的作者的水平并不是很低,所创作的儿歌不论是从选材到构思都相当的新颖,立意也非常的不错,唯一的不足就是创作不够认真,修改还不彻底。有的儿歌作品若稍加雕琢便能成为一首可以传世的经典的之作。
比如这首《蔬菜一家》,原作是这么写的:
红番茄,戴绿帽,
紫茄子穿紧身套。
黄玉米留白胡须,
蔬菜一家真时髦。
儿歌见《巴渝儿歌报》2013年第九期3版
这看起来,这首儿歌写的还不错,但细心读几遍就会发现它经不起仔细地推敲。一是常识上经不起推敲,二是语言上缺乏精雕细琢。其一,儿歌的主题是“蔬菜一家”,而第三句怎么出来了玉米?玉米是庄稼,是谷物,是粮食而不是蔬菜,即便现在有了“水果玉米”,那也不过是水果而已。再有,黄玉米留白胡须和时髦也没多少关联。如果把标题改成“果蔬一家”或“蔬果一家”就准确了。其二,第二句“紫茄子穿紧身套”的节奏是怎样的?应该是3+1+3的七字句,如果把词语做些适当的调整,如“茄子身穿紫外套”的节奏就变成了2+2+3的七字句。或者把水果和蔬菜做一细致的分类,还可以改成这样,如:
红番茄,戴绿帽,
茄子穿件紫旗袍。
青椒身着绿长裙,
蔬菜一家真时髦。
这样一改,即紧紧地扣住了主题,语言或节奏上也不显得牵强。
还有这首《小雪花》,作者原来是这样写的:
小雪花,功夫高,
走路就像水上飘。
落在树上如银蛇,
落在房顶像高帽……
不怕天寒北风吼,
顶风冒雪不迟到!
首先,对雪花“走路就像水上飘”的形容不但显得牵强,还不合乎逻辑。雪花落到水面上就已经融化掉了,怎么能像“水上漂”呢?“飞上房顶打个滚”的“飞上”应该是“落在”或“落到”房顶;“翻个跟斗上树梢”的“翻个跟头”更应该是“悄悄”爬满树梢梢,大家都经历过,下雪时是没有声音的。
这样修改看起来似乎比原作稍合理了一些,但“落在树上如银蛇,落在房顶像高帽……”这两句的比喻似乎不大自然,而且最后两句也没有交代是谁“不怕天寒北风吼,顶风冒雪不迟到!”接下来,又给这首本来六句的儿歌多写了两句“说明”,特意解释了“雪花落在树枝上,像是银蛇一条条”、“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戴上大高帽……”和“宝宝不怕天气冷,顶风冒雪不迟到!”
这么改看上去无可挑剔,但没有把孩子们的纯真表现出来。经过反复的推敲,又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如:
小雪花,功夫高,
就像蝴蝶空中飘。
雪花落在树枝上,
像是银蛇一条条;
雪花落在屋顶上,
屋顶戴上大高帽……
打雪仗,滑雪橇
门前雪人堆得高!
这个修改方案看上去不错,若是换个韵脚,会不会更能突出下雪天孩子们玩雪的童趣儿呢?
小雪花,飘满天,
像是蝴蝶舞翩翩。
雪花落在树枝上,
如同银蛇枝头缠;
雪花落在田野上,
麦面盖上羽绒毯……
滑雪橇,打雪仗,
雪地变成游乐园!
稿子改完了,在高兴之余,又想起了孩子们真正喜欢的东西。其实“宝宝”们并不知道为啥要“顶风冒雪”去上学,他们最感兴趣只是觉得好玩儿。作为专门儿为孩子们写作的作家,最关心的应该是孩子们爱玩儿的天性。
改来改去,干脆就叫它《小雪花》吧。这样一改,孩子对学儿歌的兴趣就提高了。因为儿歌里有了他们最关心也是最喜欢的游戏。尽管多写了两句,这两句写出了孩子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东西。
有人说,自己就是这种水平;还有人说,自己是业余的。水平低不要紧,可以再学习,再提高;业余的也不怕,可以朝专业的方向去发展,去努力。关键是创作态度。如果态度端正了,作品肯定还能再上一个台阶。马马虎虎的写了,草率的投出去。不发表你也没有什么损失,万一瞎猫撞上死耗子,还能得一笔小小的稿费。然而吃亏的是花钱订阅或购买报刊的热心读者。这样的作品也对不起那些读书看报的人。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审美的情趣也发生了改变,对假大空的儿歌已经感到了厌烦,他们不仅需要多花色的精神产品,更需要变换花色的同时再换一下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