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义军出征 第一节 大江暗涌

  第三章 义军出征

  第一节 大江暗涌

  不断有“好消息”从北方传来。去年,元蒙在江北的动静曾令长江沿线守将各自绷紧了神经。谁知道雷声大雨点小,元蒙大军驻扎很久,却都是小打小闹,没有大动静。江防守将不由得疑惑然而又不敢放松,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这短暂的平静能维持到哪一天。直到北上的客商返回,带来了元蒙北部战乱的消息,江北守将和宋廷一起齐齐松了一口气。

  于是,从咸淳九年(1273)二月到次年九月,宋元战争时代少有的诡异平静竟持续了一年多。实际上,这平静表象的下面早已暗涌迭起。有人清醒地看到,大宋的危局仍然没有解除。

  文天祥道:“元蒙内乱,必然要从南方调兵前往平乱,如此就难以发动对我大宋的战争。如果南边也打起来,元蒙岂不是面临了两线作战的局面?”

  张世杰亦认为这是难得的机会:“咱们大宋军队或许可以乘此机会往北边推进一步。战线若是推到江北,我们又多了许多缓冲带。大宋与元蒙和议,也多了很多底气啊!”

  文天祥忧叹:“正如你所说!但宋廷中,到底谁最有那份决心和勇气呢?”

  张世杰又分析道:“我担心的是,元蒙向来视江南之地为囊中物,所以交战无所谓早晚,且等收拾完了北方,腾出手来再发动南下。”

  文天祥接着说:“照目前看来宋廷还是没有动静啊!难道大家全部都抱着侥幸的想法: 蒙古人自家出了内乱则自顾不暇,便是天佑我大宋?”

  张世杰道:“宋祚绵延既有天佑,更需人力。所以你我才在这里商议军事,不敢松懈。只等时机到了,我们便要出兵!”

  文天祥道:“我们的战船图纸、水军编制你都看到了,以为如何?”

  张世杰:“很好!江大人从民间船厂订货,实在是壮大义军水兵的好法子。鄱阳湖湖面广阔有浪,湖中水深,正适合演练战船,将义军屯在鄱阳湖,真是选了个好地方!”

  长江之南,江万里、文天祥师生已经与郢州张世杰联合部署军事: 他们设计战船图纸,并从民间船厂订货,以壮大义军水兵。义军屯在鄱阳湖,以水军为主,操练日益纯熟。

  在江南等地抓紧时机进行军事部署、操练水军的时候,另一方面,北方的蒙古也从未放弃平南之心。

  元蒙的北方叛乱平定后,尚未出正月,忽必烈便思考往南的渡江之计了。

  咸淳十年(1274)正月的元大都。这是新兴建立的城市,街道整齐,宫城巍峨。或者是因为刚刚定都在此的缘故,城市处处透露着勃发的生机。

  元将阿里海牙正在元主忽必烈面前侃侃而谈:“荆湘自古用武之地。汉水上游已为我所有,顺流长驱而下,宋必可平。”

  阿术跟着进言道:“臣经营江淮之地,见宋兵弱于往昔。现在如果不南下而取之,这时机便不能再有。”

  刘整亦言:“襄阳城既破,则临安危矣。若以水军乘胜长驱而下,则大江必非宋有。”

  元主忽必烈听闻大臣们的言论,觉得很有些道理。于是他召史天泽前来,共同商议南征之策,史天泽详细论证了南征之天时地利人和,最后他荐安童、伯颜为大将,都督诸军。

  这个时候,阿里海牙又进言: 大举南征,须兵分三路;旧军不足,非增兵十万不可。

  忽必然本来早有平南之心,听闻此番计议,心中大悦,便道:“尔等所言甚是!阿里海牙、阿术不愧为我大将!”忽必烈又目视刘整道,“刘整将军昔日为宋将,今日为我元蒙驱驰,并出计策,为主之心甚是可嘉!”

  刘整面不改色道:“食君之禄,便忠君之事而已!此乃为臣子分内之事。”

  阿术哂笑,众人皆不言语。

  忽必烈既然决定南征,便采用了众人的建议,下诏令中书省签军十万以扩充旧军。

  这一年的三月,元主忽必烈下令: 改荆湖淮西枢密院为行中书省,兴兵二十万,以伯颜、史天泽(后至鄂州时,因病笃而北还)为右丞相,阿里海牙并为右丞,吕文焕参知政事,行省事于荆湖;合答为左丞相,刘整为左丞,塔出、董文炳并参知政事,行省事于淮西。

  大军整合以后,很快便由各自的将领率领出发。元军行军迅速,不日,大军的前哨便抵达江北驻地。史天泽立于马上,回望大军,但见千军万马而来,逶迤似望不到边,再看兵士们,虽稍显疲惫之色,却个个精壮不失威猛之态。史天泽便自语道:“这等雄狮一般的军队,宋廷如何能比!大军既出,定能势如破竹,不日便攻克大江一线。”说到这里史天泽猛然想起一事,暗道“不好”,蓦然警醒起来。

  原来,史天泽见大军数量众多,进而想到统领的数员大将,皆是有本事有见识、可领一方军队的,都有元帅之才。然而史天泽在欣慰之余突然想到,一山不容二虎,万一将领们彼此不服,早晚误了大事。于是史天泽便上言对忽必烈说:“今大军方兴,荆湖淮西,各置行省,势位即不相上下,号令必不能统一,后当败事。”史天泽上表之后,便说自己身体不好,于是称病退出了南征的行列;同时,史天泽推荐伯颜为大统领,总领余下诸将。于是南征的军事大权,便由伯颜一人总领。

  这年九月,伯颜等人在江北整军已毕,元军已经完全做好了打仗的准备。

  又是秋天,金风吹散了雾蒙蒙的水汽,江面变得少有的阔朗。江北水岸驻地的大船上,船首站着数人。当先一人全副戎装,正全神贯注地遥望着江对岸的船影子。因秋高气爽,江中浮渚汀芷、江对岸房舍人烟皆历历可见。后面数人中,有的人随着他的视线远眺,有的人只注视着他高大挺拔的身姿。

  他喃喃感慨:“果然是山河壮丽”,然后回头对紧跟身后的一人说道:“阿术,我们这就去看看江南锦绣如何?”

  阿术的心里突然紧张起来,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要来了吗?他目视着左前方英姿挺拔的大将军伯颜,眼中有着对强者的绝对尊敬和建功立业的豪情:“阿术愿与大将军共建功业!”

  伯颜望着激动的阿术,年轻的将军英气逼人,这种豪情正仿佛当年的自己。

  同年,饶州芝山。

  七十七岁高龄的江万里,仍然出现在鄱阳湖水兵操练的现场。鄱阳湖水兵由江万载的第四子江钰总负责操练。江万里放心不下,时不时做出提点。

  组建义军的劳心劳力,使得此时的江万里相比数月之前,已经是老态毕现了。他强制地忍着自己的咳嗽,时不时地清清嗓子。

  江万载随在兄侧,见兄长如此疲累,心中十分不忍,欲言又止。

  望着勤奋操练的水军,江万里稍微松了一口气:“水军到今日,终于略微有一点样子了!”江万里坐在椅子上,眼前一阵金星。

  缓了好一会儿,江万里自嘲地感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说的就是我啊!”

  江万载担忧不已,劝道:“大哥乃是义军支柱,定要善自保养身体。军中许多义士,都是冲着大哥的声望,这才加入了义军。大哥且要珍重,军中事务以及操练水军的事宜,都交给我和钰儿吧!大哥如果实在不放心,我便日日汇报,如何?”

  江万里说:“我知道钰儿对于军务的熟悉不亚于我。然而义军建立时间太短,仍然未成气候,我始终不放心啊!”

  文天祥听闻老师生病,前来探望。

  文天祥在江万里的床前对自己的老师说:“老师您最担心的,就是在这乱世之中突然有了一点安宁,大宋人便忘却了忧患,因此费心费力组建义军。义军既是老师的心血,也是大宋对抗元蒙的民间生力军。学生发誓,一定勤奋练兵、仔细研究军情,让这义军于重要的时候发挥作用!老师请您相信我!”

  江万载也劝道:“宋瑞所言甚是,大哥只在大略上指导我们即可,这些细务,都交给弟弟和子侄辈们吧!”

  在江万载和文天祥的再三劝说下,江万里终于将军务交给了自己的亲弟弟。随后,江万里便以年老多病辞去了湖南职,朝廷体恤这位三朝元老,是以江万里依旧以大学士提举洞霄宫。

  江万里辞官后,在家乡芝山后圃凿了一个水池。

  在池边亭上,江万里题字名曰“止水”。有人问江万里,为何将池子命名为“止水”,江万里道:“止者,使停也。”盖借物明志,希望止住元蒙的入侵,又有以身许国之意。

  同年十月,潭州。

  李璇儿端着一个托盘进入文天祥的书房,放下一个茶盏在书案上。

  文天祥忙着在桌子前的地图上点点画画,听见动静,头也不抬,只“嗯”了一声。

  李璇儿也不说话,走到文天祥身侧,和他一起看那地图。地图上用朱砂标注了长江中游的山川与地貌,以及潭州和鄂州附近的宋军驻扎情况。

  过了好一会儿,文天祥放下笔,表情似乎有所放松,他端起了茶盏。

  李璇儿道:“先生真是辛苦!”

  文天祥放下杯子,道:“自从伯颜在江北驻扎以来,我从不曾放松片刻,略闻风吹草动,便要在心里思虑三番,只是为了随时注意蒙古大军的动静。”

  李璇儿默然,然后看向门外,一个小厮匆匆走过来。

  李璇儿问道:“有什么事么?”

  小厮回答:“张世杰张大人有信使来了,现在正在等着见大人呢。”

  “快让他进来!”于是文天祥急急与来人相见。

  信使呈上张世杰的手书,书中称伯颜军兵分三路,西路刘整自淮西出淮南,东路博罗权由东道取扬州,此两路以牵制宋军,伯颜自己则率元蒙南征军主力兵临新郢城下,部将阿术及张弘范随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