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的药(3)

  准备离开的时候,我重新翻出那些中国中医历史名著,仔细地温习了一遍。其中有《本草纲目》、《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些书是从爷爷那里传下来的,我感到每一本书都带着爷爷的温度,淡淡地传至我的双手和心中。合上书,我的脑海顿时又一次涌现出中国中医历史名人——伏羲、黄帝、神农、扁鹊、岐伯、华佗、张仲景、皇甫谧、王叔和、葛洪、范汪、雷斅、巢元方、王冰、孙思邈、孟宪、陈自明、郭雍、王唯一、王怀隐、钱乙、成无己、刘元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滑寿、王肯堂、张介宾、吴有性、李时珍、赵学敏、叶天士、徐大椿、傅山、王清任,一个个鲜活的名字,像无数条鱼,在我脑海里游荡,也让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和父亲。终于,我在怀念父亲的时间里,如愿以偿等来了省中医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是我父亲生前的愿望,也是我父亲临死前最后的遗嘱。

  当我离开故乡,踏上通往省城橘城的火车,我仿佛感觉自己内心那种失去父亲的悲痛,在行进中得到一次神奇般的中医治疗。但我更为相信,时间才是世界上最好的药,它可以疗却每一个人内心积压的悲伤和病痛。

  开学的第一天,在我踏进学校大门的那刻,我看见学校门口挂着大大的红色横幅,横幅上面是“学无止境,学医救人”八个白色大字,格外醒目。我的班主任陶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陶老师高高瘦瘦,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头发胡子连着一起,看上去一两个月没修理,给我的印象是那种外表不拘小节的人。如果不是那副近视眼镜的衬托,没有人会把他跟大学讲师的身份联系在一起,更像是一位行为艺术家。

  陶老师讲课的时候声音有点小,说起话来有气无力的样子,还时不时伴随几声轻轻的咳嗽。同学们在台下开始相互交头接耳地议论:这人还能当讲师?陶老师却不以为然,有条有序头头是道地给我们讲课。在讲到现代习医要求的时候,陶老师列举了明代医学家李橚的中医启蒙书《医学入门》:隆庆辛未年冬,卢廷和、何明善、李星、侄子李时思相聚一堂请求李橚:“您的《医学入门》已成书,怎能没有规矩教我们怎么学习呢?”李橚说:“行医关系到人命,不是品质诚实而不虚伪、性格沉静而有恒心、真正知道长阴功乐趣的人,未可轻易学医。既然人立下了学医的志向,就可以商议如何用工。”“学医人对于《医学入门》一书既然融会贯通,而后可以成为一名小医。此后学医人更要努力静坐,诵读儒书。学医人渐渐懂得阴阳消长之理后,先为自己治病见效了,再为别人治病;先为亲人治病见效了,再为陌生人治病。直到学医人自己感觉到了胸有成竹,即使闭门造车也能天下合辙的程度,然后才可以开门行医。”“至于行医后的行为操守,尤其不可没有定规。医生每天五鼓清晨清心静坐,早起后再诵读一两本儒书,来清理杂念。”“在病机稍有疑难之处,用药不甚见效时,医生姑且在五鼓清晨清心静坐,潜心推究病源,再次为病人诊察改方,病一定没有治不好的。”“为病人治好了病后,这也是医生的份内事,纵然医生不求功名利禄,全凭行医养家糊口,也不可过份索取钱财,只能听任病人家酬谢。如果病人家也一样清贫,医生要分文不取,这尤其体现了医生的仁义和清廉。因为别人不能回报医生,天一定会回报医生,如果医生抱着这样一种心态行医,他的医术还能不高明不见效吗?”卢廷和又上前问道:“我根基浅,又愚钝,请老师送学生一句话。”李橚说:“‘不欺’而已。学医人读《医学入门》一书,却不从头至尾滚瓜烂熟,得了一方一论就自称会医术,这是欺。学医人熟读《医学入门》,却不思融会贯通,这是欺。学医人融会贯通后却不每天早起静坐调息,为诊视病人做准备,这是欺。学医人诊脉后却不据实相告,这是欺。学医人论方用药潦草而不精详,这是欺。学医人治好病后贪求酬谢,不脱市井小人风味,这是欺。学医人有所心得,屡用屡验,却不纂集经验来补报天地,公诸于世,这也是欺。欺则良知日益蔽塞,而医道终将没落;不欺则良知日益发扬,而医道更加昌明。学医人欺与不欺之间的抉择,这不是别人能管得了的。”

  听完陶老师的讲课,同学们立马改变了对陶老师的看法,觉得他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都敬仰的人。看来凭一个人的外貌长相去判断一个人的职业,有点让人可笑。做为学医人,我们注重的不能只是职业相貌,而更应是职业道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