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少儿歌曲
我们童年时期接触到的儿歌并不多,有的是上小学时老师教的,其次就是听收音机里的《小喇叭广播》学会的。乡下那时候没有幼儿园,我们都是直接上小学。小学一年级,我在村子附近一间破旧的碾坊里读复式班,一、二年级加起来三十多人。读了一年,我们的班主任,一名民办教师仅教过一首歌,好像是歌剧《刘胡兰》的插曲,歌词还记得两句:“数九那个寒天下大雪,天气那个虽冷心里热……”其他的,忘了,当然,这首并不算儿歌。二年级开始并入中心完小,直到小学毕业,我们有了音乐老师,才开设了相对正规的音乐课。
整个小学期间,老师教过的儿歌,能记起来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也就以下这些:《上学歌》、《让我们荡起双桨》、《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唱二小放牛郎》、《卖报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我是汽车小司机》、《我爱家乡的山和水》、《想念台湾小朋友》、《草原英雄小姐妹》插曲、《共产儿童团歌》、《夸夸咱们的文化站》、《藤儿长长牵着瓜》等,有的我女儿她们现在还在唱,其中《上学歌》的音乐还被制作成她们上课、下课的铃声。既然当年儿歌不多,功课又不紧,旺盛的精力无处打发,喜欢唱歌的我们自然不会就此打住,于是想方设法通过其他渠道学唱新歌,首当其冲的就是学唱电影插曲。
第三节 电影插曲
大家可能也发觉了,其实当年我们所唱的革命歌曲、儿歌,好多也是电影插曲,比如《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插曲,《英雄赞歌》是电影《英雄儿女》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是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和《唱支山歌给党听》是电影《雷锋》的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是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等等,只是这些歌曲经过一代代流行,它们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分量和承载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电影歌曲的范畴。
小时候,我们乡村没有电影院,但每年县里都组织电影放映队到各公社、大队乃至自然村去放映。每到放电影的日子,我们总是如过节般高兴,下午一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拎个小板凳去打谷场号座位,然后才去打柴、割猪草,或者到田地里干活,而且总是一干完活就急忙回家,如果晚饭没熟就随便扒拉碗冷饭,随后赶往打谷场。遇到好看的电影,我们就一村接一村看下去,最远居然连夜跑到六七公里外的村子去看,现在想想,那种干劲真是不得了。因为还是小屁孩,许多电影我们根本就看不懂,之所以乐此不彼,除了我们喜欢看战斗故事片、反特故事片外,其他的,有时是喜欢听里边的歌,有时则纯粹是去凑热闹。
看的次数多了,有些电影的情节,甚至精彩的台词往往都滚瓜烂熟,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学会了好多电影插曲。其中,我们最喜欢的电影插曲有《戴手铐的旅客》的插曲《驼铃》、《啊,摇篮》的插曲《马背摇篮》、《黑三角》的插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红日》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柳堡的故事》的插曲《九九艳阳天》、《农奴》的插曲《共产党来了苦变甜》、《怒潮》的插曲《送别》、《海外赤子》的插曲《我爱你,中国》、《泪痕》的插曲《心中的玫瑰》、《阿诗玛》插曲《马铃响玉鸟唱》、《五朵金花》插曲《蝴蝶泉边》,以及电影《甜蜜的事业》、《闪闪的红星》、《从奴隶到将军》、《白莲花》、《洪湖赤卫队》、《刘三姐》、《舞恋》等电影的插曲、主题歌。从我读二年级开始,我国跟越南在边境线上开始发生军事冲突,不久,以自卫反击战为题材的《再见吧,妈妈》等歌曲开始流行,同题材的电影也开始陆续在全国放映,令我们这些男孩子大为过瘾,其中的插曲很快就成了我们的最爱。我记得最深的是电影《自豪吧,母亲!》的插曲《相会在攀枝花下》、《花枝俏》的插曲《请为我骄傲,爸爸》,还有电影《铁甲008》的插曲。
上述电影,相信很多上点年纪的朋友还会有点印象,大部分电影插曲现在还有人翻唱。比较典型的,如《我的祖国》,不久前我在电视上还看到有人在唱,帅哥靓妹一大群,演绎的风格有点像摇滚,不过听众的反应很强烈。据报道,几年前,著名青年钢琴演奏家郎朗在白宫为美国总统举办的专场音乐会上,曾即兴演奏了这首《我的祖国》,令很多了解电影《上甘岭》和所代表的那段历史的业内人士、广大听众为他捏了一把汗,所幸的是迎接他的全是鲜花和掌声,事后也没闹出什么不愉快或者丑闻。
《九九艳阳天》,除了电影原声外,后来谢莉斯、王洁实也唱过,宋祖英也演绎过,该首歌还被改编成好几种风格的轻音乐,最常见的是二胡与乐队合作演奏;《我爱你,中国》,除了当年叶佩英令人热血沸腾的演唱,后来韩磊也唱过,用浑厚的男声演绎,倒也荡气回肠。《心中的玫瑰》这首歌,本来多年没听了,前几年一次央视举办的元旦还是中秋晚会上,《泪痕》的女主角扮演者谢芳老师登台演唱,令所有在场的老艺术家们,以及经历过“三反五反”、“文革”的观众们不胜唏嘘。《蝴蝶泉边》和《马铃响,玉鸟唱》这两首歌,简直乖乖不得了,前者早在金庸的《天龙八部》在大陆流行之前,就将云南的大理州弄得天下闻名,后者则让昆明市路南县神奇的石林享誉神州,相信很多喜欢到云南旅游的朋友,特别是中老年朋友都有解不开的云南情结,诱发的主导因素,绝对就是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以及它们的插曲。前两年在大理,我曾亲眼目睹一位老先生和导游小姐在旅游大巴上深情对唱《蝴蝶泉边》,这位满头白发的外省老先生脸上绽放的欣喜和陶醉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电影《从奴隶到将军》和《舞恋》,前者讲述的是一名彝族将领从农奴成长为威震敌胆的解放军将军的故事,插曲《在一起》我们当年很喜欢唱;而《舞恋》,讲的是一名彝族女舞蹈家在“文革”期间惨遭迫害,家也散了,被打回原籍,丈夫迫于压力跟她划清界限,她整个人几乎崩溃,并想到自杀。后来,纯朴的彝族乡亲们用悠扬的口弦、欢快的彝族舞蹈,让她重新看到了光明和希望。粉碎“四人帮”后,她恢复工作,回到歌舞团当了编导,一家人也破镜重圆。其中的插曲非常好听,可惜歌名忘了,百度上也搜不到,只记得最后一段歌词好像是“口弦声声响,索玛花开放,亲人啊,亲人啊,莫久留他乡!”这两部电影及插曲不算太有名,相信很多朋友都没印象,之所以提到,因为我是云南的彝族人,热爱本民族的文化、热爱家乡乃人之常情,也算是存点私心,想必大家不会见怪吧。
电影《怒潮》的插曲《送别》的歌词是这样的:
“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农友乡亲心里亮,隔山隔水永相望。
送君送到大树下,心里几多知心话。出生入死闹革命,枪林弹雨把敌杀。
半间屋前川水流,革命的友谊才开头。哪有利刀能劈水,哪有利剑能斩愁。
送君送到江水边,知心话儿说不完。风里浪里你行船,我持梭标望君还!”
电影《戴手铐的旅客》虽然是公安题材的影片,但插曲《驼铃》却因主人公刘杰的从军经历,明显又带有军旅歌曲色彩。经蒋大为老师激情澎湃的演唱后,这首歌更是显得格调大气,情真意切,溢满了战友情、同志谊和依依惜别的深情、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现在仍是中老年朋友最喜欢的老歌之一。《驼铃》的歌词是这样的: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路漫漫,雾茫茫。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
送战友,踏征程。任重道远多艰辛,洒下一路驼铃声。山叠嶂,水纵横。顶风逆水雄心在,不负人民养育情。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再相逢,再相逢!”
两首送别的歌曲,前者充满了革命者送别战友的豪情和悲壮,我想,六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们唱着它上山下乡的场景一定很壮观。我听收音机里说,有的学校欢送毕业生离校时也放这首歌。为此,八十年代末,我跟刚从师范毕业的哥哥求证一下,他说歌是放了,不过是《驼铃》,我想,可能后者更能让当时的毕业生激情高涨,满怀信心和憧憬走向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广阔舞台,哪像我们大学毕业前,学校广播站每天下午反反复复播放美国电影《毕业生》的插曲,旋律很优美,可令我们心里惆怅万分,哪里还有什么激情和冲劲?
那时的越战片的插曲,很多人都喜欢唱,比如电影《自豪吧,母亲》的插曲《相会在攀枝花下》,随后的几年内,各电台都是点播者甚众,流行了好长时间,现在还有很多人记得。电影《花枝俏》的主插曲《请为我骄傲,爸爸》的词为主人公黄永亮血染沙场前留给父亲的遗书,用家信内容做歌词,比李春波后来红遍大江南北的《一封家书》早了十几年。而电影《铁甲008》的插曲,则在出征的坦克隆隆进发时出现,旋律很好听,歌词其中的一段好像是“啊,战友,在这分别的时刻,你再望一望故乡的山河。宁静的田野,怎能让铁蹄践踏?为了让燕子带回绿色的春天,快快去吧,快去打击那万恶的侵略者。”可惜后来这三部电影的宿命各有不同,《自豪吧,母亲》歌红电影不红,《花枝俏》据说因为主人公曾经是个不良少年(因父母被批斗、关押而无人照管、流落街头,染上了许多坏毛病),这样的人首先政审就过不了关,根本当不了兵。而《铁甲008》的男女主人公在战场上谈恋爱,严重违纪不说,还有悖常理,影响极坏。尽管越战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几乎全都看不到了。
写得很棒,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欢迎回访我的《她叫青春》,支持点赞。
回复 @深海鱼: 谢谢支持,已回访+好评,继续加油
很棒的作品,好评,有时间请回访我的两部作品
回复 @妖果果: 已回访并好评,让我们一起加油!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回复 @易先生: 已回访+好评,继续努力,期待中
好作品,好文笔!
迁客骚人,笔尖泼墨,必成大作,文笔很好,挺你,希望你走的更远,已为你点赞,期待更新,会一直关注,也希望你能回访《抽象战争》
已回访~互相支持
回复 @夏有乔木·陌: 相互支持
已回访。文学让我们相识,希望能在文学路上找得更远。
回复 @刘冰倩: 多谢啦✌
已回访!
回复 @冷柜人: 谢谢支持
谢拜访!佳作己点赞!共勉!
回复 @山溪: 多谢,让我们一起加油👊
非常喜欢你的文字,桃锦携大学生青春小说《南征》来访,望回访好评~
回复 @桃锦: 已回访并提了自己的想法+好评,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