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广泛纪念。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原文阅读】
《国殇》
屈原
操吾戈兮被犀甲(1),车错毂兮短兵接(2)。
旌蔽日兮敌若云(3),矢交坠兮士争先(4)。
凌余阵兮躐余行(5),左骖殪兮右刃伤(6)。
霾两轮兮絷四马(7),援玉枹兮击鸣鼓(8)。
天时坠兮威灵怒(9),严杀尽兮弃原野(10)。
出不入兮往不反(11),平原忽兮路超远(12)。
带长剑兮挟秦弓(13),首身离兮心不惩(14)。
诚既勇兮又以武(15),终刚强兮不可凌(16)。
身既死兮神以灵(17),魂魄毅兮为鬼雄(18)!
【全文翻译】
(1)操;拿着。被:通“披”。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
(2) 毂:(gǔ) 车错毂;指两国双方激烈交战,兵率来往交错。毂是车轮中心插轴的地方。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3)旌:(jīng)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了太阳,敌兵好像云一样聚集在一起。旌:用羽毛装饰的旗子。
(4)矢交坠兮士争先;是说双方激战,流箭交错,纷纷坠落,战士却奋勇争先杀敌。矢:箭。
(5)凌:侵犯。躐(liè,舱列):践踏。行(háng):行列。
(6)左骖(cān):古代战车用四匹马拉,中间的两匹马叫“服”,左右两边的肼“骖”。殪(yì义):缁地而死。右:指右骖。刃伤;为兵刃所伤。
(7)霾两轮兮絷四马:意思是把(战车)两轮埋在土中,马头上的缰绳也不解开,要同敌人血战到底。霾(mái,埋)。通埋。絷(zhí,直);绊往。
(8)援玉枹(fú)兮击鸣鼓:主帅鸣击战鼓以振作士气。援:拿着。枹;鼓槌。
(9)天时:天意。坠:通怼(duì),恨。威灵怒:神曼震怒。
(10)严杀:酣战痛杀。弃原野;指骸骨弃在战场上。
(11)出不入兮往不反;是说战士抱着义无反顾的必死决心。
(12)忽:指原野宽广无际。超:通“迢”。
(13)挟 (鞋);携,拿。秦弓:战国秦地所造的弓(因射程较远而著名)。
(14)首身离:头和身子分离,指战死。惩:恐惧,悔恨。
(15) 诚:果然是,诚然。
(16)终:始终。
(17)神以灵:指精神永存。
(18)魂魄毅兮为鬼雄:一作子魂魄兮为鬼雄,子:指殇者。鬼雄:鬼中雄杰。
【全文翻译】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博古通今】
《国殇》这首诗歌是屈原献给那些为保卫国土而战死的将士们的一曲祭歌。诗歌中,作者不仅歌颂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而且也直接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
屈原作品中,以《九歌》从《东皇太一》到《山鬼》为例,九篇内容都是祭奠自然界中神灵的诗篇,唯独这一篇《国殇》是祭奠人间那些为国牺牲的英勇将士们的。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讲,屈原生活的时期恰恰是楚国与秦国交战的战国时期,楚怀王任用佞臣,疏远屈原,而且秦楚之战多是大败而返,可以说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尽管如此,楚国将士仍在为保卫国家,反抗秦国,奋勇拼杀,前赴后继,悲壮至极。清人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论及此篇时就曾指出:“怀襄之世,任谗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怨神怒,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极痛之。” 无疑,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让屈原义愤悲中来,愤然执笔歌颂这样一批批的不惜牺牲、视死如归的楚国爱国勇士。
本诗歌的写作从敌胜我败入笔,反映出了楚国当时的政治状况和军事形势。全诗可分三节。
第一节描绘车战的激烈场面。先写楚方士兵的武器和铠甲,后写两军相接,再写敌人的蜂拥和疯狂,最后写楚方士兵的英勇顽强。这一节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突出了战斗的残酷、士兵的无畏和豪壮的感情。
第二节写楚方寡不敌众,全部战死的悲壮场面。敌人疯狂而且残酷,楚方受创惨重,然而士兵们却英勇无畏,宁死不屈。“援玉袍兮击鸣鼓”十分重要。古代作战,鸣鼓表示进攻。这说明,楚方伤亡即使如此惨重,仍然一心进击。楚方将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第三节是对为国战死者的赞颂。先讴歌战士们远离家乡、誓死报国、义无反顾的决心,然后赞美战士们刚强勇武、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感情是凝重、真诚而沉痛的。
纵观全诗,屈原将动态过程的描述和静态雕像的刻画紧密结合。在动态过程中的描述中将大场面的鸟瞰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在静态雕像的刻画中将外形描绘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过程有同战争的步步展开、诗人感情的层层发展协调一致。
【国学常识】
《楚辞》——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骚体类文章的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因其运用楚地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治学方法】
批判与继承——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历来褒贬不一。为此,需要青年学生虚心阅读,有效甄别,科学辨析,积极借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力求创新,在实际运用中积极发掘传统文化的合理性成分,做到中西结合,古今相通,在合理批判的基础上有效继承其精华,并发扬光大。
【延伸阅读】
——屈原作品与艺术的结合
范增《离骚图》 (屈原与楚辞(2).国务院侨办.中国华文教育.2010-02-25)
台湾云门舞集演义“九歌” (以楚辞为基础 云门舞集《九歌》重回台北.搜狐转东方早报.2007-11-23)
【实践活动】
台湾淡江大学教授吕正惠著有《泽畔的悲歌——楚辞》一书,里面指出:“没有楚国文化,就不可能有屈原这个人。”所以,“要了解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特殊的文化,……最方便的一条捷径,恐怕是去读《楚辞》了。”而《楚辞》又是以屈原的作品为主,“是屈原的作品,让我们了解到屈原这个人的全部感情。”“使他永远活在我们中国人心上的,不是历史的记载,而是他自己的作品。”并且认为:“楚辞至少对中国文学输进了两种精神(这是诗经比较缺乏的),即个人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精神。”
同学们,你们对个人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有怎样的理解呢?这与《诗经》中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有何不同呢?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加油吧,好棒的作品。加油上传,我是的你的责编唐糖。
回复 @翼书网编辑部: 好的,我继续努力,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习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