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英雄争锋 花落谁家

  一、屈原的《国殇》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广泛纪念。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原文阅读】

  《国殇》

  屈原

  操吾戈兮被犀甲(1),车错毂兮短兵接(2)。

  旌蔽日兮敌若云(3),矢交坠兮士争先(4)。

  凌余阵兮躐余行(5),左骖殪兮右刃伤(6)。

  霾两轮兮絷四马(7),援玉枹兮击鸣鼓(8)。

  天时坠兮威灵怒(9),严杀尽兮弃原野(10)。

  出不入兮往不反(11),平原忽兮路超远(12)。

  带长剑兮挟秦弓(13),首身离兮心不惩(14)。

  诚既勇兮又以武(15),终刚强兮不可凌(16)。

  身既死兮神以灵(17),魂魄毅兮为鬼雄(18)!

  【全文翻译】

  (1)操;拿着。被:通“披”。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

  (2) 毂:(gǔ) 车错毂;指两国双方激烈交战,兵率来往交错。毂是车轮中心插轴的地方。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3)旌:(jīng)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了太阳,敌兵好像云一样聚集在一起。旌:用羽毛装饰的旗子。

  (4)矢交坠兮士争先;是说双方激战,流箭交错,纷纷坠落,战士却奋勇争先杀敌。矢:箭。

  (5)凌:侵犯。躐(liè,舱列):践踏。行(háng):行列。

  (6)左骖(cān):古代战车用四匹马拉,中间的两匹马叫“服”,左右两边的肼“骖”。殪(yì义):缁地而死。右:指右骖。刃伤;为兵刃所伤。

  (7)霾两轮兮絷四马:意思是把(战车)两轮埋在土中,马头上的缰绳也不解开,要同敌人血战到底。霾(mái,埋)。通埋。絷(zhí,直);绊往。

  (8)援玉枹(fú)兮击鸣鼓:主帅鸣击战鼓以振作士气。援:拿着。枹;鼓槌。

  (9)天时:天意。坠:通怼(duì),恨。威灵怒:神曼震怒。

  (10)严杀:酣战痛杀。弃原野;指骸骨弃在战场上。

  (11)出不入兮往不反;是说战士抱着义无反顾的必死决心。

  (12)忽:指原野宽广无际。超:通“迢”。

  (13)挟 (鞋);携,拿。秦弓:战国秦地所造的弓(因射程较远而著名)。

  (14)首身离:头和身子分离,指战死。惩:恐惧,悔恨。

  (15) 诚:果然是,诚然。

  (16)终:始终。

  (17)神以灵:指精神永存。

  (18)魂魄毅兮为鬼雄:一作子魂魄兮为鬼雄,子:指殇者。鬼雄:鬼中雄杰。

  【全文翻译】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博古通今】

  《国殇》这首诗歌是屈原献给那些为保卫国土而战死的将士们的一曲祭歌。诗歌中,作者不仅歌颂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而且也直接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

  屈原作品中,以《九歌》从《东皇太一》到《山鬼》为例,九篇内容都是祭奠自然界中神灵的诗篇,唯独这一篇《国殇》是祭奠人间那些为国牺牲的英勇将士们的。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讲,屈原生活的时期恰恰是楚国与秦国交战的战国时期,楚怀王任用佞臣,疏远屈原,而且秦楚之战多是大败而返,可以说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尽管如此,楚国将士仍在为保卫国家,反抗秦国,奋勇拼杀,前赴后继,悲壮至极。清人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论及此篇时就曾指出:“怀襄之世,任谗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怨神怒,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极痛之。” 无疑,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让屈原义愤悲中来,愤然执笔歌颂这样一批批的不惜牺牲、视死如归的楚国爱国勇士。

  本诗歌的写作从敌胜我败入笔,反映出了楚国当时的政治状况和军事形势。全诗可分三节。

  第一节描绘车战的激烈场面。先写楚方士兵的武器和铠甲,后写两军相接,再写敌人的蜂拥和疯狂,最后写楚方士兵的英勇顽强。这一节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突出了战斗的残酷、士兵的无畏和豪壮的感情。

  第二节写楚方寡不敌众,全部战死的悲壮场面。敌人疯狂而且残酷,楚方受创惨重,然而士兵们却英勇无畏,宁死不屈。“援玉袍兮击鸣鼓”十分重要。古代作战,鸣鼓表示进攻。这说明,楚方伤亡即使如此惨重,仍然一心进击。楚方将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第三节是对为国战死者的赞颂。先讴歌战士们远离家乡、誓死报国、义无反顾的决心,然后赞美战士们刚强勇武、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感情是凝重、真诚而沉痛的。

  纵观全诗,屈原将动态过程的描述和静态雕像的刻画紧密结合。在动态过程中的描述中将大场面的鸟瞰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在静态雕像的刻画中将外形描绘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过程有同战争的步步展开、诗人感情的层层发展协调一致。

  【国学常识】

  《楚辞》——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骚体类文章的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因其运用楚地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治学方法】

  批判与继承——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历来褒贬不一。为此,需要青年学生虚心阅读,有效甄别,科学辨析,积极借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力求创新,在实际运用中积极发掘传统文化的合理性成分,做到中西结合,古今相通,在合理批判的基础上有效继承其精华,并发扬光大。

  【延伸阅读】

  ——屈原作品与艺术的结合

  

  范增《离骚图》 (屈原与楚辞(2).国务院侨办.中国华文教育.2010-02-25)

  

  台湾云门舞集演义“九歌” (以楚辞为基础 云门舞集《九歌》重回台北.搜狐转东方早报.2007-11-23)

  【实践活动】

  台湾淡江大学教授吕正惠著有《泽畔的悲歌——楚辞》一书,里面指出:“没有楚国文化,就不可能有屈原这个人。”所以,“要了解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特殊的文化,……最方便的一条捷径,恐怕是去读《楚辞》了。”而《楚辞》又是以屈原的作品为主,“是屈原的作品,让我们了解到屈原这个人的全部感情。”“使他永远活在我们中国人心上的,不是历史的记载,而是他自己的作品。”并且认为:“楚辞至少对中国文学输进了两种精神(这是诗经比较缺乏的),即个人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精神。”

  同学们,你们对个人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有怎样的理解呢?这与《诗经》中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有何不同呢?

  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煮酒论英雄》

  

  【原文阅读】

  曹操煮酒论英雄

  刘备寄于曹操篱下,以种菜掩人耳目。一日,曹操请刘备坐饮畅谈。曹操问天下谁是英雄,刘备答了袁绍等人的名字,曹操只是摇头。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大为吃惊,匙①箸落地。此时雷声大作,刘备借雷声掩饰吃惊,使曹操认为其胆小如鼠,不复怀疑。

  ——选自《三国演义》

  【词语注释】

  ①匙:就是勺子

  箸:就是筷子

  复:再,又。

  【全文翻译】

  刘备被曹操所控制,只好在后院种菜,掩人耳目。有一天,曹操派人来请刘备去喝酒聊天。席间,曹操问刘备天下谁是英雄?刘备答了很多人的名字,包括当时雄霸四州的袁绍,以及孙策,袁术等人。曹操听了只是摇头。最后,刘备只得问曹操认为谁是英雄。曹操说:“天下英雄只有我和你。”刘备听了以后非常吃惊,吃放的筷子都掉落到地上。此时正好打雷,刘备假装说是雷声吓到了自己,让曹操觉得刘备胆子小得像老鼠,就不再怀疑刘备有野心了。

  【博古通今】

  这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所讲述的一则故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前有董卓跋扈朝野,后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且势力越来越大。当时,尽管刘备自称皇叔,但是势单人孤,为了防止被曹操设计谋害,就每天不得不在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同为结义兄弟的关云长和张飞蒙在鼓中,很不满意,说刘备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

  有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刘备只得胆战心惊地一同前往入府见曹操。曹操不动声色对刘备说,“在家做得大好事!”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这句话把刘备吓得面如土色,曹操又转口说,你学种菜,不容易,这才使刘备稍稍放心下来。曹操说,则才看见园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前一件往事(即“望梅止渴”),今天见此梅,不可不赏,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会。刘备听后心神方定。随曹操来到小亭,只见已经摆好了各种酒器,盘内放置了青梅,于是就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问刘备,请你说说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此时正想打听刘备的心里活动,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与是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英雄呢?曹操单刀直入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觉地掉下地下。正巧突然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时才放心地说,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说,连圣人对迅雷烈风也会失态,我还能不怕吗?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疑刘备了。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曹操认为,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这是曹操对袁绍的评价,体现了袁绍的无能。现在比喻一些只顾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性命,为大家奉献而吝惜自己生命的人。“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这是刘备说的话,为了活命而体现出自己的无用和胆小。因此捡回一条命。其实,刘备是装作这样的,这也是他明哲保身的聪明之处。

  这则小故事非常经典,现在所言的“煮酒论英雄”大多已经成为一种朋友之间聊天喝酒,谈天说地的交流活动了。

  【国学常识】

  章回小说——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主要特点是:继承话本的形式,正文前面都有一个“楔子”引入正文,常见“且说”、“看官”等字眼;分回目,每回有一个中心内容;悬念气氛浓,每回结束都会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结尾。

  【治学方法】

  比较分析——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比较,或与前人比较,或与同类比较,或与他人比较,或与自己比较,文学鉴赏亦然。语文学习中,我们会在人物对比、场面对比、细节对比中,发现人物形象的特点和特色,总结创作规律,收获更多他人难以发现的东西,达到观察范围的广度,内心体悟的深度和思想创新的高度。

  【拓展阅读】

  同学们,关于英雄的吟诵不仅在小说篇章里,也常常出现在曲辞歌赋之间,细细赏读,各有各的韵味……

  1、《三国演义》篇头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代文学家•杨慎

  2、歌曲《历史的天空》——

  演唱者:毛阿敏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著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胜衰岂无凭,

  一页风云散,变换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

  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纵横驰骋。

  3、桃园三结义插曲——

  桃园结义

  这一拜,春风得意遇知音,桃花也含笑映祭台。

  这一拜,报国安邦志慷慨,建功立业展雄才,展雄才。

  这一拜,忠肝义胆,患难相随誓不分开。

  这一拜,生死不改,天地日月壮我情怀。

  长矛在手,呦呵,刀剑生辉,呦呵。

  看我弟兄,呦呵,迎著烽烟大步来。

  4、曹操的《短歌行》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实践活动】

  同学们,可以说每个人对英雄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或武艺高强,如项羽;或老谋深算,如曹操;或无畏生死,如荆轲……

  《三国演义》是英雄人物汇聚的佳作,堪称是中国人老少皆宜并且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著。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我们不仅可以细读原作,耐心品味,而且还可以辅助影视作品来深化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比如可以看一看老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试分析一下影视作品对原作的提炼、升华之处;也可以看一看电影《英雄》,体悟一下有关英雄定位的几种境界,从中发现你所喜爱的英雄人物。

评论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 加油吧,好棒的作品。加油上传,我是的你的责编唐糖。


    法大香子 作者

    回复 @翼书网编辑部: 好的,我继续努力,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习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