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炎武的“有益之文”和“经世致用”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明亡后,以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为人,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深入人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写的《日知录》是笔记形式的著作,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在政事、世风、礼制和科举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日知录》是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录。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又积淀了一个“位卑未敢忘国忧”的学者的深邃反思,在中国文化史上提供的是一种文化精神薪尽火传、不屈前行、期挽颓风、昭于天地的范本。

  【原文阅读】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词语注释】

  ①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全文翻译】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博古通今】

  《文须有益于天下》顾炎武的一篇文艺批评文章,指明了文章的功能,文章的宗旨,从作家创作的角度,提出了作家应该写什么,不应该写什么,并且把是否有益于人,是否有益于天下作为好文章的评价标准,“文如其人”,这也正是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集中反映。

  这在里,顾炎武首句就强调“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就是:明治乱之理、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所以顾炎武主张,文以载道,文以纪事,文章应揭示民间疾苦、弘扬善行。文章一方面从正面立论,另一方面从反面申述,从两个角度旗帜鲜明地主张为文要经世致用。由此可以看出,这里提倡的“有益之文”应该是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反之,“无益之文”应该是“怪力乱神”之事,是无稽之言。更何况,顾炎武希望,这类或者抄袭、或者没有根据、或者谄媚奉承的“无益之文”是越少越好,因为在他看来,这样的文章既有害于自己,也有害于他人,多一篇当然就多一篇的危害了。其中,文章中有几组词类活用现象,如“明”是形容词作动词,翻译成“阐明”;善:形容词作名词,翻译成“善行”。同时,几个状语后置句式特点需要关注,如“绝于天地者”应理解为“于天地者绝”;“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应理解为“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有益”;“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应理解为“于己有损,于人有益”。

  从中国历史上讲,细数文人墨客,主张文人治国,学以致用的实例并不少——比如,屈原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让文章成为表达爱国情感的檄文,尽管铁骨铮铮,却难免遇害,独自皈依于汨罗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胸怀,让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或文章以声讨,或聚义以罢黜,总在文武之间探寻救国之道。而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誓言里,一种“经世致用”的学风响彻大地。有益之文必然是经世致用之文,既能阐释人间道理,又能褒贬时弊,惩恶扬善,有益人的身心,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提升民众内心的正能量,真正促进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这和那种时下流行的网络文学或是快餐文学相比,高低自见。而流行文化、时尚文化只是一阵风而过,不会像经典文章那样万世传承,裨益人类。在价值观多元的时代里,这种“有益之文”也是人们所需要的精神食粮,更是文人们写作文学精品所努力追求的境界,如此多的好文章愈多愈能有益于人类的发展!

  【国学常识】

  经世致用——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主要是四个字“经世致用”——“经世”,主旨在于经国济世,强调文人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主旨在于学用结合,强调文人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同时,“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近代以来,自曾国藩、左宗棠以及黄兴、蔡锷身上,我们看到湖湘文化的影响,而毛泽东、刘少奇等人将湖湘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湖湘文化的勇于艰苦创业,勤于开拓创新,乐于牺牲奉献,善于包容互补,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和济世救民精神,在毛泽东身上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

  【治学方法】

  如何搜集资料——“我自己既很少写卡片,也从来不用眉批,而是用比较大张的纸,把材料写上。用比较大张的纸有一个好处,能把有关的材料都写在上面。材料抄好以后,要十分认真细心地加以保存,最好分门别类装入纸夹或纸袋。与此有联系的就是要注意文献目录。只要与你要写的文章有关的论文和专著的目录,你必须清楚。只要你脑海里有某一个问题,有时候资料简直是自己跃入你的眼中。反之,如果你脑海里没有这个问题,则所有这样的资料对你都是无用的。最好脑海里思考问题,不要单打一,同时多思考几个,而且要念念不忘,永远不让自己的脑子停摆,永远在思索着什么。这样一来,你搜集面就会大得多,漏网之鱼也就少得多。材料当然也就积累得多,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旦用起来,你就左右逢源了。”(季羡林语)

  【拓展阅读】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读书写书的本领。

  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一个学人往往集中一段时间,钻研一个问题,搜集极勤,写作极苦。但是,文章一旦写成,就把注意力转向另外一个题目,已经写成和发表的文章就不再注意,甚至逐渐遗忘了。我自己这个毛病比较少,我往往抓住一个题目,得出了结论,写成了文章;但我并不把它置诸脑后,而是念念不忘。我于1947年写过一篇论文《浮屠与佛》,到1989年,我得到了新材料,又写了一篇《再谈“浮屠”与“佛”》。

  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到了大批的古书都能输入电脑的时候,搜集资料,竭泽而渔,便易如反掌了。那时候的工作重点便由搜集转为解释,工作也不能说是很轻松的。不管用什么办法,搜集资料决不能偷懒,决不能偷工减料,形象的说法就是要有竭泽而渔的魄力。在电脑普遍使用之前,真正做到百分之百的竭泽而渔,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我们至少也必须做到广征博引,巨细不遗,尽可能地把能搜集到的资料都搜集在一起。一句话:搜集资料越多越好。

  【实践活动】

  同学们,大家讨论一下,你是喜欢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文人,还是喜欢做“以天下为己任”,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的“经世致用”的人呢?

评论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 加油吧,好棒的作品。加油上传,我是的你的责编唐糖。


    法大香子 作者

    回复 @翼书网编辑部: 好的,我继续努力,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习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