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劳伦斯(D. H. Lawrence)是英国 20 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坛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 争议中尤以对其作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最多,世人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审美接受、文学解读、文化阐释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升华的嬗变过程。 20 世纪 60 年代出现的接受美学认为, 传统文学理论低估了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接受不但是对文本的接受,而且参与了文本的创造。 所以文学接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创造活动,文本的意义不仅来自作家的创作过程,也生成于读者、研究者接受活动中的欣赏与批评,并且文学接受中的误读是难免的。 以接受活动的性质和形态分,文学接受分为:阅读、欣赏和批评三类。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从最初的因为性描写而被禁、被误读,到后来的跨文化交流、多元文学批评,充分体现了文学接受的积极性、创造性及其文化属性。 并且其文学接受过程的文化阐释性充分挖掘出了作家的文化创造思想及作品本身的文化意蕴。本文旨在结合劳伦斯一生的文学活动和文化创造行为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文本接受及欣赏过程的文化属性, 并从性爱主题研究、原型批评、生态批评三个方面分析其文学批评过程中的文化阐释行为。
一、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创造行为
劳伦斯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开篇写道:我们所处的时代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在劳伦斯的所有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悟到作家所特有的那种忧患意识和救赎情怀。 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如日中天之时, 劳伦斯凭着自身对人和自然的本能关爱,凭着其天赐的艺术敏感,触及到了现代文明的种种弊端和疾病症候。小说伊始,即是一场浩劫后的一片废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满目疮痍的象征,更是大战后人之精神荒原的写照。然后,劳伦斯选择了远离工业文明的森林, 男女主人公体验着自然淳朴的爱情, 依此作者表达出对现代文明残酷性的抗争,并创造出成人的童话。
劳伦斯一生共创作了 12 部长篇小说,他是充分利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贡献的艺术家之一。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创作于 1928 年,是劳伦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此时的劳伦斯对人物及情节的刻画已炉火纯青, 对其终身探索的两性关系也有了更深思熟虑的答案。 早在 1912 年,劳伦斯与弗里达私奔到意大利北部的嘎达湖畔时, 他就已经通过直觉触及到了未来生命中的一部惊世骇俗的小说的主题,其理念在游记《意大利的薄暮》中已初露端倪。 在他生命的后期,查出肺结核三期后,他在给澳大利亚女作家莫莉•斯金纳(MollySkinner)的信中说:“我还是想写一部长篇小说, 你可以与你创造和记录下的人物及经验生死交关,它本身就是生命,远胜过人们称之为生命的俗物。”
随后 1925 年和1926 年,他最后回故乡两次,阴郁的故乡和明丽的意大利两相比较、两相冲撞,他终于失望而归。 在意大利,他通过考察墓葬和壁画,深深迷上了罗马人之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意大利人真正的祖先伊特鲁里亚人。 他们充满血性的性格、 自由浪漫的生活方式、对神灵的虔诚膜拜、对死亡的豁达,与基督教文明下的物欲横流和人性的异化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于是, 潜隐作家心灵深处多年的小说主题终于落笔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创作过程饱含了作家对人类本质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类理想的不懈追求,创造的是一种源于现实而超越现实的艺术真实、形而上的文化理想和文化精神。劳伦斯的艺术境界,除了造化使然, 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精神砥砺亦是关键———生活在肮脏的工业文明与田园牧歌的老英国的交界地带,吸取的是其时代最优秀的文化,探究的是超然的真理。 就作家的创作本性来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有一种合乎人性的生存愿望,并为人类提供了特殊的文化趋向。
二、小说的审美接受过程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最初的文本接受过程是一个从误读到欣赏的过程。 文学欣赏是读者在作家创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感受、体认和想象文学文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形象的过程,它使文学欣赏成为一种接受者参与的创造性的活动。
1928 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刚一问世即遭到猛烈的攻击,被视为淫书。《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在英国的遭遇是一种阶级意识的冲突。 英国惧怕无政府主义、工人革命和躁动,上流社会中很多人对性抱有过度的谨慎, 尽管他们在行为和言语上与劳动阶级一样并非清教。 30 年后,20 世纪 50 年代末,英国似乎进入了一个性自由的社会,1959 年终于出台了“淫秽出版条例” ,以防止法律对含有色情描写的严肃文学构成威胁。 1960 年,企鹅出版社在劳伦斯逝世 30 周年之际推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全本,却被检察官告上法庭。结果企鹅出版社赢了,结束了长达30 年 的禁令 。 文化学家理查德•霍嘉特 (Richard Hoggart)在法庭上就特别指出这本书“讲道德,甚至有清教之嫌” 。
在霍嘉特看来,当时的法官和检察官对这样的文学名著是缺乏审判资质的, 他们的文化、智慧和鉴赏力都明显不足,因此无法理解一本小说公然写了性事, 他们也没料到这件事碰巧成了社会文化变革的标志。
对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独到之处,倒是中国的文化界不乏识玉之人。这部小说一问世,中国文学界就报以宽容和同情。 中国 20 世纪 30 年代就出版了饶述一先生翻译的单行本,但因为是自费,发行量仅千册。著名作家林语堂、郁达夫都曾有精辟的见地,对劳伦斯的作品给予肯定。其后 50 年间,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文化语境的变迁, 中国对劳伦斯的介绍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空白,读者与此书无缘。直至1986 年,饶述一先生的译本在湖南再版,并以赵少伟研究员发表在 1981 年《世界文学》第二期的论文《戴•赫•劳伦斯的社会批判三部曲》为标志,重新肯定了劳伦斯的文学地位。而在 1985 年上海出版的专著《现代英国小说史》中,《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仍被指责为“黄色淫秽” ,作者并把开禁这本书作为“当前西方社会的道德风尚已经堕落到何种地步”的标志。 这也反映了文学接受过程中个体语境与时代语境的差距。
到了 20 世纪末,东西方一些国家都先后成立劳伦斯学会,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研究也更加广泛、深入,从单纯的文本接受到文学批评,从性爱主题研究到原型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心理批评、生态批评、文化研究等。《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文学接受从以文学作品为媒介的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扩展为以阅读、解读为中介的作家与读者、作家与批评家、批评家与读者间的复合交流过程。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有争议的作品,它的文学接受过程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理解和文化阐释行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就是一个很好的文学个案,它的文学接受过程已超越了纯审美的倾向, 而指向一种新的文化交流和对话。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文学接受过程把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所内化的社会意识、 所创造的文化精神,从接受者的角度呈现出来,从而实现了作家与接受者的双向交流以及文学作品的文化积累和文化衍生。
三、文学批评中的文化阐释
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的一个特殊类型, 是指在鉴赏的基础上, 运用某种理论对文学文本及其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阐释活动。欣赏是感受性的, 批评则是阐释性的。 20 世纪 50 年代后,西方流行的文学批评方法大多是文化阐释性的,这反映了文学接受的一种价值态度和取向。 尽管诸多批评模式在释义内容和价值取向上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 即文学接受中的释义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人文阐释活动。 文学作品是表现文化最敏锐的部分, 而文学批评触摸到了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 挖掘出了作品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与人类普遍的文化精神,其文化意义不言而喻。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在文学接受过程中,现代批评理论下,不断得到揭示和呈现。 下文拟从性爱主题研究、原型批评、生态文化批评 3 个方面来分析文学批评中的文化阐释性。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