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意识活动是对于外环境人事物认知的逻辑思维,从而指挥自己的言行思。心之意识,有理性的亦有非理性的,原则上依照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伦理、价值观、行为规矩、法律等确定自己应对外环境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表达。意有善意有恶意,善意则必然表现出善的言行思,恶意则显现为恶的言行思,于是乎个体与外环境的信息能量交流便有了积极与消极之别。毫无疑问,积极是养生的,消极则非养生。
思想是自己内心世界的活动,除非开发了他心通智,别人无从探究他人的心思。然语言或者行为则会将其意思或隐或显地反映出来。当外环境中人事物令之喜悦便有怦然心动的感觉,令之不快便会心情郁闷,或许没有言语表达,然表情会激动如眉头舒展或者眼睛为之一亮,反之则会轻轻皱眉或者轻声叹气。对于人事物不熟悉时便会小心翼翼,痴迷于人事物而不能自拔则属鬼迷心窍,当进退两难时便会举棋不定,底气充分便显信心十足,注意力不集中便会心猿意马……
口是心非、言不由衷于人于己都不利。口是心非属于恶意,言不由衷则可能情非得已。前者恶重,后者恶轻。经常说假话会形成惯性,出口成假,然一次谎言便须用很多次谎言来掩饰,久而久之信用全失而被神憎鬼厌,一旦被鬼神盯上了迟早会抑郁、精神分裂或者自杀。心中所言与口中所言一致是心性坦荡,尽管可能不中听,但至少不虚伪。同样所思,换种感恩的、慈悲的措辞效果会更好,既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也不至于伤害他人感情。
起心动念,慈悲生起时,语言自然令人喜悦;嗔恨生起时,措辞必定尖刻;怜悯生起时,说话满含同情;喜悦生起时,语调自然兴奋;愚痴时,词不达意。当心意确定,身心内外有情、非情感同身受,慈悲时身心安适,嗔恨时坐立不安,怜悯时小心翼翼,喜悦时身心欢快。当微生物、鬼神感受慈悲、怜悯、喜悦,我们的肉体就不大会生病,我们的精神也不会萎靡不振,反之若感受到嗔恨、愚痴,身体机能便会效率大大降低,精神也易疲劳。
悲哀,是心中烦恼无以复加,一筹莫展而表现出来的情绪,悲哀中的个体身心鲜有适悦的,茶饭不思,坐卧不宁。哀莫大于心死,心灰意冷麻木不仁是对自己和他人尤其是家庭成员的极端不负责任,缘感情挫折、婚姻失败、事业蹉跎、官场失意等,此类有情心性自私,即使他们感情如意、事业顺遂、官运亨通,也不过是自私自利而已。名利心重、欲念繁复、占有欲强,在遭受打击多表现如此。故而全息养生中将功名利禄看淡些,将感情看开些,将欲念降低些,都会利于身心健康。
心如刀割,在遭遇感情、婚姻、事业、亲人病逝等等突然打击时,多数人会有这种感觉,并非现代医学上的心绞痛,而是一种强烈的心痛的感觉。主要原因是个体不愿意看到眼前的结果,认为这一切不该发生,对于感情付出了很多,对于婚姻也恪守规则,对于事业也极为努力,对于亲人也非常关爱……上苍啊,怎么如此待我!心痛的感觉是以为应该如何而不应该如何,然没有明白世间一切都是成、住、坏、空,换言之一切人事物都会生、老、病、死,感情、事业、亲人等等,这是宇宙和生命的自然规律。今人贪着“生”、“成”,虽然不情愿也只好接受“老”、“成”,然对于“病”、“坏”则生起厌恶,更对于“死”、“空”讳莫如深,因此在遭受各种情境的打击时,手足无措,突然心痛。如果不能顺应自然规律,好比春夏秋冬节气的变迁,不能因为喜欢春天而拒绝夏天,不能因为喜欢夏天拒绝秋天,不能因为喜欢秋天拒绝冬天,不能因为喜欢冬天拒绝春天……事物在“生”、“成”状态是美丽的、光彩夺目的,在“老”、“住”阶段是完善的、经验的,在“病”、“坏”阶段是无奈的、凄凉的,在“死”、“空”终点是痛苦的、失魂落魄的。非事物有此心思心觉,而是人们将自己的心思附加于人事物。设若我们明白因缘法,明白成、住、坏、空原理,就正如体解佛家修行中的“苦集灭道”四圣谛,便是一种超然尘世的解脱,在面对此类情境时不再心如刀绞而是坦然接受并感恩。
心痛必然引致身体生理机能发生一系列问题,胃口不佳、睡眠不安、休息不好、精神不集中等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果坦然接受一切现实,可能会有短暂的不适应,但很快就可以身心处于平衡养生态了。
心慈手软,心地善良的人身体支分多柔软,一个人手握起来的感觉柔暖必然心慈,反之心肠比较狠的人手则握起来很硬冷所谓“心狠手辣”。内心有慈悲,身体外貌也会有慈祥的表征如和颜悦色,面相和蔼可亲。人们的举手投足都会将内心无言地展露出来。心中藏奸,面相则有几分狰狞,眼神显得凶狠或者飘忽不定,或者显尖酸刻薄相,此正所谓“相由心生”。即便生来漂亮,若在社会中变得缺少慈悲,其相貌则越来越丑陋,反之一个生来相貌平平之人因为慈悲善良,相貌则渐渐圆满起来。父母只是遗传给了我们肉身,是以孩子相貌随父母,然灵魂投胎则是根据与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的善恶缘分而来,所以心性非出生有善恶,而是灵魂于六道轮回所积累善恶习气的人态表达。设若今生依旧沿袭灵魂之恶习不改,即便父母遗传了端正相貌,久而久之也会变得“丑陋狰狞”起来。
水分子受到积极情绪、意念、图形、文字影响会有美丽、规则的结晶,相反受到消极情绪、意念、图形、文字的影响要么不能结晶要么结晶很杂乱。看似很简单的实验,其实包含的意义深刻。我们的心思对于身心的影响由此就可以推理出来,积极的心念身心常态,消极的心念则身心疲态。
全息养生,心态就至关重要。积极健康的心态,我们身体的组织结构、机能就趋于和谐、平衡、稳定;消极病态的心态,身体的组织结构、机能便趋于杂乱、失衡、不稳定。一个宽和、大度的人,必然精神面貌具有鼓舞力;而狭隘、鄙吝的人,精神面貌则猥亵令人生厌。心态宽舒的人,面相亦呈和善;心态狭窄的人,面相大多丑陋甚至“可憎”。
养生重在自身心身、口、意的守护,是用规矩约束自己,而非用尺子去衡量别人。俗话说“马不知脸长”,意思是缺乏自知之明,所以心意养生很关键就是自知之明,故而在佛法有“如实知自心”之教诫,此心乃成佛之心,成魔也是由它,养生与否更在于心之健康与否。贪嗔痴就是不养生,所以多些智慧,少些嗔恨,减点贪欲就是养生。无知者总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能者总想处处表现自己“很能”,其实总是“东施效颦”而已,徒增笑料,显而易见是不养生的。设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先检点自己,反省自身的言行思,以便更积极更健康地“合气”内外环境中的有情、非情。
修行者愈是有道德,面相会越来越慈悲和善。何故,缘于“相由心生”。灵魂丑陋者,面相圆满者罕见;尖酸刻薄者,面相欠缺福德;无知少慧者,面相多带愚痴;嗔恨鄙吝者,面相多有凶纹;虚伪奸诈者,面相笑中带刀;大智大勇者,面相总呈中庸;奴颜婢膝者,面相总带谄笑;功高我慢者,面相目空一切;好高骛远者,面相总显轻浮;愤世嫉俗者,面相总带蹉跎;见利忘义者,面相总带贪婪;出尔反尔者,面相总显狐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欲身心健康,上述消极的不健康的方面就先从内心真实地根除,其次语言、行为上更趋于慈善、感恩,则健康身心可期。
相貌虽说遗传自父母,然灵魂于六道轮回的习气总会表现在面孔上。曾经轮回于畜生道者,面相总有愚形;流落饿鬼道者,面相总带贪婪;流落地狱道者,面相总带忧苦;流落修罗道者,面相总带斗杀之气;流落天人者,面形总呈“悦目”;于人道中修行者,面相多呈祥和。全息养生的修行就是将我们六道轮回的“愚形”全部转化为“智态”。智态的表征就是祥和、大度、从容、睿智、福德。
当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体系趋向崩溃,人们的心态也会渐渐向“恶”,所谓“人心不古”。语言、行为就变得邪恶,心思会变得偏狭。价值体系崩溃意味着“好人无好报”、“坏人自逍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制约邪恶言行思的力量相对越来越小,反之歪风邪气肆虐起来。如果人们对于天地神明有些微敬畏,都会多少收敛自己的恶心、恶行。如果“无神论”的无知论调继续滥觞,这个社会各种邪恶的治理都会事倍功半。
本书为当今绝少的顶尖高僧大德真圆法师所撰,法师由西方科学出发而入佛门,显密双修而证大智慧,得无上法门,此书是法师修法的重大成果,显示了佛法的无上妙境。同时,法师注重实修,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连载实修次第的内容,请各位关注!各位也可以直接点击法师名字,关注法师,给法师法站内私信,法师会常常来这里给大家指引。
当代高僧,有幸结缘,阿阇黎吉祥如意。
当代高僧,有幸结缘,阿阇黎吉祥如意。
当代高僧,有幸结缘,阿阇黎吉祥如意。
此生能遇到真圆阿阇梨,能读到阿阇梨的著作,过去世中必定内心种下佛法的种子,这一世得到阿阇梨法灌溉必定生根萌芽。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哇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