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盗墓文学的兴起之路

  盗墓文学的兴起之路

  一、 市场需求

  盗墓文学从最初天下霸唱一人的独角戏到现在的四处开花,主要是由于它主动的迎合了新世纪经济发展下的市场需求。这种市场需求是建立在两个方面的基础之上。

  首先是盗墓自身的悠久历史及其神秘性。一方面,在中国社会,盗墓一词,由来已久。中国内陆地区古人大多实行土葬,并且讲究随葬者一并掩埋陪葬品,以保其死后荣华。通常是活着时候什么样,墓中也是什么样,不分贫富。就算是特别贫苦的人,在墓中连陪葬品都也没有的情况下,口中也要含一个钱币,以保其在地下的安生日子。相反,越是身份显贵者,陪葬品越是不俗,不仅地方都跟生前住的一样,连穿着的衣服、日常使用的物件都一模一样的复刻了一份。有钱能使鬼推磨,在这样的诱惑下,出现见利忘义的盗墓贼也不是难理解的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就已经制定了惩治盗墓贼的法文。尽管如此,盗墓贼的举动却越来越猖獗。在三国时期,甚至还有大批的官盗,由政府出资组织人员去盗墓,以掘得墓中宝藏来供给军饷。到后来元明清之际,已经有很多专业的挖掘工具,盗墓的专业性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盗墓这件事,终归是听闻者多于眼见者,真正懂行之人不多。另一方面,民间跟盗墓相关的传说却是不少,听上去也往往是神乎其神。有的是将这墓葬的规格描述的宏大又多金,里面的机关是三层又三层,一般的盗墓者冲着那显赫的陪葬品去,最终往往死在那突如其来的机关中。有的是宣扬有真本事的盗墓贼,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反应力,化解重重危机,获得钱财。

  其次是盗墓题材文学作品的稀有。小说的盛行始于明清,在那之前小说还构不成气候,因此可以说盗墓小说的历史更加是非常的短暂,也就是近一两百年间论新世纪盗墓文学的事情。在明清之前,诸如唐传奇一类的文章大多是说“鬼”之事,真正以盗墓为题材,讲述盗墓者故事的小说甚少。翻阅古籍时,只能从一些琐碎的记录中发现盗墓者的踪影,但他们大多披上变形的外衣,打着“掘坟鞭尸”的口号,实质是对墓室内的财宝洗劫一空。实际上,很少有真正的盗墓贼会将自己盗墓的经历写下来,因为在古代盗墓是重罪,这样无异于是自断活路。那么在古代时期,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关于盗墓的书面资料,皆是由官方或者地方性政府所做出的关于盗墓贼盗墓一事的记录。这种记录是一种总体性文化机制下实实在在的生活。当后代人无法回到过去去了解当时的状况的时候,这些记录就显得尤其的重要。通过这些描述,我们也就能够在脑海中显现当时的样貌。更多的记载是关于古时对盗墓者的惩罚措施。可以说,盗墓这件事,之所以在历史上有不一样的记载口吻,就是由于所处的历史环境不一样。越是对下层民众管理森严,越是会保证自己帝国的繁荣昌盛而杜绝盗墓一类事情的发生,出现的才更多的是关于惩罚盗墓贼的法文。越是政治宽松、时局混乱的时候,越容易爆发大规模的盗墓,也更容易引起人们对于此事的流言蜚语。直到后来政治宽松到可以将盗墓这件事情写出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供人们消遣。也就是说,“人们会应用哪种代码对文本做出解读,取决于三个要素:文本所在的场所、读者所处的历史时期与读者的文化背景”。

  因而在进入当代之后,盗墓小说的创作局面才渐渐被打开。有关盗墓题材的小说仍然不算多,这可能和之前破除封建迷信的长期宣传有关系。这样以盗墓中的探险为“噱头”的小说,很少能够吸引大部分读者的注意,也就只能在《故事会》那样的小杂志上发表发表以搏一个惊悚吓人的效果。之后,出现的比较有影响的盗墓小说是在倪匡的“卫斯理”系列之中。“卫斯理”系列是倪匡的代表作,能够代表过去那段时间内玄幻文学的最高成就。然而倪匡的写作范围较广,推理、悬疑、科幻、情爱等类型都有涉及,盗墓只占了他写作内容的一小部分,而且并不是最核心的部分。民间的盗墓小说多少也散布一些,但多是以营造惊悚气氛为目的的闲扯杂谈,并不成体系。因此自 2006 年《鬼吹灯》系列小说出版以来,它便成为了第一部详细描写了盗墓体系、派别、流变、手法等等内容的小说。因此可以说,《鬼吹灯》的出现打破了前无古人的局面,填补了类型小说中空白的一页。之后的《盗墓笔记》更是将盗墓小说的流行时间和流行程度大大的扩展了。

  当然,时至今日,盗墓题材的文章的出现也不再是作为一种文献的记录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替代性经验而被记录下来,用以供读者欣赏。在这种记录中,盗墓小说同其他小说一样,具有通俗文学的共有功能。如詹妮丝•莱德威所说的,帮助读者在阅读过程成经历从身份危机到身份重建的过程。在这种替代性经验中,获取实实在在的阅读快感。

  盗墓小说在当代文坛上的表现已经逐渐成熟,随着 2011 年《盗墓笔记》以很高的呼声准备冲击茅盾奖开始,盗墓小说的历史发展征程就踏上了新的一页。

  二、读者需求

  首先,一方面,作为小说的接受群,读者喜欢感受那些来自创造力非凡的作家们笔下的乌托邦世界的轻松愉悦。这种带有“前快感”性质的审美愉悦能够使读者更好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文本中释放自我情感,而暂时的抛开俗世的烦恼。娱乐的乌托邦色彩是文本的特有属性。

  作家在其笔下建构出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由他的欲望掌控。他要尽可能的让这个世界不那么真实,不真实的让读者相信希望、相信奇迹;却又要让这个世界的一切看上去像现实世界那样的井井有条,这样读者才能觉得这种希望也是存在于条条框框当中的相对的希望,自由也是相对的自由。最终映射到现实中,将书本里的勇气带入生活。这种真实与虚幻夹杂的乌托邦才是真正的拽住读者的情绪的关键,并使之沉迷。另一方面,读者徜徉在这种沉迷之中,并不会因为它是一个虚幻的世界而自我抱怨或感到羞愧。这是由于这个世界里有他们自己的欲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什么样的因,就结出什么样的果来,这正是他们自己所欲求的世界的样貌。在深层次上,也能够让读者了解自己内心真正所期望的东西,最终建立起一种自我审视机制。这种自我审视将读者与作者以及作品联系了起来,互相充当彼此的镜子,与幻想的世界中发现真正的自己。“换言之,尽管我们可以从文本的美学品质中攫取快感,但整个过程毋宁说是一个让人们得以触摸无意识领域内的深度幻想的机制。”这两个方面在玄幻文学中尤其明显。

  其次,那些在接受这些创造力非凡的作者笔下的乌托邦世界来借以逃避现实的读者身上,与其说他们是在否定自己的现实生活,不如说是在把玩它们。自己平时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小说中变形成各式各样的小故事,一个个桥段都上演着熟悉的剧情。要知道,只有自己经历过的,才能够彼此共鸣。因此,在现实中逃遁的人们,在幻想的奇谲的世界中重新找回自身,只是这次这个肉身是可以从故事中抽离出来的。读者在被故事发展牵引、为故事人物感动的时候,也是在感动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幻想,自己未实现的愿望或已过去的美好。这不过是一场游戏,一边是现实世界,一边是幻想国,读者拿手指画出一条河,两边便流动起来。正所谓,看他人的故事,哀自己的心酸。从更深刻的角度来说,“观众还通过想象的方式参与到剧情的虚构世界里,并从中汲取着快感”一部优秀的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不是一部静止的作品,而是一部活动的意识流。通过作品,作家的欲望和读者的欲望在相互的交换意见。读者群将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的感情融入到了小说作品中去,故而以日常经验的方式来解读小说中的故事。在这种特定的、观察式的解读方式下,现实世界里的痛楚与欢愉、失败与成功,乃至全部意义的重要性,莫不是对古典悲剧的一种效仿。当宗教无法为世界带来确定性,戏剧式想象却成为人们用以在意义的差异和冲突之中规划现实的工具。

  三、 社会因素

  从小的方面说,读者群需要有这样充满幻想的作品出现来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种种不能被释放出来的压力和感受。从大的方面来说,整个社会也在同样渴望着通俗文学的轻松氛围。盗墓文学因此也就带着自身的优势,在社会的推动下,流行开来。

  首先,正如第一部分所言,一方面,盗墓小说作为网络文学在传播媒介上具有时间优势。那时玄幻文学的阵地已经成形并开始迅猛发展,网站上拥有固定的大量的粉丝群,这为盗墓小说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网络上出现的是盗墓小说印刷版本的雏形。由于是连载,作家可以根据每日网站上读者的留言来判断哪些是可以利用的因素,改变自己的写作策略,以增加自己的收视观众。这些反馈的留言也帮助盗墓小说走向更加商业和快节奏的方向,帮助了盗墓小说在百万字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阅读感。另一方面,当代文坛上盗墓题材作品数量的稀少给盗墓文学的兴起提供了空间。一种文学种类出现的空间越是空白,就越是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人们在经济社会下的压力逐渐加大,“慢性子”的纯文学的受众面积越来越小,社会也在需要着优秀的通俗文学出现,以此平衡人们物质和精神之间的悬殊。而走惊悚风格的盗墓小说最是能够吸引到读者,并以其冷僻性给了读者以幻想和放松的空间。正如斯道雷所言,“宰制性意识形态话语先天具有‘理论化’而非实践性的特质,因此其对‘人民’的观念和理性的影响只能局限于对文化的谈论之中。换言之,此意识形态的种种思想戒条对人们的文化实践是缺乏约束力的。”这也就加剧了通俗文学出现的市场需求。

  其次,还有一部分的社会风潮推动了盗墓文学的兴旺发展。那就是 2001 年中央电视台开办的《百家讲坛》节目,由各个学校的高级知识分子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来一次教育大普及。自那以来,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复古的潮流。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和它对现今社会的指导意义开始逐渐为人们所注意,人们纷纷将目光放到传统文化上,企图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来疗治现代社会的外伤。随着研习古代文化热潮的旺盛,诸如孔孟之道的部分经典的古代文化知识、作品和思

  想,同时也被广大的百姓所接受,重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恰逢此时应运而生的的盗墓小说,用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做引子无疑是有了很大的宣传噱头。在这时,文坛上出现融合古代东方神秘文化和世界流行文化为一体的《鬼吹灯》系列小说。它的出现,既顺应了这种复古潮流又因题材新颖而倍显时尚,于是很快从其他类型小说中脱颖而出。没过两年,国外的吸血鬼等不死之身的神话再度受宠,国内能够与之对抗的就是古墓中的各种稀奇事,作为本土的创作,盗墓小

  说由此便蓬勃发展开来。

  最后再加上敏感的商人把握先机,经过市场的炒作,加大盗墓小说的普及面,尤其是在青年人中间,掀起了一股盗墓风潮。一时间,盗墓这个难等大雅之堂的事情在社会上如水花一样的散开来。各种因为看了小说而真正去盗墓的事情也屡屡被报纸、电视报道。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同名游戏、电影、电视剧、主题音乐、画本等等对小说文本影响力多方位的的利用,于是,盗墓小说在经济发达的当下,在商业化的炒作下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流行高度。四、盗墓文学的写作素材说到盗墓小说,往往带有神秘、诡异的色彩,尤其是在《鬼吹灯》和《盗墓

  笔记》这两本代表作中。盗墓小说虽都是描写当今的社会下盗墓者的生活,然而由于墓中环境迥异、朝代更迭,盗墓的过程也是一种穿越到过去的过程,因此涉及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当代文化。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这两部小说成功原因的重中之重。

  而且,任何的想象力都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而站不住脚的。可以说盗墓小说高销量的优秀表现在于它并不是一部仅以制造恐怖噱头而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肆意幻想的作品。它其中所需要的创作素材的收集和准备,及其在小说中具体的运用,都能够看出作者在大胆想象的翅膀上装上了“写实化”和“真实”的马达。这种写实化的盗墓文学是依托方方面面的知识储备才得以完成的一种看似缥缈实则厚重的幻想小说。为了证实这一点,故查阅了相关的大量资料,对盗墓文学的写作素材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这方面一是能够了解盗墓小说中的真实度;二是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到作家对幻想和真实的处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