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服饰习俗

  这个时期的服饰习俗,也有许多 前无古人 的创举。就拿唐中宗女儿安乐公主那条百鸟裙子来说,正看一色,旁看一色,日中一色,影中一色,虽一直作为奢费的实例,但其在制工方面的精巧、构思的独创性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现时人们的最常见的裤子式样,也是从隋唐时定下的。妇女化妆习俗,也丰富多彩,给后人许多启发。唐时已有假发,杨贵妃即以假鬓为头饰。使用涂面的化妆品也是唐代妇女的一大发明,《中国古代妇女化妆》一书统计当时贵族妇女擦面的面脂,配药料达到54种,使她们肤色洁白如玉,光悦妍华。

  日本服装史专家认为: 唐代是中国文化登峰造极的时候,制度具备,文化灿然。即如服装一项,周汉时所未能完备者,到唐代都更加完备.①饮食风尚,也颇见创新。饮膳经典的成批出现,大型宴会的频繁举行,名菜名点的驰名,都说明饮食文化的成熟。而茶文化和饮茶风尚在社会大众中普遍传布,酒文化的日益向高雅型发展,都表现了隋唐社会繁荣的特点。

  (一)丰富多彩的服饰习俗

  隋唐五代是中国服饰习俗急骤变革和丰富发展的时代,呈现出绚丽多彩的面貌。

  在冠服制度上,隋唐两代,上承历代的冠服制度,下启后世冠服制度之先河,成为影响宋、明各朝服饰制度的准则、隋文帝即位之初,本欲依照古制,将礼服制度作一番改革,但由于南北朝的长朗战乱,国力不强,加上南北各民族服饰的长期融合,要大规模地改变服制已不可能。因此,隋文帝只对个别衣冠礼器作了调整。直到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即位,才下诏参酌古制,制订了一套冠服制度。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颁行车舆衣服之令,奠定唐代冠服制度的基础。以后虽有损益,但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所以,隋唐两代的冠服制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整个社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为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各种服饰风俗的流行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服饰种类是极为丰富多彩的,而且华丽精巧,有的则极尽奢侈之能。如隋炀帝时,宫女都专事妆饰,上而珠光映鬓,下而彩锦绕身,服饰华丽过人。唐安乐公主衣着奢侈,曾命人用百鸟羽毛制成百鸟裙 ,价值百万。从总体上看,隋唐五代的服饰风俗,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即隋至盛唐时期和中唐至五代时期;前一个时期趋向华贵,后一个时期趋向新异。比如女子服装在隋代有三种流行样式:窄衣大袖、长裙高履样式;窄袖衫襦、长裙软鞋样式;窄衣大袖、裥裙软履样式。到盛唐,这些样式变化不大,但采用了各种印染、装饰和刺绣技术,使服装显得富丽华美。而中晚唐以后,女子服装逐渐兴起了汉魏时期的大袖宽衣、长裙丝履样式。随着服装变异,妇女的首饰和面饰也趋向繁杂,除崇尚高髻和繁多的簪钗花钿外,使用了 梅花妆 、 额黄 、 时世妆 (啼妆)等新奇的面饰。唐末五代时,又产生了女子裹足的装饰方式。

  为了使读者全面了解隋唐五代时期的服饰文化,现列简表于下:

  天子冠服:通天冠 翼善冠 武弁 弁服黑介帻 平巾帻 白纱帽 白帢 冕服        常服

  百官冠服:武弁 弁服 进贤冠 法冠 平巾帻 黑介帻介帻 朝服 祭服 公服     常服 章服 幞头靴

  平民服饰:白袍 襕衫 褐衫 半臂 袄 席帽 浑脱毡帽 压耳帽 履鞋

  后妃服饰:祎衣 鞠衣 细钗襢衣 翟衣 细钗礼 衣花钗礼衣 半袖裙襦 青服      朱服

  妇女服饰:衫 袄 裙 披帛 裆 半臂 背子 缦衫幞头 鞋 靴 屐 膝裤      幂 帷帽 胡服貂帽 宝袜

  男人佩饰:金龟 袍笏 金紫 黄绶 龟袋 金鱼 珠囊玉带 同心带 佩环         金装刀 砺石 算袋

  妇女佩饰:花冠 簪钗 玉搔头 钿 金步摇 云篦额黄 人胜 阖叶 花鬘         玉珮 假髻 玉梳耳珰 垂珠

  妇女发饰:迎唐八鬟髻 翻荷髻 坐愁髻 九真髻 侧髻倭堕髻 高髻 低髻        凤髻 同心髻 椎髻囚髻 抛家髻 小髻 闹扫妆髻 花髻 双鬟

  隋唐五代时代的眼饰呈现出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从隋文帝开始,官宦服装制度较多地取法于汉魏旧制,等级之分渐趋细密,而改变了北朝礼服兼用胡制情况。第二个特点是:唐代服饰深受 胡服 的影响。

  唐初统治者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相互吸收和融合。

  上自帝王官宦,下至庶民百姓,无不倾心 胡俗.在服装款式上,汉民族原有的交领、右袵的宽衣样式,此时为圆领或折领、窄身小袖的筒式胡服所取代。女著男装亦成为唐代女子服装的时尚,这种时尚乃来自胡人的马上生活方式。流行于中唐以后的 时世妆 、 回鹘装 也是从吐番或回鹘等非汉族地区而传入中土的。第三个特点是:空前发达的纺织手工业为服饰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无论在织造技术或是图案纹样上,都达到前人所无法比拟的水平。据《唐六典》记载,当时的纺织物有布、绢、纱、绫、罗、锦、绮、褐等。每一种纺织物又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的纹样。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唐代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纺织品实物,完全证实了当时织物品种花色之丰富和染织技术之精湛。第四个特点是:隋唐时期是我国和其他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空前繁荣的时期。据史籍记载,和隋唐政府来往过的国家,约有300多个,最少时也有70多个。当时的长安是世界著名的都会和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长安城居住的外国使者和商人很多。这些都为服饰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创造了良好条件。灿烂的隋唐服饰文化传到世界各地。直到今天,我国东邻地区的有些国家,仍把隋唐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流传之广。而对外来的衣冠服饰,唐朝政府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使这个时期的服饰大放异彩,更富有时代的特色。

  (二)冠服礼俗

  隋代冠服礼俗 公元6世纪末,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南北朝,重新建立起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改正朔,易服色 ,改变北周的冠服制度,转而采用东齐的冠服制度。他推论古今五行色德, 并宜火色,垂衣已降 ,下诏 朝会衣裳,宜尽用赤.而 今之戎服,皆可尚黄,在外常所著者,通用杂色 ①。祭祀时,依内容不同,穿不同颜色的礼服。隋朝以前,帝王的冠服都按季节区别服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到隋文帝时,改为按用途区别服色,这种冠服制度一直流传至明清时代。

  隋文帝时,由于社会经济刚刚恢复,因此十分注意提倡简朴,整个社会都以朴素为荣。 开皇、仁寿之间,丈夫不衣绫绮,而无金玉之饰,常服率多布帛,装带不过以铜铁骨角而已。 ②百官的常服,与平民一样,都为黄袍。

  文帝的朝服亦是如此,差别仅是在带上多加了13个环。灭陈之后,收缴了大量陈朝的器物、衣冠。其中不少衣冠是隋朝冠服制度尚未具备的,但文帝下令藏于御府,不准动用。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南朝奢侈之风对隋朝社会的影响。

  隋炀帝即位后,马上着手制定冠服制度。大业元年(605年),炀帝命吏部尚书牛弘、工部尚书字文愷以及虞世南、许善心等人 宪章古制,创造衣冠,自天子逮于胥皂,服章皆有等差 ①。费时一年,制订出一套冠服制度。

  在天子服饰中,制大裘冕、衮冕;恢复冕服上的十二章纹饰。十二章是绘于帝王冕服上的12种纹饰,即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到西周以后,十二章纹改为九章纹,日、月、星改画于旌旗上。

  新的冠服制度又将日、月、星三章用于冕服。日、月分列于两肩,星辰一章则放在背后衣领下。于是天子之服 肩挑日月,背负星辰.衣领及袖上还绘飞龙,威风十足。

  从此时开始,帝王的冠冕上多加金博山的装饰。金博山以金属制成,形似盾牌,饰于冠前。金博山起源于南北朝,隋时成为天子冠饰特征,并被后世所承袭。此外,皮弁上不用缨,改用簪导也始于此时。

  大业二年(606年),何稠将冠服样品呈炀帝过目后,当即颁行天下。

  文武百官首次穿新朝服上朝,冠冕堂皇,气象空前。

  唐代冠服礼俗 唐朝建立之初,车服制度皆因隋旧。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正式颁布车舆衣服之令,规定了上自帝王后妃,下迄文武百官及其妻女的服饰,甚为完备。这是自汉明帝恢复 礼制 以来及隋炀帝制定冠服制度之后所拟定的最系统、最完备的冠服制度。在我国服饰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唐代皇帝的常服因袭隋制,穿黄袍及衫。唐以前黄色上下通用,并没有什么特别尊贵的意义。唐高祖以赤黄袍巾带为常服之后,有人提出赤黄色近似太阳的颜色。 天无二日 ,日是帝王尊位的象征,因此从唐朝开始,赤黄色(赫黄)为帝王所专用,臣民一律不得僭用。

  ①   《隋书》卷一二《礼仪志》。

  ②   《隋书》卷一《高祖纪》。

  ①   《隋书》卷一二《礼仪志》。

  唐太宗对冠服制度进行多项改革。当时天下太平,太宗认为应当偃武修文,所以他于贞观八年(634年)创制了翼善冠。翼善冠采用古制,形状类似幞头。每月朔望上朝时,皇帝穿常服,戴翼善冠。如穿袴褶,可以与平巾帻通用。早在贞观四年(630年),太宗就制定了百官的 品色服.规定:三品以上袍衫紫色,四、五品为绯色,六、七品是绿色,八、九品则为青色。

  妇人通用黄色。龙朔二年(662年)又将八、九品改为碧色。入朝参见时,也可以着黄色衣。至此改变了汉魏以来一直以皂色为尊的惯例,确立了以紫色为上品服色,直到明代才被红色取代。上元元年(674年),高宗下诏,将官员的服色按品级分为深、浅两色,并准佩带手巾、算袋、刀子、砺石等物。经过数朝,唐代的品色服逐渐成为定制。后世各个朝代都将 品色服 做为冠服制度的一个基本内容。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女皇帝,衣制上尤多改革和创新。天授二年(691年),武则天大宴群臣,席间赐给宠臣一种高头巾子,是内府制作的软巾。和唐初流行的高而前倾的巾子不同,称作 武家诸王样.第二年,武则天命内府制作了一种新绣袍,这种袍上刺绣山形,绕山的周围刺绣了16个字: 德政惟明,职令思平 、 清慎忠勤,荣进躬亲 ,这种绣以铭文纹饰的 铭袍是中国服饰史上首次出现的。最初,这种铭袍只赐给宠臣。到延载元年(694年)才普遍赐给文武官三品以上异文绣服。袍上的文字也有多种,如 忠贞正直,崇庆荣职 ; 文昌翊政,勋彰庆涉 ; 懿冲顺彰,义忠慎光 ; 廉飞躬奉,谦诚忠勇 等,每件袍上均为八字,绣在衣背上,武职三品以上如左右监门卫将军绣一对狮子;左右卫绣麒麟;左右武威卫绣对虎;左右豹韬卫绣对豹;左右鹰扬卫绣鹰;左右玉钤卫绣饰对鹘;左右金吾卫饰以对豸,诸王的绣饰是盘龙和鹿,宰相绣凤池;尚书绣一对雁。这种在官服绣以图案,以区别官阶的作法,改变了以服色确定官阶的作法,从而奠定了封建社会官服等级的基础。这种作法一直被后世各朝所承袭。到明清两朝,则形成独特的官服——补服制度。

  此后,中宗、玄宗和文宗都曾对唐代冠服制度进行了多项改革,如废大裘冕;颁布禁止奇玩异服的诏令,限止官员穿戴华贵服装等等。但在总体上,冠服制度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至五代十国,北方基本上仍流行唐代冠服制度,南方则因统治者的提倡,服饰稍有变化。

  (三)多民族的服饰风格

  隋唐两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许多少数民族汇聚到了汉族的旗号之下,但是汉族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深刻的改造。

  在这种环境中发展起来的隋唐服饰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多民族的服饰风格。最突出的特点便是 胡服 盛行。所谓胡服,实际上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胡服盛行可以从胡服、胡帽、回鹘装、冪、帷帽的流行以及女著男装的习俗中看出来。

  胡服、胡帽之风 唐代时,上自帝王官宦,下至庶民百姓,无不倾心 胡俗.《新唐书?五行志》云: 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 《大唐新语》也说:当时 胡着汉帽,汉着胡帽.这时的胡服主要特征是尖锥形浑脱花帽,交领小袖长袍或圆领衫子,再加条纹小口袴,足着软锦透空靴或六缝靴,腰间系细缕绦带。

  从唐郑仁泰墓男武骑俑、骑猎俑、骑乐俑;章怀太子墓壁画,以及韦顼、韦顼等唐墓壁画中可以看到这种形象。

  在男子服装中,襕袍和襕衫的出现,便是受了胡服的影响。襕袍与襕衫是一种上衣下裳相连属的服装形式,虽与古时的深衣制相同,但已改大袖为小袖,斜领为圆领,袖及襟有缘饰为无缘饰。襕袍和襕衫是唐太宗时,由大臣马周等人汲取深衣制上衣下裳连属的形式,结合胡服窄袖、圆领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服装。此外,缺胯袍衫和袴褶也是胡服流行的具体体现。

  男子所戴的胡帽有席帽、浑脱帽、帷帽三种。席帽,本是羌人的帽子,用毡为之,有的涂油用来防雨。浑脱帽亦为一种胡帽。羊皮制成,高顶、尖而圆。张   《朝野佥载》记载: 赵公长孙无忌,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天下慕之,其帽为赵公浑脱。 可见早在唐太宗年间,浑脱帽即已风行士庶间了。帷帽,是一种高顶的大檐帽,因其檐下垂一丝网似 帷 故名。它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胡帽.帷帽在隋唐五代时期甚为流行,无论男女,宫廷内外,官宦士庶都可以戴帷帽。

  胡服之风在妇女服装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仕女衣胡服 和 著丈夫衣服靴衫 是当时妇女服装中最显著的特点。这显然是受了西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新唐书?车服志》说: 开元中,奴婢服襕衫,而仕女衣胡服。 胡服的主要特征是衣袖窄小。所以,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载: 天宝初,贵游士庶好衣胡服,……妇人则簪步摇。衣服之制度,襟袖窄小。 在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壁画及新疆阿斯塔那、陕西西安等地的唐墓出土的绢画、石刻上,有许多穿胡服的妇女形象,通常是穿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头戴锦绣浑脱帽,足着透空软锦靴,有的还佩有蹀躞带。元稹在《法曲》诗中曾描绘了当时仕女好胡服、胡妆的情景。诗云: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沈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①隋唐女子的胡服,不同于男子。男子的胡服,除袴褶外,多是与汉民族服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 胡化 了的新装;而女子的胡服则多直接接受胡人的服饰,不再加以改变。这集中表现在冪、帷帽胡帽和回鹘装的流行上。

  ①   《全唐诗》卷四百十九。

  冪与帷帽隋唐时期,女子骑马之风很盛行。因此,适宜骑马的冪、帷帽便成为女子骑马时的特定装束。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 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冪。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以渐露,寻下敕禁断,初虽暂息,旋又仍旧。咸享二年又下敕曰……至于衢路之间,岂可全无障蔽,比来多着帷帽,遂弃冪。则天之后,帷帽大行,冪渐息。中宗继位,宫禁宽弛,公私妇人,无复冪之制。 由此得知,唐朝初年,宫中及贵族妇女骑马皆着冪;唐高宗时,帷帽开始流行,虽屡次下敕禁止,但未见效果。武则天之后,冪渐息而帷帽大行;至中宗复位,冪开始绝迹。

  冪是一种衣帽相连的、属于斗篷一类的服装,是 发自戎夷 的一种胡服。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罗制成。戴时披体而下,障蔽全身。由于北方风沙很大,所以戴冪可用来遮面防风沙。今上海博物馆藏唐三彩骑马女陶俑,所戴的正是冪。《旧唐书?李密传》记载李密于作战中巧用冪的故事,说李密 乃简骁勇数十人,著妇人衣,戴冪,藏刀裙下,诈为妻妾,自率之入桃林县舍。须臾,变服突出,固据县城.说明戴冪在隋代社会上已相当普遍。

  帷帽是在唐高宗永徽年间开始流行的一种首服。它的样式是高顶宽檐,檐下缀有一层网状面纱,下垂至颈。帷帽早先也是西域人民的服饰。北齐、隋时同冪一起传入中原。《事物原始》称: 帷帽创于隋代,永徽中拖裙(帽裙,即网纱)及颈。今世士人往往用皂纱全幅缀于油帽或毡笠之前,以障风尘,为远行之服,盖本于此。 帷帽的 裙 有一个由长到短的过程,这曾受到朝廷的干涉,原因是 过为轻率,深失礼容 ,然 递相仿效,浸成风俗 ,高宗几次下令禁断 ,但收效甚微。帷帽的形状,在唐人《明皇幸蜀图》中有具体描绘。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唐墓中,也发掘出一件戴帷帽的女俑,帷帽四周垂下的网状帽裙,至今尚完好无损。

  胡帽,是继帷帽之后为盛唐妇女骑马时所戴的一种帽子。它比起 全身障蔽 的冪和将面部 浅露 于外的帷帽更加 解放 了,已经是 靓妆露面,无复障蔽.从冪,到帷帽,再到胡帽,是妇女服饰史的进步,反映了唐代社会风尚的开放程度。

  妇女所戴胡帽的样式有许多种。沈从文先生认为胡帽 大致指浑脱帽.向达先生则以为是一种卷檐上锐的帽子。日本学者原田淑人先生根据新疆阿斯塔那出土俑考证说, 有骑马女子俑戴笠状物,或者即为胡帽.唐诗中也有吟咏胡帽的句子。刘言史《王中丞夜观舞胡腾》诗: 织成善帽虚顶尖,细毡胡衫双袖小。 李端《胡腾儿》诗: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说明胡腾舞帽为卷檐尖顶,上缀珠玉。张祜《观杨瑷柘枝》诗: 促叠蛮鼍引柘枝,卷檐虚帽带交垂。 白居易《柘枝妓》诗: 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 可见柘枝舞帽为卷檐虚顶,上缀珠玉,而且帽上施以金铃。

  回鹘装的流行回鹘又称回纥,是隋唐五代时期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唐初回鹘曾建立政权,至开元年间逐渐强盛。回鹘与唐朝的关系相当密切,唐朝皇室曾几次远嫁公主于回鹘可汗,以通和好;而回鹘可汗亦曾多次遣使入长安贡献方物。因而双方的文化交流与经济来往从未间断。在这种背景下,回鹘族服装便传入了中原。

  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宽阔的织金锦花边。穿著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时称 回鹘髻.髻上戴缀满宝石和簪钗的金饰冠,冠尖如角,似桃形。这种回鹘装可以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得到印证。

  (四)妇女服饰的新潮

  隋、唐时妇女的服装,大体上是上身着襦、袄、衫,下身束裙子。此外,还有肩上披帛,衫外加 半臂 等习俗。这一时期的妇女服装约有三种不同的风格:隋至初唐,窄袖衫襦、长裙;初唐至盛唐,胡服、女著男装;盛唐至五代,宽袖衫襦、长裙。这一时期的妇女服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产生出许多新的服装和服饰习俗。

  衫襦从窄袖到宽袖隋唐时期,妇女的衫襦有一个从窄袖到宽袖发展的过程。窄袖衫襦始于南陈,到隋唐而广行于士庶中间,成为一种入时的服装式样,尤其在唐的初、盛时期最为流行。在山东嘉祥英山一号隋墓的壁画《徐侍郎夫人出游图》中,可以看到隋代女子穿窄袖衫的形象。至于唐朝的资料则比较丰富,如阎立本的《步辇图》,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等壁画中的宫女、侍女形象都穿窄袖衫襦。唐诗中也有反映,如白居易《柘枝词》诗: 绣帽珠稠缀,香衫袖窄裁。 李贺《秦宫诗》: 秃襟小袖调鹦鹉,紫绣麻缎踏哮虎。 窄袖流行的原因,古今学者大都认为是受胡服的影响。

  盛唐以后,那种窄袖的服装样式渐被大袖宽衣所取代,其原因也是因为胡服的影响逐渐衰弱。到了晚唐,妇女的衫袖已经加阔了许多,甚至超出了服制的界限。于是,唐文宗下诏,对女服样式尺寸作过具体规定:大和六年(832年)规定 妇人襦袖等不得广一尺五寸已上.但是, 诏下,人多怨者.到开成四年(839年),淮南观察使李德裕上奏,说 管内妇人,衣袖先阔四尺,今令阔一尺五寸 ,难于施行,请求放宽至二尺。文宗同意。

  可见这时宽衣大袖的风尚很盛,与以前的 香衫袖窄裁 的样式已大不相同了.这种宽袖衫襦的形象可以从敦煌莫高窟第9、12、196、231等窟壁画和《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等绘画作品中看出来。

  袒露装唐代妇女服装的新潮和开放,突出表现在大胆地表现女性的形体美,即袒露装的出现上。如著名的永泰公主墓壁画中所绘的侍女、韦顼墓所绘贵妇人、懿德太子墓石刻宫廷女官,大都是衫裙宽松富丽,袒胸露乳。这种袒露装是前所未有的,它是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妇女所受礼教束缚少的体现。

  袒露装大致是由上身穿袒胸窄袖衫或袒胸大袖衫以及高束腰的裙子组成的。袒胸衫与一般衫襦不同,为袒胸贯头式,且有很华美的纹饰。其袒胸处呈双桃形,恰与女子隆起的胸脯谐调一致,充分地体现了女子的形体美。袒胸大袖衫的特点是袖口宽大、肥阔,并有很宽的绣花缘边。这种袒胸衫是盛唐时期颇为时髦的一种服装,除了供宫中乐舞伎和宫女装着外,也受到达官贵族妇女的喜爱。唐诗中多处说到妇人著袒胸衫子的形象。如李群玉《赠歌姬诗》: 胸前瑞雪灯斜照;方干《赠美人》: 粉胸半掩凝晴雪 等等。

  袒露装还与唐代妇女穿裙子束腰极高有关。当时穿短衫襦、长裙是妇女们追求的时尚。一般的裙腰束到胸前,使胸部半袒露出来。所以,周濆《逢邻女》诗云: 慢束罗裙半露胸。 在唐代绘画作品和墓葬中可以看到这种装束。此外,周昉《簪花仕女图》中的妇人,不著内衣,仅以透明纱衣蔽体,可谓罕见。这也是唐代袒露装的另一种形式。宋以后,中国妇女服装又重新被禁锢起来。

  半臂与披帛隋唐妇女除常穿衫襦外,还有一种半袖短衫,谓之 半臂 或半袖.其形制为短袖,多为合领,对襟,胸前结带儿,衫长至腰。这种半袖一般多穿在衫襦之外,为春夏或夏秋之际穿着的服装。

  半臂最早是宫女所穿的服装。李贺《唐儿歌》诗中有这样的诗句, 竹马梢梢摇绿尾,银鸾闪光踏半臂.描写的就是一种用银泥画鸾鸟为纹饰的半臂。王琦注李贺诗时曾引《锦绣万花谷》说: 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除,即今长袖也。唐高祖改其袖,谓之半臂。 盛唐时,半臂传入民间,成为一种常服。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的墓道、甬道及墓室四壁,绘有不少妇女形象,捧盒、抱壶、执扇、托烛作供奉状,她们大都穿半臂式上衣。盛唐时期,半臂更加流行,不仅妇女喜欢,男子也喜欢穿。皇帝还将半臂作为赐物,颁赠给近臣。地方贡物中有 半臂锦 、 蛮锦 专供作半臂之用。

  与半臂服装相配,唐代妇女中还风行将一块帛中披在肩背上,名叫 披帛.制作披帛的材料,通常是轻薄的纱罗,或搭于双肩,或绕于双臂,走起路来飘飘然。可见,披帛是一种装饰物。这种情状在周昉《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以及唐代陶俑的装束上都可以看到。

  戎装与男装唐代妇女尤其是宫廷妇女喜欢穿戎装和男装是当时社会流行的一种习俗。玄宗时,公孙大娘善长舞 剑器 ,她穿的服装是经艺术加工的美丽军装。这种戎装受到社会上许多女子的喜爱,纷纷仿效。所以司空图《剑器》诗云: 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 宫女穿戎装也很普遍,李贺《十二月乐辞》说: 军装宫娥扫眉浅.《新唐书》中讲,僖宗乾符年间, 洛阳人为帽皆冠军士所冠者 ,其中也包括妇女。

  女著男装也是唐代十分流行的一种风气。《旧唐书舆服志》说,玄宗开元初, 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男女穿一样的衣服,内外无别,倒真有点平等味道了。当时一些守旧人士不满于男女服饰无别,认为颠倒了阴阳: 妇人为丈夫之象,丈夫为妇人之饰,颠之倒之,莫甚于此。 ①这种风气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开放和礼教的松弛。

  女著男装风气与胡服的流行有关。如唐韦顼墓的石刻侍女形象,即头戴幞头,身著折领窄袖胡服,下穿小口裤,足著软线靴,是为汉、胡杂著而集于一身。这是初唐至盛唐时期宫中流行的装束,后来仕宦之家也竞相仿效,以至于 流被民庶.而陕西 乾县永泰公主墓壁画、《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人双陆图》等绘画中也有类似形象。其形象则多为头戴幞头,身穿圆领窄袖袍衫,足著乌皮靴,腰系革带,看上去几乎与男子无异。

  多彩的唐式裙子唐代妇女的下裳,主要是裙。随着社会风尚的不断演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裙子的样式也发生了变化。其质料之贵、色彩之艳、式样之多、装饰之精,都大大超过前代。

  长裙,是隋唐时期最流行的式样。它的重要特点,裙裾长,有的长可曳地;裙腰高,有的高及胸乳;裙形瘦窄,妙肖形体;裙多刺绣花纹,色彩斑斓,等等。从隋唐时期的绘画、塑像等文物的形象中就能明显地看到女子身著窄袖长裙、亭亭如玉的秀美形象。《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有句云: 清明节近千山绿,轻盈仕女腰如束。 正是这一时期女子装束形象的真实写照。

  隋唐时代妇女以裙长为美,但作为宫服,对其长度等有所规定。如《珍珠船》说: 隋炀帝作长裙,十二破,名仙裙。 所谓的 破 ,即指幅数而言。《新唐书?车服志》说,唐初 流外及庶人不服绫、罗、縠,五色线靴、履。凡裥色衣(裙)不过十二破,浑色衣(裙)不过六破.明确规定了庶民女子衣裙的幅数,不得超过十二幅。但到中唐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百姓多尚靡丽服饰 ,常穿超出十二幅的裙子。

  ①   李华:《与外孙崔氏二孩书》。

  唐代妇女的裙子,不但注意款式,而且追求色彩和装饰。裙的颜色以红、紫、黄、绿为最多,其中以红色裙为最流行。《开元天宝遗事》载: 长安仕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藉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 唐诗中亦有关于红裙的描写,如白居易《卢侍御四妓乞诗》: 郁金香汗裛歌巾,山石榴花染舞裙。 万楚《五日观妓》诗: 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石榴裙 就是一种鲜艳的红裙子。

  裙子的装饰,名目繁多,可在其上绣花、印花、作画,还可镂金、穿珠、镶嵌宝石,有 柳花裙 、 藕丝裙 、 珍珠裙 、 翡翠裙 、 郁金裙 、 罨画裙 等名目。多彩的裙子,在唐诗中也有所反映。李余《临邛怨》诗云: 藕花衫子花柳裙,多著沉香慢火熏。 李贺《天上谣》诗云: 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 《十二月乐同》云: 金翘峨髻愁暮云,沓飒起舞珍珠裙。 胡曾《妾薄命》 诗云: 宫前叶落鸳鸯丸,架上尘生翡翠裙。 杜牧《送客州唐中丞赴镇》诗云: 烧香翠羽帐,看舞郁金裙。 白居易《戏代内子作诗贺兄嫂》诗云: 金花银碗饶兄用,罨画罗裙任嫂裁。 隋唐裙子的制作工艺是很高的,当时最流行的是用轻软细薄而半透明的 单丝罗 织成的 花笼裙.花笼裙上用金银线及各种彩线绣成花鸟形状,有的则采用 夹缬 法①制成五色花笼裙。马缟《中华古今注》说: 隋大业中,炀帝制五色夹缬花罗裙,以赐宫人及百僚母妻;又制单丝罗以为花笼裙,常侍宴供奉宫人所服。后又于裙上剪丝凤缀于缝上,取象古之褕翟,至开元中犹有制焉。 花笼裙深受隋唐妇女的喜爱。单丝罗花笼裙在唐代仍然盛行,其织绣工艺也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峰。《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唐中宗女安乐公主下嫁武延秀时, 益州献单丝碧罗笼裙,缕金为花鸟,细如丝发,大如黍米,眼鼻嘴甲皆备,瞭视者方见之。 这种绣花罗裙穿在身上有花重色复,图案如真的感觉,因此颇为唐代贵族妇女所喜尚,一时间风靡官庶之间。

  更为奇妙的是 百鸟裙.《新唐书 五行志》载: 中宗女安乐公主令尚方织成毛裙,合百鸟毛,正看为一色,旁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百鸟之状并见裙中。凡造两腰,一献韦氏,计价百万。……自安乐公主作毛裙,百官之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 可见,这种百鸟裙是将很多种鸟的羽毛捻成线同丝一起织成面料而制成的裙子。裙子的色彩、光泽是非常艳美华丽的。裙纹的华美,正如白居易《缭绫》诗所云: 异彩奇文想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制作 百鸟裙 既说明唐代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的生活,又反映了我国古代织造技术已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并为后世鸟羽织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①   夹缬:一种印染工艺方法,先用两块雕成花纹的薄板,将欲染色之面料置于其中,然后染色,撤去夹板,其镂空之处便形成所需要的图案花纹。此法在隋唐时已盛行。一说为唐徐婕妤所发明。

  (五)妇女妆饰的新款式

  隋唐时期妇女的妆饰之风盛行,发髻式样和首饰种类花样翻新,丰富多彩;化妆术日益精进,超过前代。人们对妆饰有强烈的追求,往往宫中有什么新式样流传出来,民间竞相仿效,很快成为全社会的风气。妆饰的发展充分说明了人们对仪表美的追求,也体现了当时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相对的稳定和改善。

  发髻隋唐时期妇女发髻的式样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据段成式《髻鬟记》、宇文氏《妆台记》等文献,以及绘画、考古发现可知,妇女发髻有四五十种之多,其中最具特点的有高髻、花髻、椎髻、双髻、坠马髻、闹扫妆髻、双髻等。髻鬟之上,又用各种金玉簪 钗、犀角梳篦等作为装饰,所以又有 宝髻 之称。

  妇女妆饰好追求时尚,许多流行的发髻大都由贵族妇女的倡导所致。唐朝初年,发髻在隋代平顶式发髻基础上,略有加高,有 半翻 、 反绾 等样式,其中最具特点的 半翻髻 ,便是唐高祖时从宫廷中传出来的。天宝年间以后,贵妇中流行戴假髻,当时称为 义髻.《明皇杂录》记载: 杨贵妃尝以假髻为首饰,而好服黄裙。天宝末童谣曰:' 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①杨贵妃好 义髻 便带动了义譬在社会上的流行。唐僖宗时,宫人的束发都很紧、很高。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后,他逃至四川成都,同时把发根紧束向上梳出的发髻式样,也传至四川, 蜀中妇人都效之 ,时谓之 囚髻.发髻的式样因人们年龄、婚姻、职业等不同而发生变化。这时,未婚女子梳双髻。双髻又称 双螺髻 ,是将头发梳于头顶的两侧,所以又叫 丫髻 、 丫头 、 丫环 ,这成为未婚女子的代称。同时,奴婢头上大都梳双髻,这从敦煌壁画中可以找到证明。在唐代,只有出嫁的女子才改梳发髻。高髻是唐代最为流行的一种发式。高髻多是在平常的装扮,万楚《茱萸女》写民间采茱萸的女子, 插枝著高髻,结子置长裙 ①。节庆时在高髻上插上金玉钗钿,于是变成了 宝髻.从现有材料看,这种高髻尤以娼家中最流行,所以,元微之《李娃传》说: 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 写妓女以高髻招人的情景。

  唐朝末年,社会上最流行的发髻样式是椎髻、抛家髻。椎髻的特点是其形如椎,不戴饰物,不施粉脂。《新唐书五行志》载: 元和末妇人为圆鬓椎髻,不设鬓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如悲啼者。 这种发髻样式和化妆便是前面白居易所吟咏的 时世妆.《五行志》又载: 唐末京都妇人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时谓之抛家髻。 这种两鬓抱面的发式,是唐后期最具特色的一种发式。此外,唐末还有一种 闹扫妆髻.白行简《三梦记》云: 唐末宫中髻,号闹扫妆髻,形如焱,风散鬓。 此发式在宫中流行,类似乱发,作火花形,又似暴风自下扶摇而上,十分别致,当是椎髻的一个变种。

  ①   《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

  ①   《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五。

  化妆隋唐时妇女脸部的妆饰,也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首先是化妆品胭脂和黛的广泛流行。胭脂又名 焉支 ,本出自西域焉支山下,由一种名叫 红蓝的花朵提取而成。唐时,妇女以胭脂作红妆的风气盛行。唐诗中有所反映,李白《子夜吴歌》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杜甫《新婚别》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敦煌曲子词中也有 红妆垂泪忆何君 、 红妆随洛浦,绿鬓逐浮萍 之句。这种红妆是用胭脂打扮成的。唐代称胭脂为 红粉 ,诗人一再歌咏它。孟浩然的《春情诗》中有 红粉春妆宝镜前 ,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中有 偶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在敦煌曲子词中也多次唱到它,《破阵子》中有 焚香祷尽灵神,应是萧湘红粉 的句子,写女子的恋情。《竹枝子》中也有 恨小郎游荡经年,不施红粉镜台前,只是焚香祷祝天 ,说明唐代女子在忧愁时,是不用红粉来扮红妆的。

  隋唐时代的妇女十分讲究对眉的修饰。画眉主要用黛。所谓 黛 是一种青黑色的颜料,是古代专门用来供给女子画眉之用的,一般是用青色细柳枝点着稀释的这种青黑色颜料来画,所以,敦煌曲子词中有 翠柳画娥眉 之句。眉饰的样式有许多种,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样式。隋代流行长眉,如隋炀帝的殿脚女吴绛仙就擅长画长眉。唐初尚粗眉,有 轻鬓丛梳阔扫眉 、 狼藉画眉阔 的句子。至开元、天宝年间,细眉、长眉又流行起来。天宝末年诗人刘方平作有一首《京兆眉》,描写了细长眉在长安城中的流行。诗云: 新作蛾眉样,谁将月里同。有来凡几日,相效满城中。 史称唐玄宗有 眉癖 ,对妇女画眉极为热心,他命画工画有《十眉图》,其中有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稄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倒晕眉,可见当时眉饰的样式是多种多样的。

  额头、脸颊的妆饰风俗,除红妆外,还有黄妆、花钿、斜红、面靥、点唇等。黄妆就是用一种黄色的染料,在额际间妆饰,所以又称 额黄 、 鸦黄.朱峤诗云: 额黄侵腻发 ,卢照邻诗也云: 纤纤初月上鸦黄.花钿是在额头双眉之间用各种材料剪成鸟、虫、花、叶等图案,贴于额间。

  斜红是在双颊太阳穴的地方画月牙形,状如伤口。面靥又称 花靥 ,是在妇女面颊两旁,用丹青、朱红等点出各种形象,或月形,或钱样,有的则用金箔、翠玉等粘贴,有许多花纹。这种面靥,晚唐五代时更加盛行,有的将剪成的各种花纹贴得满脸都是。唇饰,主要是点唇,唐初,妇女好红唇,敦煌曲子词中有朱含碎玉 、 淡施檀色注歌唇 的句子。宪宗元和末年,妇女们盛行奇异的化妆,不擦红粉在脸上,而是以朱膏涂唇上。据《渊鉴类函》引《妆台记》记载,唐代女子点唇已有许多种,有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桥、万金红、至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腥腥晕、小朱龙、双唐媚、花奴样子等。总之以娇小为尚,最美观的是樱桃小口。

  首饰隋唐五代时期,生活五彩纷呈,人们审美情趣高昂,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独具特色的首饰文化。

  这一时期,首饰的种类十分齐备,包括发饰:簪、钗、步摇、胜、梳、篦、金钿、珠花、簪花等;颈饰:项链、项圈、念珠、缨络等;耳饰:耳环、耳坠;手饰:指环、手镯、臂钏等;带佩:带钩、带扣、蹀躞带等;腰饰:佩鱼、香囊、香毬等。每一种首饰又有许多样式,比如高髻盛行,发钗的样式也随之发生变化。除了继承两晋南北朝所流行的样式(钗股的尖端朝外弯曲,制成一个弯钩,以防发钗的坠落)外,逐渐将钗股上的弯钩去掉,或者制成一根钗股较短的钗形。此外,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制成的发钗,是这个时期发钗造型的又一特点。湖南长沙隋墓中出土的一件发钗,就是用玉、银两种材料制成的。在钗首作出各种形状的花朵,也是这个时期发钗的一个特征,尤其在中晚唐以后更显著。发钗的形状,通常是根据用途来设计的。

  一般来说,安插发髻的发钗,钗首比较简单。用于装饰的发钗,则制作精美,实际上起着鬓花的作用。这种发钗,钗股较长,钗首制成各种精美的花朵。

  浙江长兴唐墓出土一件 鎏金银花钗 ,安徽合肥西郊五代墓也出土一件大型的 银镶琥珀双蝶钗 ,制作工艺高超,造型优美,反映了这一时期发钗的特征。

  隋唐五代时期,首饰的制作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出现许多新颖而精巧的首饰造型。比如,发簪中最精美的翠羽簪便出现于唐代。翠羽簪是用鸟类羽毛装饰的簪。盂浩然《庭桔》诗: 骨刺红罗被,香粘翠羽簪。 即指此。这种发簪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先用金银制成簪架,然后在簪架上粘贴羽毛,一般以翠绿色为多。有的在翠色之外,配上一圈 金边 ,或镶嵌宝石,便使发簪产生华丽的装饰效果。在唐代妇女首饰中,步摇的使用十分流行。有金步摇、玉步摇、水晶步摇等许多种,《杨太真外传》记载,杨贵妃进见之日,唐玄宗曾 自执丽水镇紫库磨金琢成步摇,至妆阁,亲与插鬓。 白居易《长恨歌》云: 云髻花颜金步摇.李贺《老夫采玉歌》则描写了一种玉步摇,云: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从出土的步摇来看,款式甚多,如 金镶玉步摇 和 四蝶银步摇.前者在金钗上端有一对翅翼,镶玉片,又嵌有下垂的珠玉穗状串饰,稍动则摇;后者在银钗上有四只展翅飞舞的蝴蝶,下有珠玉垂饰,动则摇。

  这一时期,妇女佩戴首饰的习俗有许多新特色。第一,插梳篦之风极盛。

  从文献记载来看,唐代妇女喜欢插梳篦。梳篦的制作十分讲究,材料也异常丰富,有金制,薛昭蕴《女冠子》词: 翠钿金篦尽捨 ;有银制,花蕊夫人《宫词》: 斜插银篦慢裹头 ;有玉制,元稹《六年春遗怀》诗: 玉梳钿朵香毬解 ;还有犀角和白角制的。当时妇女插梳篦的方法有横插、对插和插数把小梳篦等。张萱《捣练图》中的妇女,头上同时插几把小梳篦,使人联想起元稹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 的诗句。中唐以后,妇女喜欢插两把大梳,梳齿上下相对。这从周昉《挥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可以看到。第二,流行簪花。唐代妇女戴簪花的形象,可以从著名的《簪花仕女图》中看到。当时的簪花有金钿、翠钿、宝钿等。唐代簪花的制作工艺十分高超。日本大和文华馆中藏有唐代团花簪花,在一朵葵花形状的花蕊周围,用金丝编成网纹,制出八片立体的花瓣,造型像一朵盛开的山菊,可谓精巧别致。除金钿,当时还流行 翠钿 和 宝钿.前者是用翠绿的鸟羽粘贴而成。后者则是在金钿上镶宝石,或直接用宝石制成花朵。第三,戴臂钏。臂钏起初多套在手臂上,至隋唐年间,臂钏戴的位置逐渐下移,最后落到手腕部位,成为一种腕饰。白居易《盐商妇》诗中写女子 皓腕肥来银钏窄 ,可见当时妇女的银钏,已戴在腕上。在湖北武昌隋墓中出土的女子陶俑上,腕部都塑有数道螺纹,即臂钏的形象。在《步辇图》、《簪花仕女图》中也可以看到妇女腕戴臂钏的形象。第四,极少戴耳环、耳坠。从文献及考古发掘来看,隋唐时妇女中不流行戴耳环、耳坠,这主要由于这时期不尚穿耳的缘故。只有在少数歌女舞姬及少数民族妇女中间,才偶见戴耳环、耳坠的现象。第五,中亚首饰传入中国。1957年8月,在西安隋李静训墓出土一串项链。项链的链条由28颗镶有珠宝的金珠构成,上端装有扣纽,下有制作精美的坠饰,上面均镶嵌青金石,制作精美,造型奇特。整个项链具有与中亚地区项链相同的风格,而且青金石也出产于阿富汗东北部。所以,学术界大部认为这件项链是中亚地区制作之后传入中国的。

  (六)男子的流行服饰

  隋唐时男子的服装,大体上是由幞头和圆领袍衫组成。此外,男子也穿半臂,戴各种胡帽。一般平民则穿褐衣。这一时期的男子服装大致分四个阶段:隋代初期仍以北朝时流行的 袴褶 为主,后期大多穿衣袖窄小的圆领袍服,头裹平头小样巾。初唐和盛唐时期流行圆领窄袖、缺胯、加襕等样式的袍衫,头戴幞头。中晚唐时期,服装发生变化,最显著的是衣袖加宽,幞头巾式由分半而合一,且内衬 巾子 (即帽胎),两脚由软脚变为硬脚。

  五代时期,官宦多着大袖宽衣,头戴高式纱巾;庶民仍流行缺胯袍衫;幞头形成前低后高的 两折 样式,两脚已左右平直。

  幞头隋唐五代时期男子一般都戴幞头,是唐代的特色,所以也称 唐巾.幞头起于北周武帝时,是用三尺皂纱绢布将头发包起,戴有四条带(四脚),两脚系于颌下,两脚系脑后下,或将脑后两脚,反系头顶,故称 折上巾.这种巾上自帝王文武官员,下至庶民百姓都戴。

  隋朝幞头较为简便,形象上比较矮平。从隋末开始,在幞头里面另加一个巾子 扣在发髻上。其作用相当于一个假发髻,以便能使幞头裹出一个固定的形状。

  唐朝的幞头,在各个时期也有不同形式的变化。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 武德以来,始有巾子,文官名流,上平头小样者。则天朝,贵臣内赐高头巾子,呼为武家诸王样。中宗景龙四年三月,因内宴赐宰臣已下内样巾子。开元以来,文官士伍多以紫皂官絁为头巾、平头巾子,相效为雅制。

  玄宗开元十九年十月,赐供奉官及诸司长官罗头巾及官样巾子,迄今服之也。 结合陶俑、壁画和其他资料来看,初唐流行 平头小样 ,即顶上巾子比较低平的幞头。此后巾子渐渐加高,至武则天时,出现 武家诸王样 ,形式是巾子高而前倾,中部略为凹进,分成两瓣.中唐以后,巾子更加增高,左右分瓣,几乎变成两个圆球,,并有明显前倾,这称作 内样巾子 ,又叫 英王踣样 ,流行于唐中宗景龙四年至玄宗开元初年。

  后至开元年间,幞头样式更高,小头尖圆,不甚前倾,称作 开元内样.总的来说,隋至盛唐的幞头多用柔软的绢罗制成,两脚也自然下垂,所以人们称这时期的幞头为 软脚幞头.中晚唐至五代时期,幞头的形制又有了变化。中唐时,巾子已从前俯变为直立;晚唐变为微微后仰,巾顶分瓣也不十分明显,两脚渐为平直或上翘,被称之为 朝天幞头 或 朝天巾.五代,则已发展为两脚平伸的硬脚,叫做 硬脚幞头.《十国春秋拾遗备考补附录》云: 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四方僭位之主,各创新样,或翘上反折于下,或如团扇蕉叶之状,合抱于前。……至刘汉祖始为并州衙校,裹幞头脚,左右长尺余,横置之,不复上翘,至宋不改其制。 这时的幞头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巾帕的范围,而变成了固定的帽子。

  袍衫隋唐五代时期男子服装的主要形式,是圆领袍衫。传统的褒衣大酺、长裙丝履,只有重大的礼仪活动中才偶而用之。袍衫成为不分官绅士庶,尊卑贵贱,都穿着的服装。

  袍衫的基本形制,是圆领、窄袖;领、袖及襟已没有缘边,衣长至足面。

  大体上可分为襕袍、襕衫、缺胯袍、缺胯衫四种。襕袍和襕衫是一种上衣下裳相连属的服装形式。唐太宗时, 太尉长孙无忌又议:服袍者下加襕 , 中书令马周上议,礼无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请加襕、袖、褾(袖端)、襈(裾边),为士人上服。 ①襕,指的就是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形式。

  襕袍、襕衫作为人们普遍穿着的服装,统治者专门规定了不同的颜色,用来区别等级。《隋书礼仪志》载: 大业六年(610年)诏: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 帝王多服黄袍,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规定 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下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以青,带以鍮石,归人从夫色。 据此可知,官宦的襕袍衫的颜色有黄、黑、绛、绯、紫、绿、青等,根据其品级的高低而不同。一般庶民则一律著白。

  缺胯袍与缺胯衫所谓 缺胯 ,指在袍衫两胯下开 衩儿 的形制,以利于行动。因此,这种袍衫被作为一般庶民或卑仆贱役等低级阶层人的服装。

  《旧唐书舆服志》载: 开胯者,名缺胯衫,庶人服之。 又由于甚利军旅、骑射,所以,这种袍衫又为军士所服用。关于缺胯袍的颜色,最初 黄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色.后至高宗总章元年(668年)下令 始一切不许着黄,盖以白为庶人服也.至于缺胯袍衫的形制,可以从敦煌壁画、唐墓壁画及出土彩俑中得到印证。

  ①   《新唐书》卷二四《车服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