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二主(1)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徽宗、钦宗相继成为金国俘虏。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侥幸脱身,旋即逃往南京(今河南商丘),五月一日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建立南宋政权,改年号为建炎。赵构时年21岁,是宋朝的第十位皇帝,也是南宋的第一位皇帝,史称宋高宗。 赵构其人极其复杂,是中国历史上最难评论的一位皇帝。
按照传统惯例,徽宗应立长子赵桓为太子,他最喜欢的则是第三个儿子郓王赵楷。作为第九个儿子,赵构原本继位的概率很小。据《宋史》等史书记载,赵构武艺高强,又头脑机敏,有心计。他可以两臂平举各110斤的东西走数百步,让人惊骇叹服。(《宋史·兵志》)他还喜欢骑马射箭,开弓一石五斗。按照宋朝军队的制度,这算是武艺超群,已经达到了皇帝近卫队的水准,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运动健将级水平。(曹勋:《松隐文集·圣瑞图赞并序》)赵构颇通诗文,有较好的艺术感觉。他的书法造诣很高,初学黄庭坚、米芾,继学唐人,对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作品勤学不怠,后追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自具风骨。明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其书法影响和左右了南宋书坛,为人所效。还著有书法专著《翰墨志》。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光明塔碑》等。传本《顾恺之〈女史箴图〉题字》、《褚遂良倪宽赞》等亦有指为其所书。但是,光凭这些显然还不足以取得继承皇位的资格。他还需要更大的外力。
继真宗签订“澶渊之盟”之后,宋朝与辽国之间已经和平相处了119年。政和三年(1113年),在辽国后院松花江上游的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了一个女真部落,叛离其宗主辽国而独立,一年之后建立了号称“金”的国家。徽宗和蔡京、童贯、王黼等认为有机可乘,一相情愿地想要火中取栗,通过海上主动前去与金国联系,企图相互联合,腹背夹击,搞垮辽国。宋方希望由此收复当年石敬瑭割让出去的燕云十六州,完成大宋的夙愿,于是,形成了著名的宋、金“海上之盟”。然而,此时的大宋帝国正面临梁山泊好汉和方腊们的扯旗造反,根本没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承诺和梦想。而且,在任何时候,靠背信弃义、投机取巧来获取利益,都是一种玩火的行为。在与辽国的对峙中,宋朝的军队很少有不是一触即溃的时候,而金国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没用宋朝帮忙,就灭掉了立国200多年的大辽帝国。后来金国拿到了足够多的大宋帝国背信弃义又不堪一击的证据,从而挥兵南下,直取开封。于是有了“靖康之耻”。
大敌当前,一时间徽宗昏厥过去,他的大儿子、皇太子赵桓则哭喊着不愿继位为帝,也昏厥过去,最后于重病之中被大臣们硬是扶上了皇位。而在敌人兵临城下的当口,赵构则表现得相当好。靖康元年(1126年)年初,金兵第一次包围开封提出的退兵条件是:一、割地:除了燕京七州还给金国之外,再割太原、河间、中山(今河北正定)三府;二、赔款:黄金500万两,白银5000万两,绸缎100万匹,牛马1万头;三、以亲王一人、宰相一人为人质。钦宗完全接受了这样的退兵条件,尽管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找那天文数字的赔款。他把弟弟们找来,问谁愿意去做这个人质。老九赵构自告奋勇,愿意赴汤蹈火。而且,临走时,他还悄悄告诉皇帝哥哥:如果有什么对付金兵的好办法,就尽管去做,不必顾虑自己。应该说,这份勇气和胸怀相当令人感动。当时,他刚满19岁。后来,据说有一天半夜,一支从外地前来勤王的宋军兵马为了争头功,前来劫营,被金兵打退。同在金兵大营谈判的宋方大臣吓得直哭,而赵构却泰然自若,浑然无事一般。金兵统帅称奇不已,认为大祸临头了还能够有如此表现的不太像皇家子弟,于是,就提出了换人的要求。(《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十)结果,赵构的五哥被派去替换赵构,并从此被掠到异邦,再也没有能够回到故乡。赵构则英雄般地回到首都,受到热烈欢迎。
当年八月,金兵再次兵分两路,大规模南侵。赵构又受命充当“告和使”,前往金军大营求和。到达相州(今河南安阳)以后,赵构知道金兵已经渡河进逼开封,因而没有前去寻找金兵主帅,执行自己谈和的使命,而是径直北上,来到抗金气氛浓烈的磁州(今河北磁县)。他的副手王云因为携带着金国的服饰标志,被当地军民当成汉奸杀死。赵构没有回开封,而是悄悄返回相州,并以金兵南渡、副手被杀为由,停留在相州,等待皇帝的指示。随后开封失陷。十二月一日,他在相州开大元帅府,但基本没有进行有效的军事与政治救援行动。靖康二年五月一日,他相当顺利地在南京应天府即帝位。为此,赵构遭到当时金国人士和后代史家,特别是当代史家极为尖刻的批评。但是客观地说,赵构尽管不是舍生取义的忠臣义士,却是头脑清楚、懂得审时度势保存实力的政治人物。他很清楚,宋金双方在战和条件与实力上的差异过于巨大,即便前往金兵大营,也未见得能达成使命,而他自己则几乎肯定难以全身而返。而当时在开封组织军事救援也没有可能。所以他宁愿冒着违抗皇命的风险,躲开这个未知数太大、危险却明摆在那儿的任务。
中兴二主(2)
有证据显示,经过金兵的打击,北宋的正规军大部分已经崩溃。翻开当时的历史,几乎每一天都有大宋的文官武将叛乱、投降、溃败、覆没、战死、自杀、逃跑、下落不明等等记载。南宋的军队建设差不多是从头开始的。赵构利用金兵北撤的喘息间隙,指挥他的追随者们剿抚并用,迅速平息了散处各地的土匪、盗贼、割据者、叛乱者和与金国势力相勾结的异己力量,使健康的规范化社会力量开始复苏并成长。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岳飞领导的军事力量正是以此为契机发展壮大起来的,他们本人也逐渐成长为历史上著名的“中兴四将”。从北宋崩溃到南宋站稳脚跟,其艰难困苦的程度实不亚于创建一个新的朝代。赵构表现得并不昏庸,也不怯懦,显示出不错的政治才能。历史上欲求偏安而不可得的事例触目皆是,或许这是赵构在南宋人的诸多记载中被称为“中兴之主”、受到相当推崇的原因所在。
问题在于下面这个更大的历史疑团:当南宋帝国已经相对稳固之后,韩世忠、岳飞等中兴四将在江淮荆襄一带形成了比较坚强的防御体系,南宋军队在对金作战中也取得了一连串胜利,宋、金之间的实力消长与整体战略态势已经发生了有利于宋的逆转。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赵构不肯乘胜追击,北上收复失地,而是仍然一味主和,并杀死当时最杰出与忠心耿耿的军事将领岳飞?史书上找不到明确的答案。根据推理,主要可能有两个原因。赵构的大哥钦宗赵桓还活着,这位名正言顺的皇帝一旦返回,他的皇位会受到威胁。另外一方面,赵构对金国军事力量的畏惧相当深重。史书上记载,赵构的私生活颇为不幸,他身患阳痿,始终没能治愈,并就此丧失了生育能力。之所以如此,据说就是“泥马渡江”那一次惊吓所致。退位当了太上皇以后,他还经常戒慎戒惧地告诫继子孝宗:千万不要轻易言战。一旦开打,对于金国只是胜负的问题,对于宋朝可就是生死存亡的抉择了。
南宋政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相当疲惫窘迫。其国土面积大约只有原来的一半多一点儿,人口则大幅度下降。浙西路在北宋神宗年间有80万户,到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仅剩6000多户,不足原来的1%;两淮路和荆湖北路是宋金战争的主要战场,淮南东路在神宗年间有60多万户,嘉定时减为12万户,减少80%;淮南西路从73万户减少到21万户,减少79%;荆湖北路从65万户减少到36万户,减少45%。半个世纪之后尚且如此,可以想见,南宋初期社会经济破坏的惨烈景象。北宋晚期,物价一般维持在米每石四五百文的水平,相当于今天的1元;到南宋初年,米价最高时达到过每石3万文,相当于今天600元;绍兴十年(1140年)南宋政权相对稳定之后,米价仍然高达每石2000文,相当于今天4元多。根据推算,当时一个普通五口之家的平均月收入相当于今天的五六百元,可能还不到。人民生活之困窘可以想见。南宋的国家常备正规军大约保持在40万人,发生战事时还要增加许多。国家财政收入平均约为每年4500万贯,供养这支军队的费用,和平时期约为2400万贯,皇室开支约为1300万至1400万贯,其他所有开支只有七八百万贯。据说,当时曾经有人算过一笔账,从成本核算的角度支持对金求和:每年支付给金国的钱财,远远比开战后承担巨大的军费开支来得更划算。这种算计很有可能恰好对了赵构的心思。客观上说,和议为南宋赢得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稳定局面,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和人民安居乐业。
赵构(1107-1187),字德基。初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蜀国公。大观二年(1108年)封广平郡王,宣和三年(1121年)封康王。宣和四年出就外第。后在皇位36年。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传位于养子赵昚,自称太上皇,居德寿宫。退位后仍保持相当大的政治影响。据史书记载,赵构对南宋的经济社会方面多有建树,也有许多爱民亲民的故事。淳熙十四年(1187年)去世,葬绍兴攒宫,陵名永思。
赵昚(1127-1194),初名伯琮,后改名玮,赐名瑗,字元永。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寿王赵德芳六世孙,秀王赵子偁子,生于秀州(今浙江嘉兴),封为建安郡王。高宗原有一子,建炎三年(1129年)病死,后没有生育。绍兴二年(1132年)将赵昚选育禁中,收为养子,赐名瑗,由婕妤张氏抚养。由于深受高宗宠幸的吴氏(后封皇后)另收养有太祖后裔赵伯玖,赵昚的实际政治地位并不稳固。绍兴三年(1133年),赵昚除和州防御使(寻改贵州)。绍兴五年(1135年),制授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绍兴十二年(1142年),加检校少保,封普安郡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常德军节度使。绍兴三十年(1160年)立为皇子,更名玮,制受宁国军节度使。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正式立为太子,改名昚。六月,高宗内禅,继位为帝,是为宋孝宗。
赵昚素来主张抗金,未继位前曾上书高宗,反对与金议和。与秦桧等不和,刚继位即削去其官号,为岳飞平反昭雪,起用抗战派将领张浚、胡铨等。隆兴元年(1163年),指示张浚北伐。但金军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北)击败张浚部,大举南下。赵昚北伐决心动摇,罢免了张浚,并以割地纳贡、自称侄皇帝为条件同金国签订“隆兴和议”。以后,宋金处于休战状态。但赵昚并不甘心,他任用王淮理财备战,又于乾道五年(1169年)起用主战派大将虞允文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范成大出使金朝,要求索回北宋皇帝陵寝所在地和更定金国原来的国书礼仪,遭到拒绝。后又派虞允文再任四川宣抚使,练兵备战。淳熙元年(1174年),虞允文病死,北伐计划遂告中辍。
中兴二主(3)
赵昚在位时,非常重视发展经济,减轻人民负担。曾下诏取消地方官进献“羡余”,经常督促地方官兴修水利。在文化上采取比较包容的政策,兼用程朱理学与王氏新学。在他统治期间,学术较为繁荣,出了朱熹、陆九渊、陈亮、叶適、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辛弃疾等许多文化名人。
淳熙十六年(1189年),金世宗病死,金章宗完颜璟即位,为了避免向其称侄,赵昚借口为高宗服丧三年,传位于43岁的儿子光宗赵惇,自己做太上皇。但赵惇精神不正常,还受制于李皇后,故两宫关系紧张。绍熙五年(1194年),赵昚去世,葬绍兴攒宫,陵名永阜。
我的作品《海东青之翼》已全新集录发布,希望得到各位前辈的回访支持,多谢!已赞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写的不错,希望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