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司马光
治平三年(1066年),47岁的司马光把他写的八卷《通志》献给宋英宗。英宗非常赏识,请他继续写下去。在此之前,司马光先修《历年图》七卷,这是一部大事年表,再进而写成《通志》,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事,花了三年多时间。司马光从中深感治史任务之沉重,独力难支,便请求朝廷给予人力与物力的支持。英宗答应了这个请求,设立专门的修史机构“书局”,并增派协修人员,拨给经费。司马光开始了他宏大的计划。第二年英宗去世,他的儿子神宗继位。这位20岁的小皇帝英锐精明,年少有大志,非常看重司马光的工作,当年十月便面赐“令候书成日写入”的御序一篇,其中说:“《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于是有了个好书名。当时司马光精力正旺,心情又好,再加上学识广、阅历深,开头五年进展很快,迅速完成了周、秦、汉、魏四朝76卷。王安石变法开始后,由于政见不合,他在政治上失意,便一再乞请辞去政务。神宗于熙宁四年(1071年)封他个“西京留司御史台兼举嵩山崇福宫”的虚衔,同意他迁书局于洛阳专事修史。其后15年,除熙宁七年(1074年)应诏上了《言朝政阙失》的奏章,绝口不论政事。元丰七年十二月初三(1085年元旦),《资治通鉴》经19个春秋的修纂告成。共294卷,加上它的副产品《通鉴目录》、《通鉴考异》各30卷,总计354卷,300余万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讫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6个王朝、共1362年的重大史实。全书内容广泛,考证精当,文笔生动,以编年体叙述,其所征引的书籍,除正史19种近2000卷外,另有杂史、笔记、文集等有名可循的300多种。
《资治通鉴》问世后,不仅震动了整个史学界,而且广为读书人所喜爱,迄今如此。翦伯赞曾这样评价过:“《通鉴》……叙事则提要钩元,行文则删繁就简,疏而不漏,简而扼要;言必有据,没有空话;事皆可征,没有臆说;文字精练,没有费辞。”(翦伯赞:《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371页,人民出版社,1980)这一点是《资治通鉴》所做到的,也是司马光本来力求的意旨。司马光这个主编不光详细地规划修史的步骤,物色人选,分配任务,自己主笔,而且亲自核实材料,特别是删节、润色文字。翦伯赞所说的这些优点,全出自司马光本人的手工。司马光物色的刘恕、刘攽、范祖禹三位主笔本来就是有名的文史专家。刘恕熟览上下数千年史,各类史料相当熟悉,尤其精于魏晋史。刘攽著书百卷,于史学特别擅长。范祖禹曾著《唐鉴》12卷,号称“唐鉴公”。就是这些高手,司马光还要求他们“宁烦勿略”,以免漏掉重要的史料。这样一来,开始编出来的长编篇幅有点儿吓人。比如范祖禹的唐纪长编达700余卷,经司马光剪裁、提炼、综合、概括,编定为81卷,减掉了600多卷。司马光在给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宋敏求的信中言及此事:“自前秋始删,到今已二百余卷,至大历末年耳。向后卷数又须倍此,共计不减六七百卷。更须三年,方可粗成编。又须细删,所存不过数十卷而已。”刘恕的儿子刘羲仲曾说,他父亲在书局时只是排比事实编成长编,最终取材成型全由司马光笔削。初稿完成以后,当年又组织专人进行校订,除司马光、范祖禹外,加入名士刘安世、黄庭坚、孔武仲、张舜民诸人。司马光从47岁起编撰《资治通鉴》而至于近70岁完稿,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以致“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资治通鉴〉进书表》)。成书不到两年,他便积劳而逝。一部《资治通鉴》,字字是司马光的血汗凝铸成的。有如此学识之人,再加如此工作态度,《资治通鉴》才如此好看,才不能不好看。
翦伯赞还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主编不管事,集体成员不管怎么强,写出来的书也不过是百衲被。司马光做了个好主编、模范主编,他把一床百衲被缝得连针线的痕迹都看不出来,变成锦绣文章。自中国有正统国史以来,只有《左传》、《史记》、《汉书》这类个体编纂的史书登峰造极。但是随着历史的推移,时限不断增加,史料不断增多,特别是五代之际发明了印刷,史料增量有了突变,这时候个体修史已变得力不从心。莫说通史,即便断代史,也势必要集体创作。集体创作往往各打各的鼓、各吹各的调,各代史书除《资治通鉴》外,都是如此。司马光的才能不光在他的史学底子,还在于他当主编的组织协调才能,在于他创造了以长编删节的特殊方法、他敏锐的史识眼光和操纵削删文字的功夫。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有个人修史的兴趣和志向,他先做了一回司马迁修《通志》,像司马迁那样于修史有生命上的观照。司马光在朝中做官,其思考问题的习惯,全都是历史学的。惟其如此,他会谢绝当官,他会消耗生命,全身心地去当主编。他的《资治通鉴》就像他的生命史,是活的艺术品。因而它当然不会是破碎的百衲被。
可惜的是,这部著作于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在杭州雕版印成时,司马光已不在人世了。然而这部书却成了他鲜活生命的延续,像《史记》那样,让一代又一代的人想看。数百年间,注释、续补、删节、改编、辨误著作层出不穷。多少人在追随《资治通鉴》,追随主编司马光。被认为注释成就最大的胡三省,是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1258年)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他先遵父命为《资治通鉴》作注,完成了《通鉴广注》97卷、《通论》10篇以及《校雠凡例》等,但毁于元军入侵战乱中。宋亡后,他隐居不仕,又买书发奋重来,这时家境已十分贫困。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冬才完成,定名为《〈资治通鉴〉音注》。胡氏撰此书前后历时29年,三易其稿。这部著名的“胡注”涉猎范围极广,凡与正文有关的典章制度、郡县沿革、民族变迁、域外概况,甚至草木虫鱼的名状,都一一注明,并指出了原书前后的照应和某些错误。今天我们读《资治通鉴》注释本的底本就是胡注本。胡三省是又一个《通鉴》魂。他好像是一个《资治通鉴》注释的主编了。
我的作品《海东青之翼》已全新集录发布,希望得到各位前辈的回访支持,多谢!已赞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写的不错,希望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