觊觎一官而老死不止

  觊觎一官而老死不止

  宋代官多。太祖晚年,有官员三五千,太宗时增到###千,北宋中期为一万七千多,哲宗时为二万八千多,南渡后,疆土减少了2/5,官员还在增加,光宗时达到全盛,有三万五千多。国库收入已不足以供吏禄之费。这个毛病,皇帝大臣自然是看到的。自仁宗时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以来,几乎每个皇帝都在裁减冗员上花过力气,但是最终还是机构混乱,官吏冗滥。

  官员骤增,与科举有关。宋代的科举制度非常成熟,体制完备,公平合理性在中国历史上达到最高程度,比之明清之际走向僵化的八股科举要可取得多。宋代科举取士名额远远超过唐代。唐代290年中共取进士不过600人,宋太宗在位22年却取进士近万名。宋代每年取进士是唐代的几倍甚至十倍以上。而且一旦入第,不必像唐代那样还须经过吏部的“身、言、书、判”铨试,即仪态、言谈、书法等的考察,殿试后即可授官。

  以上这种选人方法称为“正奏名”。它确实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这些人才在巩固政权、发展文化经济诸方面,为宋室所用,作出了贡献。宋仁宗在位41年,用宰相23人,其中进士出身22人,制科出身1人;用参知政事、枢密正副使等高官65人,其中进士出身55人。应该说,善待这些人确实有必要性,即使多设一些官位也没有什么。但是,政治的价值取向绝不会这么单一,天下毕竟还有众多的庸才,还有皇权脱不了的皇亲国戚干系,还有政客的鹰犬。所有这一切都要照顾好。这其中一计,即笼络天下人归于一官道。宋朝的皇帝都心照不宣地把官位引做钓钩,使“英雄豪杰皆汩没消靡其中而不自觉”,“觊觎一官,老死不止”,“使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是故乱不起于中国,而起于夷狄”(赵汝愚:《国朝诸臣奏议》卷九六)。这个“御天下之妙术”,便是在科举上再开口子:特奏名和奏荫。

  “特奏名”在宋代也叫“特科”或“恩科”,规定凡乡试后屡被礼部刷下来,或者廷试不录的,可参考前后几次考试情况,编入另册上报,参加特别考试。这样便不需再经过发解试、省试,只要各州担保申报礼部,由礼部核准,便可直接参加殿试。考试内容十分简单,有时进士只考论一篇、诗一首便可以了,年老的还可免试。更有甚者,凡特奏名者,不论殿试合格与否,均赐予一定出身或官衔。比如北宋太祖、太宗朝均赐本科出身。真宗、仁宗朝分三等,即本科出身,试将作监主簿,诸州长史、文学、助教。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时,一般分五等,第一等赐同本科出身、假承务郎,第二等京府助教,第三等上州文学,第四等下州文学,第五等诸州助教。南宋仍分五等,第一等第一名赐同进士出身,第二、三等同学究出身,其余第一等为登仕郎,余与北宋相似。特奏名在登科总数上的比例是相当高的。据统计和推算,两宋贡举共取士约11万人,其中正奏名约6万人,特奏名约5万人,特奏名占登科总数的45%。(参见张希清:《论宋代科举中的特奏名》,载《宋史研究论文集》,1987年会刊)特奏名所赐及第、出身、同出身,与正奏名一样均有入仕机会。即使不能出任职事官,也可得个祠禄官。这些特奏名入仕者大多才学低下、品格低劣,或无所作为,或只作终老之计。

  还有一大批人连特奏名也沾不上,又设奏荫制来眷顾他们。奏荫又称恩荫、门荫、荫补、任子等,即恩许达官显贵不经考试选拔,而仅凭祖上的资格直接授官的制度。当时一个学士可荫几十人,宰相大臣就更多了。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郊恩奏补1460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一次任子达4000人。单郊祀荫补数就远远超出正奏名、特奏名之总数。恩荫得官者有许多是膏粱纨绔子弟。

  这么多的官封起来,管理起来是相当复杂的。为了使官官钳制,宋代不仅于中枢机构分权,地方机构也叠床架屋,实行路(道)、州、县三级建制。设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安抚司、提举学事等,分割各路转运使的事权。知州事三年一任,不能连任,并置通判分其权。地方官仍保留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州刺史等旧职,只领俸禄。在官职权力的设置上,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即职官分离制度。官指正官或本官,沿用唐代三省六部等官名组成官阶,如左、右仆射,六部尚书,侍郎,大夫,郎中,员外郎,卿,少卿等,只用以定品秩、俸禄、章服和序迁。职指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中的官职,如大学士、学士、待制等,是高级文臣的名誉头衔。只有差遣才是职事官,如知县、参知政事、知制诰、直秘阁、判祠部事、提点刑狱公事等。但是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当时的“官”并非全是定俸禄、品秩的。有的官,如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无实际职掌,为空官。但像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则既可能是虚官,也可能是实官(宰相)。这样的机构和权力设置,既可保证一部分官员做事,又给另一部分优加俸禄,还可调配一批官阶较低的官员到要职上,并使官僚之间有强大的监督和权力制衡,其设计是相当精心的。

  把天下人捆在官阶上,使他们少起异心,然后再将他们锁在一张牵制的网上,这是宋代官制的一大特点。不少人说中国的文官制度如何开了世界先河,其实它与现代西方文官制度大相径庭。虽然这两种文官制度都选拔了一批于社会有用的人才。但以宋代为代表的中国封建文官制度,在正奏名之外所开的特奏名、奏荫的缺口,其以虚假的考核、虚拟的名位所网罗的各类人,实际上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统治的基本工具,这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差别是很大的。

评论
  • 我的作品《海东青之翼》已全新集录发布,希望得到各位前辈的回访支持,多谢!已赞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 写的不错,希望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