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发现,负责带你进入故事的家伙从头到尾都在说谎,那你会有什么反应?愤怒吗?那可未必,说不定你还会对他充满敬意呢。不信的话,小说〈魂断奥克里克桥〉可以证明给你看。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主角华古被北军绑在铁道桥上,即将执行绞刑(因为他意图破坏敌方的军事基地),当死亡的吊索拉起,意外发生了。绳索断裂,华古掉到河里,于是他展开一连串的逃亡,闪过枪林弹雨,避开漩涡激流,艰苦的爬上岸,马不停蹄跑了一天一夜。他又累、又饿、脚底又痛,但一想到妻子,马上又加紧了脚步。
最后,华古终于回到家了。
晨光明朗,映入华古眼帘的是透着光,迎风飘荡的白衣衫──高贵优雅的妻子正站在家门口迎接他。「天啊,她多美!」华古张开双臂,正想上前拥抱妻子的时候……
这时情节急转直下,华古突然觉得脖子一紧,眩目的白光一闪而过,然后黑暗、静寂消灭了一切!华古死了,他那断了脖子的尸体,在奥克里克桥下的河水里,不停的浮晃漂荡。
初看,这是一篇关于「回家」的小说,但最后谜底揭晓,叙事者华古说了一个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谎,所以实际上这是一篇关于「灵魂回家」的故事。
不知道你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不少好莱坞电影便是利用此一技巧(叙事者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说故事,例如布鲁斯威利的《灵异第六感》、妮可基嫚的《神鬼第六感》,它们都是利用有问题的叙事者,带领观众走进一个又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诡异森林。
有不少初写者,一看到「有问题的叙事者」,便直觉联想到精神疾病患者。事实上,过于合理的安排反而容易使得人物卡通化──谜底揭晓时,读者只看到一条肠子通到底的装神弄鬼,没有一丁点深度。
试着想一想,如果〈魂断奥克里克桥〉最后的答案揭晓,主角是一名精神疾病患者,那么读者大概只会有受骗的感觉。正因为主角是一名强烈希望见到妻子最后一面的正常人,所以他的灵魂回家不只合理,还让读者为之动容。
此外,「有问题的叙事者」最终都必须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急转直下的剧情。
急转直下的剧情是危险的,欠缺说服力,所以作者必须事先埋下伏笔,以〈魂断奥克里克桥〉为例,小说里的叙事者华古逃亡的时候,他强烈感觉到「脖子疼痛非常,他伸手一摸,肿得好可怕,他知道那里有一圈绳子勒过的黑色淤血。他的眼睛又乾又涩,无法合一下眼皮。他的舌头焦乾浮肿,他把舌头伸出,让凉风吹散它的灼热。这条人迹罕至的林荫大道,地上的草皮多么柔软!他觉得脚下并没踩到东西。」
发现了吗?作者虽然耍了一点诈(障眼法),但它仍是一场公平的比赛,因为所有读者应该知道的细节(华古之死),作者不只没有隐瞒,而且还钜细靡遗的一一交待,一点也不怕露出马脚(因为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个真诚可信的叙事者)。
小说里,真正发生的事是外在的「身体的死亡」与内在的「灵魂的逃亡」,但我们却因为真诚可信的谎言,而看到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身体的逃亡」。
有时候,小说的艺术性,就在于它施展了什么魔法,让读者亲眼目睹了现实世界里永远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Ps.毕尔斯〈魂断奥克里克桥〉收录于《美国短篇小说欣赏》
来源于网络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很有意思~
已赞,继续努力
点个赞,加油加油
网络文学简单来说就是创造出一个臆想中的世界,根据现实来填充一些事情和人物,在小小的一本书里演绎一个人和一群人乃至一个世界的人生和演变,虽然近几年来网络文学有了向简易化通俗化发展,但还是心灵寄托和慰藉的承载物。
回复 @墨尘: 在我看来,网文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离,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展望,它是太多写手心中所想的承载和寄托。
网络写作有些很优秀,有些非常糟糕。大概有些人是瞧不起网络文学的,但是这真的是一块非常好的领域,有不足才有进步的空间。或许有时网络文学会遭遇低谷挫折,但我之热爱不减。希望网络文学不是兴盛一时,而是能长长久久地发展下去。
回复 @duoduoPC: 网络文学的兴盛不会是一时。只要有网络,网文的发展空间就是巨大的。
关于对话的作用,还是需要写作者用心揣摩。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很经典,但实践起来就实属不易了。需要大量的观察思考和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将对话作为刻画人物性格心理和表达观点的载体。
关于伏笔的问题,大家要小心。 以前是需要伏笔的,但是,随着读者网络阅读量的提升,大家的审美能力提升了,一旦出现伏笔,立即变成了剧透。
这个是你研究出来,编撰出来的?可以定价高一点!
回复 @葛红兵: 来源于网络,其实还是很值得一读的,不管是网络写手还是出版文学作家。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