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第五堂课:倒着走的人生

  我们先来看一篇网路转寄的文章。

  「起初,我想进大学想的要死;随后,我巴不得赶快大学毕业好开始工作;接着,我想结婚、想有小孩又想的要命;再来,我又巴望小孩快点长大去上学,好让我回去上班;之后,我每天想退休想的要死;现在,我真的死了。」

  对普罗大众而言,他看到的是「启示」(活在当下),但对小说创作者而言,他看到的是「时间」。

  起初→随后→接着→再来→之后→现在:依照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叙述情节,也就是文学或戏剧中常说的「顺叙」。

  现实人生中,时间只有一种走法,那就是老老实实一步一步往前走,但在小说里,时间可以倒着走,前滚翻,后空跳……,像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样。

  就像某些竞赛,分成有难度限制的指定动作,以及无难度限制的自选动作。小说时间的叙事手法也可以粗略分成这两大类,今天我们就先来谈谈基本功:顺叙、倒叙和插叙。

  「顺叙」很容易理解,前面已经提过。「倒叙」也不难,就是后发生的先说,说完再回头说先前发生的事。「插叙」则有点类似一个顺叙加上若干个倒叙,也就是在叙述某一件事时,频频插入相关,或待说明,或先前发生过的情节内容。

  虽然顺叙、倒叙和插叙是小说时间里,蹲马步之类的基本招数,但只要运用得宜,一样可以写出不朽的作品,如大陆作家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小说开头,背着红色背色的少年在山区公路寻找旅店,找着找着,突然见到一辆载满苹果的汽车。少年上前攀谈,并顺利坐上了车,然而车子没多久就抛锚了,但司机却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

  这时前方来了五个骑自行车的农人,问少年车子里是什么之后,便开始一箩筐一箩筐的把苹果搬走。少年见状,一边阻止农人,一边喊着、叫着,提醒在附近跑步的司机。但农人不只不听,还把少年打得鼻青脸肿,才满意的走了。

  令少年不解的是,当司机回来看到苹果被偷了,非但不生气,还对着少年鼻子的伤口笑了起来。这时,前方来了更多人,这次他们不只把苹果全部搬光,甚至连汽车玻璃、轮胎都拆下来带走了。

  少年大骂「强盗」,奋不顾身扑上前去,想阻止他们,却被打得瘫在地上。

  最后,倒在地上的少年看到难以置信的一幕:司机手里抱着少年的红色背包,跟强盗坐同一辆车走了。临去前,司机还对着少年哈哈大笑。

  如果故事结束在这里,那么〈十八岁出门远行〉不过就是一篇关于涉世未深的少年被坏人骗了的悲惨小说。

  但小说家在这里转了个弯,让遍体鳞伤的少年爬进只剩空壳的汽车里,这时天色已经全黑了,什么都看不见的少年回想起一件往事。

  倒叙开始了……

  一个晴朗的中午,刚从外头玩完回来的少年,看见父亲正在屋里整理一个红色背包。

  少年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温和的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少年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他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少年欢快的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的奔跑了起来。

  故事结束在少年欢欢喜喜的背起红色背包,想要认识外面(口口)的世界。

  注意到了吗?顺叙与倒叙之间,两者的故事虽然一模一样,但所呈现出来的内涵却大不相同。顺叙的故事关注的是少年的悲惨遭遇,但到了倒叙的故事,关注点却转移到少年对口口世界的向往,于是「十八岁出门远行」成了一则隐喻,隐喻口口世界的失落。

  仅仅一个时间的分岔,小说便头也不回的往平庸和不朽两条大道狂奔而去。

  Ps.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收录于《十八岁出门远行》

  来源于网络

评论
  •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 很有意思~


  • 已赞,继续努力


  • 点个赞,加油加油


  • 网络文学简单来说就是创造出一个臆想中的世界,根据现实来填充一些事情和人物,在小小的一本书里演绎一个人和一群人乃至一个世界的人生和演变,虽然近几年来网络文学有了向简易化通俗化发展,但还是心灵寄托和慰藉的承载物。


    承影 作者

    回复 @墨尘: 在我看来,网文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离,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展望,它是太多写手心中所想的承载和寄托。


  • 网络写作有些很优秀,有些非常糟糕。大概有些人是瞧不起网络文学的,但是这真的是一块非常好的领域,有不足才有进步的空间。或许有时网络文学会遭遇低谷挫折,但我之热爱不减。希望网络文学不是兴盛一时,而是能长长久久地发展下去。


    承影 作者

    回复 @duoduoPC: 网络文学的兴盛不会是一时。只要有网络,网文的发展空间就是巨大的。


  • 关于对话的作用,还是需要写作者用心揣摩。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很经典,但实践起来就实属不易了。需要大量的观察思考和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将对话作为刻画人物性格心理和表达观点的载体。


  • 关于伏笔的问题,大家要小心。 以前是需要伏笔的,但是,随着读者网络阅读量的提升,大家的审美能力提升了,一旦出现伏笔,立即变成了剧透。


  • 这个是你研究出来,编撰出来的?可以定价高一点!


    承影 作者

    回复 @葛红兵: 来源于网络,其实还是很值得一读的,不管是网络写手还是出版文学作家。


  •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