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物质自然之三极气性

  第十四章

  物质自然之三极气性

  1.至上人格神说:我要再次向你开示这无上的智慧、最殊胜的妙理。证得它,圣者们达到了究竟圆满。

  要旨

  从第七章之始,到第十二章之末,室利·克利须那对绝对真理、至上人格神做了深细的开示。现在,主本人正在进一步启发阿周那。若有人以哲学思辨之法去理解本章,便会对奉爱服务有所认识。第十三章阐明,透过谦卑地培养知识,就可能摆脱物质的缠绕。其中还解说了,生命个体之所以被缠绕,是由于受到气性的染触。现在,在本章里面,至尊主要诠解究竟何为气性,它们如何运化,如何捆绑生命个体,又如何给予解脱。至尊主宣称,这一章所要解说的知识,比先前各章所开示者更为殊胜。透过对这门知识的领悟,诸圣贤皆获圆成,往生灵性世界。现在,主将以更殊胜之法解说同样的知识。这门知识远胜前面解说过的所有妙道,懂得它,许许多多人达到了圆满。如是,解悟第十四章的人,必将达到圆满。

  2.心住此理,就能获得跟我一样的超然体性。如此确立之后,天地开辟时不投生,天地坏灭时无惊怖。

  要旨

  吾人证得圆满的形而上义理,就在质性上跟至上人格神平齐了,由是不复受制于生死流转。然而.吾人并不会因此而丧失了作为个别灵魂的位份。根据韦陀典籍可知,获得解脱的灵魂到达灵性天宇的超然星宿,为至尊主做奉爱服务,时时观想着至尊主的莲花足。因此,即使在获得解脱之后,奉献者也不会丧失他们的个体位份。

  一般而言,在物质世界,世人所得到的任何知识都被物质自然之三极气性污染了。未受物质自然之三极气性污染的知识称为形而上义理。吾人一旦安住形而上义理之中,就跟至尊主同在一个层面之上了。对灵性天宇一无所知的人认为:摆脱物质躯壳的物质活动之后,灵体就会失去形相,失去多样性。然而,正像在这个世界中有物质之殊相一样,灵性世界也有分殊之相。对此一无所知的人认为,灵性存在跟物质的多样性截然不同。然而,实际上.在灵性天宇,也有灵性形体,而且也有灵性活动。灵性的状态称为奉献性生活。那里的气氛不受污染,而且,那里的人跟至尊主在质性上没有分别。要得到这些知识,须培养所有灵性品格。培养了灵性品格的人,无论世界被创造时,抑或被毁灭时,皆不受影响。

  3.婆罗多之华胄呀!“大谛”谓之梵,为天地生生之始源。我播种子于其中,众生由是而繁衍。

  要旨

  这里是对世界形成的诠释:万物之化生皆缘于田与知田者,也即灵与物的和合。是至尊主使物质自然与生命个体的和合成为可能。“大谛”(mahat-tattva)为天地万物之根源;“大谛”涵摄自然之三极气性,有时又被称为梵。无上原人播种子于其中,由是孕生无量数宇宙。“大谛”,即物质大实体,在韦陀经典中被表述为梵,《唵声奥义书》云:tasmad etad brahma nama-rupam annam ca jayate,无上原人把生命个体作为种子播入大梵。二十四谛,即以土、水、火、风起始的全体物质能量,构成了物质自性,也即大梵(mahad Brahman)。如第七章所论,此外又另有高等自性——生命个体。由于至上人格神的旨意,高等自性与物质自性构合,众生由此受生于物质自然。

  蝎子在米堆里产卵,有人于是便说,蝎子从米而生。但是,米并非生出蝎子的原因。实际上,那些卵乃雌蝎所产。同样,物质自然并非孕育生命个体的原因。种子是至上人格神播下的,生命个体只不过表面看来像是物质自然的产物。如是,根据过往之业,每一生命个体获得不同的,为物质自然所造的身体,受取种种苦乐。至尊主是世间一切众生受身示现的根源。

  4.贡蒂之子呀!你要明白,族类繁多的生命之所以能在物质自然里受生,皆因有我这个播下种子的父亲。

  要旨

  此颂阐明,至上人格神克利须那是一切有情的本初之父。生命个体是物质自性与灵明自性的和合。生命个体不单可见于地球,也存在于每一个星球上,甚至在梵天所居的最高星球上也有。生命无处不在。土里有,水里、火里都有。凡此表现,皆缘于大自然母亲,以及克利须那之播下种子。要之,物质世界为孕育众生之胎藏,根据过往之业,众生于创世之时,受身示现为各种形体。

  5.物质自然涵摄三极气性:中和、强阳、浊阴。当永恒的生命跟物质自然交接,便为气性所拘限。

  要旨

  生命个体因为性属超越,本来跟物质自然并无干系。由于受到物质世界的拘限,遂为物质自然之三极气性所驱使。根据自然的不同气性,生命个体获得不同的身体,并依此气性而产生相应的活动。此即种种苦乐之根源。

  6.无罪之人啊!中和气性光明能照,比其他气性要清净,能断除一切恶报。安住中和气性之人,为安乐和知识所拘限。

  要旨

  为物质自然所拘限的生命个体,其表现各色各样。有人快乐,有人活跃,有人死气沉沉。凡此种种心理表现,乃个体落入受拘限状态之根源。《薄伽梵歌》在这一部分里,阐释了生命个体如何受到不同的拘限。首先讲到了中和气性。在世间存养中和气性,结果使人比其他受拘限者更睿智。处中和气性的人不太受尘世烦恼的影响,会产生智慧高超的感觉。其代表性类型是理当安住中和气性的婆罗门。产生安乐之感的原因在于,处中和气性之人,在一定程度上断除了恶报。实际上,据韦陀典说,中和气性意味着更多的智慧和更深细的安乐之感。

  麻烦在于,当生命个体安住中和气性,就会受到拘限,感觉自己智慧高超,胜人一筹。如此他就被拘限了。科学家、哲学家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每个都为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而极度骄傲,而且,因为他们的生活条件一般都相当优越,所以产生一种安乐之感。这种在受拘限之生活下所感受到的深细之乐,使他们为物质自然的中和气性所羁缚。如是,他们陶醉于在中和气性下作为。只要他们对以此种姿态造作抱有兴趣,就得在物质气性里受取某种躯壳。是故,他们没有可能获得解脱,或升登灵性世界。这样的人,会一次一次地变成哲学家、科学家、诗人;然后,一次一次地为生死流转之苦所缠绕。但是,在物质幻力之下,他还以为这种生活很幸福。

  7.贡蒂之子呀!强阳气性产生于无限的欲望和渴求。为此之故,躯体化的生命个体为果报活动所束缚。

  要旨

  强阳气性以男女之相悦为特征。男为女所悦,女为男所悦。此即名为强阳气性。当强阳气性变盛时,人就会产生对物质欲乐的渴求。他开始想要享受感官之乐。为了感官的满足,在强阳气性里的人渴望在社会上获得荣名,渴望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娇妻、美宅、贵子。这全是强阳气性的产物。一个人只要追逐这些东西,就必得拼命工作。因此,这里明确指出,他变得执著业果,为此受到这类业行的束缚。为了取悦妻儿、团体,保住地位,他不得不工作。所以,整个物质世界差不多都在强阳气性里面。根据强阳气性的标准,现代文明被认为是进步的。而从前,中和气性才算是高明的状态。如果处中和气性的人尚且不能得解脱,那处强阳气性的人就更不必提了。

  8.婆罗多之华胄哟!须知浊阴气性生于无明,颠倒一切有情。它招致疯狂、怠惰、昏睡。

  要旨

  此颂中“tu”(但是)一词的特殊运用蕴含深意。它意指,浊阴气性是躯体化灵魂的一种异常气质。浊阴气性正好是中和气性的反面。在中和气性里,人凭着培养知识,可以了解事物的真相,但浊阴气性恰恰相反。不但不能使人进升,反而让人退堕沉沦。韦陀典如是定义浊阴气性:vastu-yathatmya-jnanavarakam viparyaya-jnana-janakam tamah,在无明之幻惑下,人无法如实理解事物。譬如,每个人都看到自己的祖父死了,由此知道自己也难免一死;人生无常,他生下的子女有朝一日也会死去。因此,死亡是必然的。可是,人们仍疯狂地聚敛财富,日以继夜地拼命劳作,根本不理会永恒的灵魂。这就是疯狂。他们在疯狂中,极不情愿提高灵性觉悟。这类人相当懒惰。即使受到邀请,有机会参加能提高灵性觉悟的聚会,他们也不太感兴趣。他们甚至不像受强阳气性控制的人那么活跃。故而,陷溺于浊阴气性里的人,还有另外一个表现,他贪睡。六小时的睡眠已经足够,然而,住浊阴气性者一天至少要睡十至十二小时。此辈看上去老是颓唐沮丧,并且嗜睡贪杯。凡此皆是为浊阴气性所拘限者的表征。

  9.婆罗多之华胄哟!中和气性拘人于安乐;强阳气性拘人于业行;而浊阴气性蔽覆灵明,使人颠倒迷狂。

  要旨

  住中和气性者满足于自己的工作或心智求索,就像一位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会投入某个特殊的知识领域,并从中得到满足。住强阳气性者致力于果报活动;他会竭尽心力,占有尽可能多的财富,然后将财富用于行善。他会做诸如开办医院、捐助慈善机构之类的善事。凡此都是强阳性人的表征。浊阴气性蔽覆灵明。在浊阴气性下,无论做什么,都是既不利己,也不利人。

  10.婆罗多之华胄哟!有时中和气性突出,打退强阳气性和浊阴气性;有时强阳气性增盛,打退中和气性和浊阴气性;还有些时候,浊阴气性掩盖了中和气性和强阳气性。如是,三极气性往来消长,推排争胜。

  要旨

  强阳气性增盛,中和、浊阴气性乃弱。中和气性得申,强阳、浊阴气性乃屈。浊阴气性弥漫,强阳、中和气性乃消。如此往来消长,争胜不断。因此,诚心想增进克利须那觉性的人,必须超越此三极气性。某种气性之突出,可以反映在为人处事、举止行动以及饮食作息等各个方面。凡此皆将于后面诸章中得到解说。虽然如此,若人有心,可以透过修炼,存养中和气性,从而打退浊阴、强阳气性。同样,也可以长养强阳气性,弱化中和、浊阴气性。或者,听任浊阴气性弥漫,掩盖中和、强阳气性。尽管有此物质自然之三极气性,但人若下定决心,就可以造福慧于中和气性,然后,透过超越中和气性,便能安住纯粹中和,也即“华胥天人”(vasudeva)之境,由此彻悟神明之道。透过人具体的活动表现,就可以了知他处于何种气性之下。

  11.当一身诸门为灵明所照亮时,便能体会到中和气性的流行。

  要旨

  一身有九门:两眼、两耳、两鼻孔、口、生殖器、肛门。当中和之性照亮诸门,须知此人,已培养出中和气性。处中和气性,便能视所当视、闻所当闻、食所当食。人身内外,皆得洁净。安乐之相,显于诸门,此即中和之境。

  12.婆罗多之华胄!当强阳气性增盛,贪著、功利、奋争之相,以及无法克制的欲念和渴求便会发露出来。

  要旨

  处强阳气性的人,永不满足于既得地位;他渴欲聚敛攀爬。他如果想营造住宅,就会竭尽心力,盖一栋华屋,好像他可以千秋万代地住下去。他养成了对感官之乐的强烈欲求。然而,感官之乐无有底止。他想永远守住家舍,延续感官享乐的生活。这是无休无止的。须知,上述迹象皆为强阳气性之表征。

  13.当浊阴气性增盛,便出现疯狂、幻觉、怠惰、黑暗。

  要旨

  没有觉照,便无灵明。处浊阴气性的人不按律法行事;他想随心所欲,恣意妄为。即使有能力工作,他也全不努力。此谓幻觉。尽管知觉犹存,但其生命却死气沉沉。凡此皆为浊阴性人之表征。

  14.若人死时,住中和气性,就能往生圣贤所居的无染天界。

  要旨

  中和性人往生高等星体,比如梵天珞伽或犍拿珞伽,在那里享受神仙般的福乐。Amalan(无染)一词尤有意味;它意指“无染于强阳、浊阴之气”。尘世间污秽充塞,然而,中和气性却是世间最清净之存有形式。不同族类之有情,居于不同种类之星球。在中和气性里死去的人,往生伟大圣者或奉献者所居的星球。

  15.若人死时,住强阳气性,便投生于求取果报者中间;若人死时,住浊阴气性,便投生于畜生道。

  要旨

  有人抱持这样的念头,以为灵魂到达人形生命的层面,就绝不再退堕。这是不正确的。据此颂说来,若人长养浊阴气性,死后便会退堕至畜生道。人须从那里,经历演化之过程,复归人形生命。是故,认真对待人生的人,应当操存中和气性,亲近善知识,从而超越气性,安住克利须那觉性。此即人生之归趣,不然,无法保证人是否还能再获人身。

  16.虔诚活动的结果是清净,处中和气性;在强阳气性中造作的活动,带来烦恼;在浊阴性中造作的活动,招致愚顽。

  要旨

  处中和气性之虔诚活动,其结果是清净。故此,除尽一切幻妄的圣者,长住安乐。然而,强阳气性里的行为,无非烦恼。一切追逐物质快乐的活动,注定失败。例如,有人想拥有一座摩天大厦,但大厦建成之前,种种烦恼不可避免。投资者为筹集巨资,挖空心思;建筑工人则像牛马一般,胼手骶足。在在皆是忧苦烦恼。如是,《薄伽梵歌》说,在强阳气性之驱使下所造作的任何活动,必生苦恼;或许会有一点点心理安慰——“我有这所房子、有这些钱。”然而,这不是真正的快乐。

  至于浊阴气性,其表现者全无灵明。故此,凡所作为,当下即生苦恼,彼于将来,必投畜生。畜生道悲惨无比,虽然在幻力之迷惑下,畜生对此全无所知。宰杀可怜的动物亦由无明习性引起。宰杀动物的人不知道,将来,动物也会有适当的躯体来杀他们。这就是大自然的律法。人类社会里,杀人者必偿命。这是国法。由于无明,人们觉察不到另有一个完整的国度,为至尊主所宰控。众生皆为上帝之子,一只蚂蚁被杀,上帝都不能容忍。杀生者必须付出代价。是故,恣意杀生,以逞口舌之欲,乃最野蛮之无明。人类无须宰杀动物,因为上帝已经提供了那么多可口的东西。须知,恣意肉食的人,就是在浊阴气性里造作,其未来一片漆黑。在各种杀生行为里,宰杀母牛罪大恶极,因为母牛给我们牛奶,让我们得到各种快乐。宰杀母牛乃最野蛮的无知之举。《梨倶韦陀》(9.46.4)有言:gobhih prinita-matsaram,其意为,饱饮牛乳,却起心杀牛,斯人无明,最为野蛮。《毗湿努往世书》有祷词云:

  Namo brahmanya-devaya go-brahmana-hitaya ca

  Jagad-dhitaya krsnaya govindaya namo namah

  “我主!你是母牛、婆罗门的祝福者!你是全人类、全世界的祝福者!”

  这段祷词特别提到对母牛和婆罗门的保护。婆罗门象征精神教化,而母牛象征最有价值的食物。婆罗门和母牛,这两种生物,必须给予一切保护——这才是文明的真正进步。现代社会,灵性知识被人弃置,宰杀母牛反受鼓励。故而,必须懂得,人类社会正朝错误的方向前进,其所作所为,无异自掘坟墓。指引民众来世变为畜生的文明,决定不是人类文明。当今的人类文明,无疑是在强阳、浊阴气性的野蛮驱迫之下。这是一个极端险恶的时代。所有的国家都应该积极推行最简易的法门——克利须那觉性,将人类拯救出最大的劫难。

  17.从中和气性,生发出真知;从强阳气性,生发出贪欲;从浊阴气性,生发出愚顽、疯狂和幻觉。

  要旨

  当前的文明与生命个体极不调谐,为此,克利须那觉性应该得到弘扬。透过克利须那觉性,整个社会就能培养出中和气性。中和气性生发出来,就能如实看待事物。在浊阴气性里,人就像禽兽一般,不能够看清真相。譬如,在浊阴气性里,人们看不到,由于宰杀动物,他们来世有可能被他们所杀的动物杀死。因为没有受到真知的教化,人们变得不负责任。要遏制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必须普施教化,培养大众的中和气性。一旦他们真正受到中和气性下的教化,就会醒觉,圆满认识到事物的真相。到那时,人民才有福乐。即使大多数人还无福无乐,若是人口中有小部分培养了克利须那觉性,安住中和气性,那么,整个世界就有了和平、繁荣的可能。否则,若全世界尽皆陷溺于强阳、浊阴气性,便不可能有和平、繁荣。处于强阳气性,人变得贪婪,无止境地追逐感官之乐。人们可以看到,即便他们有了足够的金钱,有了享受感官快乐的充分安排,内心却既无欢喜,也无平安。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陷溺在强阳气性里面。若真想快乐,金钱并不管用,必须透过修炼克利须那觉性,超拔至中和气性。在强阳气性里工作,不但心情郁闷,甚至技能和职业都令人极端烦恼。他们必须设想出很多计划、方案,才能赚取足够的金钱,维持自己的现状。这一切无非都是烦恼。在浊阴气性里,人变得疯狂。由于环境让他们苦恼,他们便借酒消愁,结果堕入更深的无明。他们的未来黑暗无比。

  18.安住中和气性,渐升天界;处强阳气性,生息中土;处浊阴气性,堕入地狱。

  要旨

  对于三极气性下活动的结果,此颂有更明确的开示。有一个更高等的星系,由众多天堂星球构成,其民皆极高超灵秀。按照中和气性的涵养程度,生命个体可以转生于那个星系内的各类星球。最高的星球是萨提耶珞珈,或曰梵天珞珈,为宇宙第一人梵天所居。凡人几乎想象不到,梵天珞珈上的生活条件有多么奇妙。不过,生存的最高等状态——中和气性,却可以把我们带到那里去。

  强阳气性驳杂不纯。它在中和、浊阴气性中间。人的气质不会总是纯一的,但即便纯为强阳性,也顶多是在世间做个国王或富翁。然而,由于驳杂不纯,便也可能会退堕。地球上的人,在强阳、浊阴气性里,不可能依靠机器强行登临高等星球。住强阳气性,来世有可能成为疯子。

  最低劣的气质,也就是浊阴气性,令人厌憎。长养无明的结果,非常、非常凶险。这是物质自然中最低劣的气质。人类之下,有八百万种生命族类,诸如鸟兽、虫蛇、草木,等等。按照浊阴气性的长养程度,人被拖入这些令人厌憎的生活状态。Tamasah(住浊阴气性者)一词很要紧。它意指那些一直停滞于浊阴气性而不向上攀升的人。他们的未来黑暗无比。

  处于强阳和浊阴气性的人,有超转中和气性的机会,这个变化气质的体系谓之克利须那觉性。不利用这个机会的人,必定停滞于低等气性。

  19.若有人洞察到,一切活动只是物质气性的运化,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作为者在作为,而至尊主则超越一切气性,他就证入了我的灵明自性。

  要旨

  只要向高明的灵魂学习,透过正确的解悟,便可以超越物质气性之一切活动。真正的灵性导师是克利须那,他正在向阿周那传授这门灵性的学问。同样,一个人应该向那些圆满安住克利须那觉性的人,学习三极气性变化之道。不然,生命就会被导入歧路。凭借正宗灵性导师的教导,生命个体可以认知自己的灵性地位、物质躯壳、诸感官,以及他如何陷入困境、如何受物质气性之驱迫。他在物质气性的手掌心里,无力自拔。然而,当他觉照到自己的真实处境,那么,他就能证入超越之境,获得灵性的生命。实际上,生命个体并非各种活动的作为者。他被迫活动,因为他居住在一具特殊的身体之内,而身体则受到物质自然某种特殊气性的驱迫。除非有灵性权威的帮助,否则他无法明白自己的真实处境。透过亲近正宗的灵性导师,他就可以觉照到自己的真实处境,有了这样的悟解,便能安住于圆满的克利须那觉性。一个在克利须那觉性里面的人,不会受制于物质气性之魔力。第七章已经明确指出,归命克利须那的人,能超脱于物质自然的活动。对于能够洞见事物真相的人,物质气性之作用逐渐消歇。

  20.当躯体化生命能超越这些作用于躯体的物质气性时,就可以挣脱生、老、病、死诸苦,甚至当身受用到永生甘露。

  要旨

  此颂解说了,人如何能在圆满的克利须那觉性里面,安住超越之境,甚至即身便得成就。梵语“dehi”,意为“有身者”。尽管人还未离躯壳,但透过灵性觉明的转进,就能挣脱物质气性的作用。如此,即便还在躯壳里,此人也能享受到灵性生命的欢乐,离开躯壳后,他必定会往生灵性天宇。他甚至当身就能体证到灵性之妙乐。换言之,在克利须那觉性里面的奉爱服务是解脱于物质缠绕的表征,第十八章对此将有进一步的诠述。当人挣脱物质气性的作用后,就进入了奉爱服务。

  21.阿周那问:我亲爱的主,凭什么迹象,可以知道一个人超越了三极气性?他的举止如何?他又怎样超越物质气性?

  要旨

  阿周那在此颂中所问的问题十分恰当。他想知道,一个已经超越物质气性的人,会有什么表现。他首先询问这等超然之人的表现。怎么知道此人已经超越了物质气性的作用?第二个问题是,这样的人怎样生活?举止如何?他持戒,还是不持戒?然后,阿周那又问,透过什么方法,能够证入超上自性。这相当要紧。除非知晓长住超越之境的圆顿法门,否则不可能有超然的表现。阿周那所提出的问题都相当切实,主将作出解答。

  22/25.至上人格神说:觉明、贪执、幻惑现前时不厌离,消退时不企慕;面对物质气性的屈伸作用,泰然自若,毫不动摇,始终保持中立、超然的态度,洞悉凡此皆为诸气性之运化;安住自我,苦乐等视;以平等心,视土石与黄金无有分别,乃至如不如意事,一皆等平;贞固坚稳,平等对待褒贬荣辱,乃至敌友;舍离一切物质活动——这样的人,据说已经超越物质气性。

  要旨

  阿周那提出了三个不同的问题,主逐一回答。在这几首偈颂里,克利须那首先指出,超然自处的人无嫉妒、无企慕。须知,当生命个体住形世间时,他是在三极气性的驱迫之下。一直到他真正摆脱躯壳后,才能挣脱物质气性的魔掌。然而,只要他还未离开躯壳,就应保持中立。他当践履奉爱服务,如此,自会忘记与物质身体的认同感。若人单单觉知物质身体,那么凡所作为,不会越出感官享乐的范围,可是,若将觉性转向克利须那,感官享乐便自动停歇。人不需要躯壳,也不必顺受躯壳的专制。物质气性作用于躯壳,但作为灵魂的自我,却独立于这些变化。他如何保持独立呢?他得既不欲享受躯壳,也无意舍离躯壳。如此超然安立的奉献者,自然自在无碍。他甚至不必为挣脱物质气性的作用而大费周张。

  下一个问题涉及超然安立者的为人处世。处心凡俗的人,为躯壳所觉受的所谓荣辱所动,而超然安立者不为此等虚幻的荣辱所动。他在克利须那觉性里面践履,不计较他人的毁誉。有利于践履克利须那觉性的事物,他接受;否则,他不需要任何物质的东西,无论石头也好,金子也罢。他认为众生都是他的挚友,都在帮助他践履克利须那觉性,他也并不憎恨所谓的敌人。他有平等心,能平等看待一切,因为他了知,物质存有与他无干。社会、政治事件不会影响到他,他早已洞晓,世事纷纭变幻,终归无常。他不为己私而营谋。他可以为克利须那而无所不为,但不会为私己营谋。如此为人处世,乃成就真正的超然安立。

  26.彻底投入奉爱服务,在任何情况下,皆无动摇,这样的人,当下超越物质气性,证入大梵之境。

  要旨

  此颂针对阿周那的第三个问题:证入超越之境的方法是什么?如前所论,世界在物质气性的驱迫下运化。人不应为物质气性的作用所干扰,不要把觉性投注到这类作用上,相反,应将觉性转向对克利须那的服务。对克利须那的服务被称为巴克提瑜伽,即念念为克利须那而作。这不但包括克利须那,也包括他不同的全权分身,比如罗摩、拿罗衍那。他有无量数分身。为克利须那的任何一个身相或全权分身服务的人,皆已安立于超越之境。须知,克利须那的所有身相皆圆满超越,为真常、灵明、极乐。此类人格主神无不全知、全能,具足一切超然德性。因此,虽然物质气性极难克服,但若有人决心贞固,献身于服务克利须那或他的全权分身,就能轻而易举地调伏它们。第七章对此已有解说。归命克利须那,当下即可超越物质气性的作用。在克利须那觉性里面,或在奉爱服务里面,意味着获得跟克利须那的同体平等。主说,他的自性为真常、极乐、灵明,而生命个体是无上者的部分和微粒,犹如金砂之为金矿之部分。如是,就其灵性质地而言,生命个体在性分上跟克利须那一样美善,一如金砂之为黄金。但个体性之差异依旧保持不变,否则,就没有巴克提瑜伽可言了。巴克提瑜伽意味着有主在,有奉献者在,有主和奉献者之间的感应在。因此,个体性共存于至上人格神和个体之我,不然,巴克提瑜伽就失去了意义。如果个体不是跟主安立同一超越之境,就无法服务至尊主。要充当国君的心腹,必须具备资格。如是,这里的资格就是化而为梵,也即除净一切物质染污。韦陀典有言:brahmaiva san brahmapy eti,化而为梵,乃得证入大梵。其意为,必须与梵性合一。生命个体不会因为证入大梵而丧失作为个体之灵所具有的永恒梵性。

  27.大梵不朽、不灭、长存,其先天质地为无上妙喜,而我为大梵之所宅。

  要旨

  梵性不朽、不灭、长存、喜乐。梵是形而上觉悟的开端。胜我(paramatma)或曰超灵,居于中间,为形而上觉悟的第二个阶段,至上人格神则为对绝对本体的终极觉悟。是故,超灵和非人格梵皆为无上者所涵摄。第七章论及,物质自然为至尊主低等能力之流布。至尊主以其高等自性之碎片,使低等的物质自性受孕;这就是物质自然里的灵性交感。受物质自然拘限的生命个体,一旦开始培养灵性知识,便将自身超拔出物质存有之境,逐渐证入大梵。证梵为自我觉悟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证梵者超越了物质境地;但还未成就真实圆满之梵觉。如果他愿意,他可以一直安住梵境,然后再逐渐进升至对超灵的觉悟,到最后,觉证至上人格神。韦陀经典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鸠摩罗四子最初安立梵境,但后来他们逐渐进升至奉爱服务的层面。若未能超越梵的非人格性理念,那就还有退堕的危险。《薄伽梵往世书》指出,即便证入非人格梵境,若不再进一步,对无上者有所了解,则其人智慧,犹未圆明。是故,即使证入大梵,若不为主做奉爱服务,还是不能免于退转。《泰提黎耶奥义书》(2.7.1)有云:raso vai sah,rasam hy evayam labdhvanandi bhavati,“一旦觉解人格主神——快乐之源、克利须那,就会生起真实妙喜。”至尊主具足六种功德,当奉献者亲近他的时候,便会有这六种功德的交流。国君的心腹所得到的享受差不多与国君相等。如是,真常之福、不朽之乐、永恒之生命,始终伴随着奉爱服务。故而,奉爱服务涵摄了对梵的觉悟,表现为永恒、不朽。践履奉爱服务的人,已经拥有了对梵的觉悟。

  生命个体,虽然体性为梵,但却有支配物质世界的欲望,职此之故,他便退堕下来。就其命定地位而言,生命个体本来凌绝于物质气性之上,与物质自然的染触,使他为物质气性所缠绕。由于受物质气性熏染,他便有了主宰世界的欲望。透过在圆满的克利须那觉性里面践履奉爱服务,他当下即得安立超越之境,意图宰治物质自然的不法欲望也随之被拔除。因此,应该在奉献者的陪伴下,修持奉爱服务之法——从听闻、念诵、忆念起步的奉爱九法。透过亲近奉献者,以及灵性导师所施的影响,主宰欲逐渐被驱除,修行者得以贞定于超越性奉爱服务。本章从第二十二颂至最末一颂,阐述了这个方法。为主做奉爱服务相当简易:时时为主服务、吃供养过神像的祭余、闻供养过主莲花足的香花,参拜主示现过逍遥游戏的圣地、阅读有关主各种活动的典籍、不断持诵超然的音流:赫列 克利须那,赫列 克利须那,克利须那 克利须那,赫列 赫列;赫列 罗摩,赫列 罗摩,罗摩 罗摩,赫列 赫列、在主和他的奉献者降显、隐迹的日子里断食。持守此法,便可以彻底舍离一切物质业行。能如是安立于梵光或诸梵理的人,其性与至上人格神等同。

  巴克提韦檀多阐释圣典《薄伽梵歌》第十四章“物质自然之三极气性”之终。

评论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