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办25号文件首次提出建立区域化大党建格局的部署要求。上海市委在总结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街道、镇党(工)委为核心,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服务群众为重点,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党建工作新格局。上海市委办公厅于2011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可看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
时隔四年,市委在“1+6”文件中又对区域化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部署要求。对照以往有关做法,我们必须清楚掌握当前的区域化党建工作的“个头长在哪里”、“模子大了多少”,才能有的放矢地,更好地推进落实“1+6”文件。小王体会,主要有以下六大方面变化。可概括为“三优化、三延伸”。
优化一:领导体制全面优化。原社区(街道)党工委更名为街道党工委。与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及考核指标和奖励的改革举措相适应,撤销原社区(街道)党工委下设综合党委和居民区党委,新建社区党委。从“1+3”的三足鼎立优化为“1+2”的左右铁拳,更加聚焦推进社区共建共治和居民组织。
优化二:平台载体全面优化。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正式更名为社区党建服务中心,为街道下属正科级事业单位,不仅配备专门事业编制,而且管理居民区党组织书记的事业编制。工作职责上强调“五大平台”功能,特别是要做好区域化党建的日常组织、协调、联络、服务工作,实现了中心的实体化运作和全面升级。
优化三:服务方式全面优化。从沪委办发〔2011〕39号文件关于建立完善区域化党建服务群众工作体系的精神来看,主要是更强调服务群众的常态化、直接性、覆盖面。而“1+6”文件则更强调联系服务群众的持续化、方法性、精确度。如提出在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共治、群众自治等新理念,对街、镇党(工)委和居民区党组织提出了很高要求。
延伸一:党内与党内沟通服务向党内与党外沟通服务延伸。主要是在完善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双向沟通服务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健全和落实社区代表会议和社区委员会制度,支持统一战线成员在社会治理中积极发挥作用等一系列新举措。这就好比是推动实现了以街道、镇党(工)委为核心之“同心圆”的不断扩大,必将起到党内带动党外的良好作用。
延伸二:从注重街镇层面构建向注重区级、居民区两头延伸。“1+6”文件明确提出了在区县、街镇、居村层面进一步健全区域化党建组织网络,形成多层次区域化党建平台的战略构想。特别是在居民区层面要求通过推行兼职委员制度、在有条件的业委会中成立党的工作小组等措施,切实提高了居民区党组织的服务能力,使居民区党建区域化有了实质推进和新的工作常态。
延伸三:建立健全运作机制向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延伸。基础工作,重在对接。“1+6”文件中对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机制创新主要在于保障党组织活动和党员作用的有效开展、发挥上。如完善社区公益服务清单制度,进一步完善“双报到”制度,探索驻区单位、党员“双报告”制度以及责任约束和考核评价机制等,都体现了“咬合紧密,才能有效运作”的根本要求。
综上所述,推进落实“1+6”文件中的区域化党建工作部署要求,一定要用发展的观点做深入的学习、具体的分析,要让广大党员群众特别是具体谋划、执行的同志知道区域化党建从何而来,全面掌握区域化党建的新精神、新要求,做到见微知著、知前识新,更要以既定的方针为指导,用不同于以往的工作方式、工作力度、工作规格,来有力开展区域化大党建格局的构建。这一领域,基层大有可为。
现实与忠诚,很有特色。赞一个。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很好,很有借鉴意义!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别具一格的形式,展现另一片生活,这样的题材不能有过激的矛盾冲突……
回复 @李幼谦: 谢谢您
王二小同志朝气蓬勃老练沉稳,一颗心两系党和人民,一支笔饱含民心民声,他把忠诚和朴实用踏踏实实的工作和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呈现,真的是我们年轻人的楷模!
回复 @ihuawen: 谢谢您。
终于成书了,恭喜!当初在“上海基层党建”里面零星地读过几篇,当时就期待成书,终于盼来了!这样的写实日记很难得,非常喜欢!
回复 @edenbahamut: 谢谢文友兄弟的支持和鼓励。
王书记辛苦了!😁
回复 @香港老头子: 小芳老师好。
王书记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