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章 [王本一章]

  第一篇道章 [王本一章]

  恒道把德政提升到哲学高度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①名可名也,非“恒”名也。②“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③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④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⑤“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⑥

  简注

  ①前“道”,名词,当时“道”的流行义,一般意义上的指导行动的法则,如“天道”、“人道”、“王道”、“霸道”、“游泳之道”等。 后“道”,动词,通“导”,指导、引导、教导之义。“道可道也”,此从帛书,王本等世传本句末无“也”字;有“也”字,说明本句为陈述句,而非现今的注本通常所译为假设条件句。“恒”,此从帛书,世传本作“常”,为避汉文帝刘恒名讳改。“恒”是《老子》哲学体系中最基本的范畴,宇宙的本原与本体,哲学意义上的“实在”,“恒道”是“恒”的行为法则或作用方式。据《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解释,“恒”是会意字,表示船在两岸之间的水流中心向上游或下游自由移动,因此,“恒”不仅意味着时间的无限,而且意味着自由度的无限。又,“恒”古字写作“亘”,也是月亏的意思;月以亏缺为常态,圆盈反而是特例,故“亘”有以谦为常的含义,与《老子》的整体思想相一致。

  ②前“名”,名词,“名称”的意思。 后“名”,动词,命名、标志的意思。“恒名”,直译为“‘恒’的名称”,本句中意为“对‘恒’的命名方式”;“非恒名也”,意为,不能用给一般事物命名的方式来给“恒”命名。当时,给一般事物命名的方式为一名对一实,而《老子》认为对“恒”来说,则至少同时有两名,即下文所说之“无”名与“有”名。

  ③“无”,即下文之“无欲”,无意愿。“天地之始”,帛书为“万物之始”,指的是天地初始时万物并生的状态;中国古代的宇宙观,认为“生”是无选择的,万物都自然而生,“恒”对此无所选择,故名之为“无”。“有”,即下文之“有欲”,有意愿。“母”,是指的像母亲一样的负责培育;古人观念,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故“母”主要指的是培育功能;因为培育是有定向、有目标的,所以,称之为“有”。

  ④“妙”,帛书作“眇”,通“渺”,众多的意思;意译为丰富性。“徼”,动词,遵循的意思;“所徼”,意译为规律性与目的性。

  ⑤“两者”,指“无”与“有”。“出”指的是“恒”之实体。“玄”,远、深;“玄”之古字即为“幺”,“玄”字上部在篆体中为“人”字,以“人在远处看上去很小”来会意。《老子》把宇宙的本原、本体设想得非常小,类似宇宙大爆炸论中的质点;但质点是从物理学角度来立说的,而《老子》则是从取象于生命现象;一颗小小的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一个小小的胚胎可以发育成庞然大物,极小的本原、本体,与《老子》的“守雌”“处下”“唯小”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

  ⑥“玄之又玄”,一“玄”为“无”,一“玄”为“有”,即“无”与“有”。“众妙”,所有的生命。 “门”,产门;《老子》中“天门”、“玄牝之门”的“门”,都是这个意思。

  意译

  普通的具体的行为法则,是可以指导行动的,但不是“恒”的作用法则;一般的命名,是可以标志事物的,但不能来标志“恒”。把“恒”命名为“无”,指的是它在天地初分时,不加干涉、听任自然地使万物并生;把“恒”命名为“有”,指的是它像母亲一样定向地培育万物。故而,从“恒”的无意愿,可以看到宇宙的丰富性;从“恒”的有意愿,可以看到宇宙的规律性与目的性。这两者出于同一实体而有不同的名称,又可以都叫做“玄”(幽远微小的本原)。一个“玄”(无)就是另一个“玄”(有),是无量的生命从中生出的产门。

  篇义

  本篇德章从政治理念由“道”(上德)至“德”(下德)、“仁”、“义”、“礼”的衰变,提出了一条重要原则,“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本篇道章从哲学的高度,以“恒道”(“恒”的作用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真正的“厚”与“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