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章 [王本三十八章]

  第一篇德章 [王本三十八章]

  为什么要以德治国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①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②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③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④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⑤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⑥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⑦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始。⑧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⑨

  简注

  ①“上”,上乘的,好的。 前“德”,名词,“上德”,指“有上乘德行的君主”。 后“德”,通“得”,获得,享有。“是以”,以是,直译为“因为(由于、凭着)这一点(条),所以……”。 “有德”,有德政、德行。

  ②“下”,下等的、差的。 后“德”,指代君主特有的荣誉,地位和功利。“无”,通“亡”,失去。

  ③“无为”,没有特别的主张、独立特行的作为。“无以为”,不利用天下之力来达到个人的目的。

  ④本句帛书无,王弼注本(以下简称《王本》)作“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据马其昶(《老子故》)、朱谦之(《老子校释》)之说改。

  ⑤“上仁”,上等的施行仁政的君主。“上义”,上等的施行义政的君主。“上礼”,上等的施行礼政的君主。“攘”,捋起袖子,露出手臂。“扔”,引,争夺,引申为强力剥夺。

  ⑥“后”,帛书甲本原如此,乙本写作“后”或“句”,非“後”之简体字;“句”读如“后”,“后”与“句”都有退后、屈从之义。 “德”,德政。 “仁”,仁政。“义”,义政。“礼”,礼政。

  ⑦“礼者”,礼的观念。“忠”,敬(见《说文》),尽心(见《孝经疏》),高度负责的精神;指在君与民的关系中,君要忠与民,对人民尽心负责。“信”,诚实,指在君与神的关系中,君对神要有诚信。“薄”,缺乏。“乱”,篡权,动乱。“首”,最要紧的,祸首。

  ⑧“前识者”,指“礼”之前的政治理念,即“仁”、“义”。“华”,花;华而不实,“华”指代表面的繁华。“愚”,愚昧。《第三十四篇德章〔王本七十一章〕》:“不知知,病”,“仁”“义”“礼”都不知“德”而自以为知“德”,故称之为“愚”。

  ⑨“大丈夫”,胸怀大志的男子。 “实”,果实,此处指实在的利益。“彼”,指浮华的“仁”“义”“礼”。“此”,指厚实的德政。

  意译

  具有上等德行(政治品质)的君主不认为这高高在上的地位,就是凭自己的德行(包括功绩和本领)而取得的,不刚愎自用、不可一世;正因为这样,他可以说是真正具备了“德”的品质;下等德行的君主不愿放弃他认为是凭德行取得的一切,包括权利、地位和与众不同的物质条件,正因为这样,他实际上已丧失了“德”的品质。上等德行的君主“无为”,既不对国家施加特别的影响,要国家按照他的意愿去改变;也“无以为”,不用国家力量达到他个人的某种目的,包括建功立业、名扬天下、功垂千秋等志向抱负。下等德行的君主虽然实行“无为”治国的方略,但却“有以为”,要利用国家力量来实现个人的抱负,要把君权、天下传给子孙后代。上等的施行仁政的君主“为之”,要把整个社会改造成一个大家庭,君主就是大家庭的家长,全社会的成员,像有血缘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兄弟之间)和亲缘关系(如夫妻、堂亲、表亲、郎舅、姑嫂、妯娌、连襟等)的人一样相亲相爱;但因为他把整个国家都看作是自家的,故而“无以为”,没有个人私欲,也无所谓个人的事业心。上等的实行义政的君主也“为之”,把经过改头换面的契约(合同)原则推向全社会,君主作为卖方(或者说债权方)出售权力与财富,臣民作为买方(或者说债务方)用自己的智力、精力甚至生命去换,契约原则成为普世的游戏规则,又“有以为”,作为契约债权方而有明确所图,权力、财富不是白给人的。上等的推行礼政的君主“为之”,以化装成父子关系(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关系)的等级制度,来笼络人、规范人,如果人们不予响应,就使用强力剥夺他们受礼遇的资格。故而,丧失了以道(上德)治国的政治理念,就退居以德行治国的理念;丧失了以德行治国的理念,退后屈从以仁爱治国的理念;丧失了以仁爱治国的理念,退后屈从以义利治国的理念;丧失了以义利治国的理念,退后屈从以礼法治国的理念。那个所谓“礼”, 是君主的责任心与诚信度减少的表现,而且是引发争权夺位的动乱的罪魁祸首;而诸如“仁爱”、“义利”那些“礼法”以前的政治识见,都是“道”的虚假浮华的表面文章,愚蠢的政策正是从此开始的。正因为这样,有志于道的人,使德行增加而不是减少,取实在可行而不是虚假浮华;由此进而摒弃那些减德浮华的谋略,采纳这些增德实在的原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