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
料峭春寒之中,我却似乎闻到了骨灰的气味。淡淡的,散发出一种无色的幽怨,充斥在寝园的墓碑之间,游走在阳光灿烂的空气里……
周围多数墓碑上挂满了塑料材质的红色花、绿色叶和青色果,在穿过墓地四周屏风般矗立杨树的轻风里,呖呖摇曳,似乎在谁的背后私语着什么,议论着什么,评价着什么。
轻风毕竟难防备。
轻风从四面而来,怱而左,怱而右,忽而前,怱而后,很不规则地旋转、飘曳,在无形中游弋。
我忘不了每当阴历“七月十五”的圆月之夜和“十月一”送寒衣的冷风里,还有清明时节我们姐弟四人去为母亲烧纸祭奠的时候,总会有风欢快地雀跃着前来,将烧纸的灰烬旋舞着飘向天空之上。不论是白昼明媚的透蓝,还是夜色朦胧的灰暗,那风似乎是灵魂活跃的化身,带着欣喜,带着激动,也带着心安理得类似于娇嗔的埋怨,在火的焰尖上起舞,在烟的裙裾间旋转,隐隐的就传来一种很像是歌唱的尖细呼啸。尽管那歌的声音很轻很细,在与事无关的旁人耳中几乎就很难听得到,可我却听得十分真切、清楚……
不过,平日里的那些风几乎都是从一面而来,大部分来自西北,绝没有此时此刻的 四面来风。也许,这就是人们常常期盼的风水了。四面来风的地方据说就是风水最旺之处。可在我理解,那应该是父母亲相会在一起时,母亲的兴奋与脱离了孤独的期盼欢言。
母亲离我们而去已经整整二十年了。按照千百年来相沿流传下来的习俗,人去世后十年,就可以停止平日的祭奠。可出于多种原因,在这二十年里,我从没有停止过这种祭奠, 或者叫做纪念。特别是那在火焰尖上舞蹈歌唱的风,使人在心灵深处产生灵魂相通的震撼, 让人不忍猝断那种亲情相约的机缘……
……
……
一般的情况下,火化的时候,是不允许死者亲属当场观看的,除非亲属有特殊要求。
母亲去世的时候,我们谁也没有想到这点。履行完遗体告别、烧化花圈的仪式后,我已经哭得几乎虚脱,被人架着急忙送上了准备回程的大轿车。
后来据说在母亲的骨灰中发现了舍利子,一种五彩斑斓的结晶,虽然只有几粒,却弥足珍贵。可惜,由于我们家属没有一个人在场,便没有保留下来。当我们再次查看母亲骨灰盒里的骨灰,希望能够找到哪怕只是一小粒舍利子时,找到的就只剩下失望。
人们都传言,只有德行高重者才能够在死后烧出类似于释迦牟尼圆寂火化后的舍利子。其实,舍利子本是释迦牟尼的遗骨,被信徒们供奉后就又被传得超凡脱俗了。比如,说佛祖的舍利子是为乳白的单色,是最高等级的极品。依次下来,按照不同的德行造化,又分为双色、三色、四色、五色、六色、七色等等。母亲舍利子的五彩斑斓,已经是很高级的道德圆满。尽管她一生从不信佛,可她却用一生的言行印证了那句不朽的名言:只要坚信“我就是佛”,且在平日的言行里行慈向善,那你就能真正的“立地成佛”。
这一次,作为长子,我执著地坚持要当场监督父亲的火化程序。这是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以免再一次失去获得舍利子的机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要在父亲遗体火化的一个小时后,举行父母亲骨灰的合葬仪式,要立等取走骨灰。按照当下的习俗,亲属在场观看,当然要给殡葬师傅们一定的酬劳。尽管我们对父亲的遗体能否烧出舍利子并不抱太大的希望,可我还是要按照姐弟们的要求履行一个长子的职责。
父亲的遗体被推送进火化炉的瞬间,我忽然感觉心脏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撞击了一下,有了隐隐的疼痛。时间似乎凝固,脑子出现一片空白。直到有人推了我一下,告诉我,并没有发现哪怕是最低等级的舍利子时,我的神智才恢复了正常。
奇怪的是,在热气蒸腾的火化炉前,我并没有闻到骨灰的气味,却在这三月里依旧 寒冷的寝园里,任凭它有了蔓延……
父亲的骨灰呈一种略灰的颜色,与母亲奶白色的骨灰相比,要松散了许多。母亲去世的时候才六十二岁。而父亲八十岁去医院检查时,他的脊椎骨在爱克斯光拍摄的照片上已经分不出骨节了。严重的骨质疏松使他在五年前清晨的一次晨练中折伤了腰骨,他竟忍着剧烈的疼痛打车找到他最信任的中医迟大夫进行了简单而有效的止疼治疗。
后来,尽管我们跑遍了市内最有名的骨科医院寻求最好的医生为他治疗,可老年人的腰腱盘折伤还是令所有的医生束手无策,只好以贴膏药来进行慢性治疗。老父亲似乎有一种令我们所有子女最为佩服的顽强意志,直到癌症扩散到骨头上,一般人都会疼痛难忍的时候,这老头儿竟然一声不吭地强忍了下来,直至在我们的强迫下去住院,直至弥留逝去……
也许是因为所谓的“老喜丧”,也许是因为所谓的“久病床前无孝子”,父亲去世的时候,我竟然没哭。可此刻,似乎是得了迎风流泪的毛病,眼中之泪就止不住滴落下来……
西城寝园,一个死者安寝之处,埋葬着我的父亲母亲,也埋葬着无数与他们同样驾鹤西行的先人们。那些挂满塑料花叶和葫芦青果的一排排墓碑整齐有序地面南坐北,在阳光的含蓄中充满一种灵动与生气,完全没有老式墓地中那种死气沉沉的凄凉与阴森。
寝园,一个如此充满人性味道的睡眠之地,让人感觉所有在这里安寝的人们并没有死去。他们肉体烧化后的骨灰静静地躺在这里某一块墓碑下的盒子里,灵魂却不甘寂寞地互相交流着生前那些喜悦与苦恼,坎坷与顺畅,失败与成功,悲伤与荣耀,爱情与性欲,以及金钱与权利……
我知道,随着生命之秒的每一次跳动,我们的过去便已经死亡,我们的有生之年便逐渐缩短。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时间都是公平的,不偏不倚,不即不离。在这一点上,“争分夺秒“就不仅仅有了体育比赛上的意义。
相对于历史而言,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构成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我们接续着前人的生命之旅,持续着历史进程中每一步的发展。
历史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一个事件占据了一个时间段,这个事件才在这个时间段里打下历史的烙印——不论是相对于个人还是人类。而实际上,对人类而言,这一秒跳过之后,历史就已经成为一具被无数人生焚烧过的白骨。她唯一的权利就是被书写在《二十四史》那样厚重的书本之中,成为后人阅读、景仰、评判、褒贬的各种文字,以便从中了解历史,汲取经验,吸取教训,展望未来。
但那些文字却是缺乏生命原形的,她不可能还原当时历史中大多数人生活状态的细枝末节。也许正因为如此,列宁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同样,照此推理,我们也可以说,被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是灰色的,现实,才是有血有肉的生动个体。这话如果从时间角度讲,或者可以这么说:历史的细节常常是生动的个体,历史的细节常常体现在生动的个体之中。尽管不断地有那么多生动的个体终结了生命,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生活中的顺畅坎坷,风风雨雨,甚至音容笑貌,习性怪癖,都与曾经的历史,活生生地浮泛在现实灵魂的聆听之中。
我想到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一句话,“固知一死生为灵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羲之老人家对古今生死的时空观概括得何其精辟。我们常常在欣赏《兰亭集序》杰出书法的同时而忽略其内容的精彩。序尾,是老人家一番悲壮、深沉的感慨:“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有感于斯文,我们有感于所有的“斯文”!我们没有经历过古人的历史,我们却经历了现实的历史,这也许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荣耀。
思绪至此,我忽然有了恍惚,恍惚之中,感觉那骨灰的气味,确类从历史白骨中散发出来的气味,或者说,应该就是历史白骨的气味。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萨都刺《百字令》里那句“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白骨纷如雪”的词意。
先人们,你们可以安息了。然而,你们的灵魂却又是不肯安宁的……
看了一点,学习了
作品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指点我的作品《小城故事》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名著大多如此,只要耐心读下去,就会明白全书的思想与风格是统一的,如果你也有相同的经历你会刻骨铭心的。
看了头两章,心情很沉重,我在想,以后写类似的题材能否适当的增加些优美的东西,譬如对风景或者相关人文的描绘,可以适当的跳跃出去,看似与主题无关系,其实有机结合,以及个中人物内心相契合~
刚开始传书,定价太高了。
回复 @Admin: 谢谢仁兄的善意提醒。这是一本书的定价,不是一个章节的定价,总得物有所值,也就是价格与价值相符才好。本书的价值在于:采用的是“跳蛙”的结构,运用了“时空性”的描述方式,复合了小说、散文和杂文相间的语言风格,夹叙夹议,时远时近,时古时今,杂糅了中国古代与现代西方小说的叙事技巧,属于技术流。故此,笔者认为,值!也希望仁兄多从技术方面给以指导,共同探讨,以求提高进步,再次表示感谢!
回复 @谷金: 老兄,还是跑量好~
加油,写的非常棒!很好看。
回复 @金龙成: 谢谢您的鼓励,也希望您能够多多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