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利他

  第二章 利他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切声名、实利皆是一些杂乱的毛发而已,而事物的基本规律、人的根本德行才是皮之本身。要让企业在市场中长盛不衰,唯一可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往下扎根,把根深植到哪里呢?把企业的根深深地种进每一个消费者的心中。

  借这句话来反思一下,自己的产品有没有对每一个消费者的利益进行过切实的考虑,自己的理念有没有助益到更多的人,使其思想也有所成长?

  这其实就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利他。佛教常称对寺院提供帮助的人为施主。为什么?因为他们将自己的物质财富布施给寺院,维持寺院的运行,使庄严道场能够利乐有情,为四众开示说法,解疑排惑。

  原始佛教托钵乞食,托钵乞食时,施主供养食物,以此作为福田,出家人也借此消除傲慢之心。贡高我慢消失时,僧侣就会想尽办法报答施主的供养,想尽办法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有人误认为僧侣不劳而获。其实,完全错误,只是以托钵乞食的修行方法来消磨自己的自尊心,使分别心、傲慢心次第放下,把生命最精彩的本质升华起来。因此,古时圣人才会说,学佛乃是大丈夫之所为。

  人生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佛教将其归纳为财、色、名、食、睡。财是指物质财富,人在社会中生存,需要安身立命,适量的财是保全和维持生命所需要;色是指男女之间的欲望,红尘之间总是难免情爱勾连,缠绕缱绻,这也是自然的;名是指名望,有人求贤名,有人求廉名,有人求雅名,有人求美名,这些都是对名的追求;食就是吃饭,有人要去追求“玉盘珍羞直万钱”,有人却可以满足于“一箪食,一瓢饮”;睡就是睡觉,古人说人活百岁,半生是梦,可见睡的重要性。虽然每一个人对这五样东西的追求向度有所差别,追求的程度也有所差异,比如有的人更爱钱,有的人更爱名,有的人对基本需求非常倚重,有的人则更想获得心灵的飞跃。但是,人终归还是逃不开这五个字。人们有时会讥笑那些爱钱的人是守财奴或者满身铜臭味,但其实都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世说新语》中记录了这样一则有趣的事情:西晋的王衍是所谓的“品行高尚”的清谈者,据说口里从不提“钱”。他老婆想试探王衍的虚实,趁其熟睡时,叫仆人绕着床边铺上一大圈钱。王衍早晨醒来见到床边的钱妨碍行动,便叫来仆人说“拿开阿堵物”。现在有的人自命清高,往往代称钱为“阿堵物”或“孔方兄”,而绝口不谈钱字。但是这样的做法实际上也只是形式上的趋避而已。没有一个人能够绝对地离开财色名食睡而生活。不过佛教主张,对于基本需求只要有最清简的满足即可,追求不可过度。

  既然知道是人都有这些需求,作为企业家,是否应当照顾到员工和客户的这些需求呢,是否应当多奉献一些所需要的东西呢?只有这样,人才方能为你所用。如果对下甚为苛刻,在钱财上极其小气,下属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怎么还能尽心工作,怎么还能高谈理想、文化、愿景?只是笑谈而已。

  了解人性的根柢,了解事物的规律后,才能制敌于先,在事情未发生之前预见到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这就是企业家应当考虑的问题之一。要想领先于别人,引领市场的潮流,就要独立思考,参悟宇宙的根本法则,觉察人性的根本需要。只有帮助别人,给予其想要的,才有可能获得自己想要的。

  一个具有使命感的人,即使根器愚钝一点,也会因理想远大而插上飞翔的翅膀,获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巨大勇气。

评论
  • 作品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指点我的作品《小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