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人必定是经过名的考验,才能放下名;通过利的熏染,才能看透利。这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必须经历以后再次回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才算真觉悟。否则,如果是因为贫穷的原因而无奈指称自己淡薄名利,就很可笑了,到关键时候便会露出老底。

  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把生命的境界归纳为四类:第一类是一本自然的“自然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按照人的本能生活,它既像一个孩子,又像一只小兽,这种境界是最低的;第二种是讲求实际厉害的“功利境界”,现代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就止于这个境界,过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世俗生活;第三类是“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到达这个境界需要觉悟,要能够觉知到道德律令的高尚与合理性,能够对他人存有悲悯之心才可能达到道德境界;第四类,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凤毛麟角,他需要站到宇宙的高度来思考自己的一席生命,将自己的使命等同于“天命”才可能达到。这种“天地境界”也就相当于我们修行人所说的佛的果位。他已经能够自利利他,自度度他,逍遥自然,无所依恃了。

  静心修行之时,实际上就是在突破自己内心的藩篱。修心的过程就像将自己的心由一个池塘大小扩展到大海那么大。刚开始时,一粒石子投进心里,都会起伏汹涌;等到境界次第提升起来,到大海那么广阔的时候,就算是把一搜船扔进去又能怎样呢?有人担心,自己修不到那种程度怎么办?没有关系,只要好好进行反思,及时对自己进行总结,总会不断进步的。因为修行不是个短暂的过程。要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与身外的一切对接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每一个过程。尽管,世界和我们自身都迁流不息,但是修行却能够给人带来一份不随物转移的清静与丰足。任何时候,回归自己的本心,不着迷,不妄求,倾听心的和弦,就能弹奏出浑然一体、独立于天地之间,如行云流水般的绮丽人生。

  能够把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都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去对待时,善念自然能够得到反馈。因为只有帮助别人,给予其想要的,才有可能获得自己想要的。

评论
  • 作品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指点我的作品《小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