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在这本书即将完成的时候,我陷入一种无法排遣的惶恐之中。我几度停笔思索:我所走这条小径到底能不能抵达唐诗的秘密花园?

  对于唐诗的喜爱,是从刚刚记事时开始的。我的启蒙读物就是《唐诗三百首》,那个时候还无法理解唐诗的内容和意义,然而却非常迷恋那些珠圆玉润的字句在唇边舌尖朗朗滚动的快感。朦朦胧胧的感受到唐诗里弥漫升腾的情绪和意境。留在幼年记忆里的感触在当时看来似乎并不强烈,但是随着时光推移,我再次翻阅唐诗的世界时,积淀在儿时岁月里,如泛黄的老照片一样亲切的感觉立刻扑面而来。挂在嘴角,凝成微笑。

  而这,同样也是很多中国人对唐诗的印象。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屹立的基础和骄傲。

  研究和品读唐诗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其中不乏成果丰硕的专业论著和情理俱备的赏析文字。我却仅以十余万字的篇幅来试图窥视唐诗的宝藏,显然会显得单薄或者挂一漏万,而且由于我的智识浅陋,书中肯定难免出现纰漏,可是我依然斗胆写完,这确实是有原因的。

  应该是在08年上半年,一位前辈兼朋友写过一篇时评。讲的是如今诗坛的现状以及一些症结所在。简言之,他认为中国现代诗确确实实已经死了。虽然他的有些观点值得商榷,而且在文中也没有提出建设性的诗歌理论,但是关于现代诗的困境,我们的观点一致。可是要怎么走出这个困境呢?

  历史是面明镜。当我们面对唐诗这座已经屹立千年并且还将永远屹立的丰碑时,我们是不可以入宝山却空手而归的。

  一直以来,我总在寻找诗歌存活的决定性条件。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文学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唐诗也是如此。在对唐诗的品读和思索中,推敲声律句读之余,我深切感受到了在那些数十数百个汉字之外,隐隐有种力量支撑着文字的骨架,保持着诗句之间的张力和敏感度。而当一首优秀的诗歌成型时,这股力量又化为丹田之气,周身运转不停,令人通体舒泰,心驰神往。

  有如神力。

  声律、格调、意象、意境这些组成诗歌骨架血肉的因素,只有在这股神力的相助下才拥有超越时光的力量。穿过黯淡的刀光剑影,越过远去的鼓角铮鸣,收归在诗歌里,变成永恒。

  或许这便是医治现代诗歌的灵丹妙药。我把这种神力称为诗歌的精魂,它是由诗人们的经历、学识经由精神世界的净化和升华后产生的。它是哲思之翼,伦理之本,情感之表。是在世事沧桑中优雅的进退自如。是仰望星空脚踏大地的轻盈和厚重。它在唐诗的世界里翻飞鼓翼,终于跨越千年降落在我的身旁。

  我所做的,仅仅是拿起笔把它了记录下来。让它成为“诗歌只是狂摁回车键”的最好反驳理由。哪怕这只是往澎湃的大海里加一瓢水一样的微薄。

  请不用怀疑,我是真诚的。

评论
  • 作品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指点我的作品《小城故事》


  •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 情深句美意境幽,已点好评!欢迎关注愚作《天云诗钞》及《天云诗钞》(第二辑)。梦中神话,与你万世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