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此悔读书
————孟郊·《游终南山》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孟郊 《游终南山》
终南山又称太一山、周南山。坐落在秦岭深处,峰峦叠嶂,风景幽美,自古就有“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胜”的美誉。终南山又是一座仙山,传说中老子身披五彩云衣而至,收尹喜为徒,著《道德经》五千言后,驾牛西去。唐朝尊崇道教,于是在前朝历代的基础上又大建道观。至此,终南山除了天赐胜景令人折服之外,其宗教意义、文化象征便在当世人心中更为举足轻重了。
孟郊的这首《游终南山》,虽立足于实地的游山玩水,意旨却在山峦之外。或许也只有像孟郊这样的游客,才能偶得终南山的神韵吧。
开篇两句写的瘦硬奇险,这正是孟郊诗词“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的一贯特色。“南山塞天地”,写终南山高大,舍“充”、“顶”“接”等惯用词不用,而取“塞”一词,力度凸显,霸气十足,有先声夺人的奇效。而若细细想来,人在深山,抬头时视线被山峰遮挡,确实是看不见天的。环顾四周,更有无处不是山的感叹,如同山体塞满了整个空间。用“塞”来形容山体高大浩荡,固然险峻,却也贴切非常,且个性张扬,令人叹服。
“日月石上生”一句,乍看来似乎是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一字字咬着读下来,会发现在孟郊笔下,是没有婉转悠扬的情韵的,石头质地坚硬,日月光影温柔,在两者尖锐对立中,形成了一股相辅相成的张力。同时石头和终南山本身也有一种对立存在。杜甫有“四更山吐月”的诗句,这是视山为一个整体。终南山不是石山,山上土壤树林随处可见,而石头无疑是山顶上最常见、最坚硬的东西。孟郊采用的是把石头从终南山中分离、独立的手法,用突兀感制造奇硬的意境。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是孟郊承接了前两句开辟出的奇崛之境后,再施妙手,推波助澜。“景”这里指日光。夜和景本是势不两立,因为只要日光一刻不消,夜晚就不能降临。对于游终南山的孟郊来说,唯一一个在能大地进入黑夜时还依然留有落日余晖的地方,就是高耸入云,直刺上天的山峰了。正是因为山峰很高,挡住了余晖,背阴处则更像黑夜了。同样的原因,当太阳高悬时,山峰又挡住了洒下来的阳光,固有“深谷昼未明”一说。
这两句诗,孟郊是费了不少心思的。利用意象的对比,词义的正反,细致入微的发挥了对仗的艺术。首先这两句是工对,高峰对深谷,夜对昼,留景对未明,词性相和,词义相对。也正是得益于这样夸张到极致的对比,终南山的高大,才得以更好的体现。相对于杜甫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以及王维的“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虽然措辞神韵稍稍差了些,但孟郊诗句中对比的精彩,已经足以和两位大家分庭抗争了。
孟郊的瘦硬并不是蓄意而为之,他所处的时代,“何言天道正,独使地形斜”?国势衰颓政局黑暗,加之孟郊自身的命运多舛,使得倔强的诗人在下笔成书之前就已经把自己的认知、态度和感受融合在一起。其气度自然而然变的质如金石,铿锵有声。“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是孟郊游山玩水后的表露心迹,本该是水到渠成的洒脱,可到了孟郊手里,咬住“中”和“正”不松口,“路险心平”又是强调自己的浩然正气。严肃里透着倔强。认真里展示着可爱。似乎以终南山的仙风飘逸空灵剔透,仍旧没能感化改变孟郊的独特气质。
不过这两句诗,也是整个诗篇的转折点。之前数句的写景,是为写景而写景,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寄托。之后两句写景,则是借景抒怀,有着实质性的不同。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长风意指浩荡之风。既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壮气魄,一往无前,也有“高鸟散飞惊大旆,长风万里卷秋鼙”的风卷残云,摧枯拉朽。在中国文化意象中,松柏更是象征着坚贞不屈的坦荡君子。“迎寒冒暑立山冈,四季葱茏傲碧苍”,“拔俗超凡君子志,疾风骤雨显英雄”松涛之声,就是君子的心声,亦是孟郊的高风亮节。当这些声音和意象,由一个仿佛万马齐喑的“驱”字,再加上一个轻飘如霓裳的“拂”字连接贯通后,这世界似乎突然便的朗朗明净,浩然正气充溢天宇,连呼吸都轻快了起来。
这种感觉,是人被自然彻底净化后所产生的奇妙振奋。是人从被动的观景、感悟,上升到犹如游鱼忘水,飞鸟忘空之后的精神与自然水乳交融境地。
于是,孟郊在这种物我两相忘的状态下,就非常自然的反思起过往尘埃中的险恶功利了。“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这是一种洒脱,当大半生都挣扎沉浮在滚滚红尘中,不能自拔的孟郊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终于得道了。
作品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指点我的作品《小城故事》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情深句美意境幽,已点好评!欢迎关注愚作《天云诗钞》及《天云诗钞》(第二辑)。梦中神话,与你万世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