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商业化、娱乐化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进行政治解读总有牵强附会之感,尽管经常有人这样做。对政治性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进行政治解读经常会南辕北辙,尤其是在一切讲政治,从政治高度看问题的泛政治化的中国更是如此。政治性作品的解读不但费力不讨好,而且是一件非常冒险和令人戒惧的事。解读得太好,会说拍马屁,解读得不好,会说思想反动。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冒险解读一下我九月十九日下午一点看过的《建国大业》。是福是祸就这么着了,爱咋咋的!
无疑,《建国大业》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是成功的,从低成本的制作到据说能赚几个亿的收入,从影片的宣传策略到能吸引观众的影星的强大阵容,从观众进入电影院的人数都说明了这一点。就我个人来讲,《建国大业》公映的那一天我就想先睹为快,结果五十五元一张的电影票在第三天之后才买到,(看《色戒》时也没达到这样火爆!顺便声明,有没有单位的招待票没进行过调查),就是我看电影的当天,电影院也是座无虚席!市场经济真是全无敌,无论是敌人还是对手,无论多么强大的政治能量,在市场面前、在金钱面前都不得不俯首称臣。
《建国大业》实行的是经济政治两条腿走路,奉行的是经济政治两手抓方针。经济政治一个都没少。《建国大业》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献礼片,它在经济上赚了满钵金,在政治上收获也不小。一是至少看到这部片子的一部分人受到了意识形态的形象化教育,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网上的支持率可以得到部分的证实。二是这种意识形态并不是建立在说教的基础上,而是建立人们共同认可的底线的基础上。比如搞民主联合政府、共产党、国民党及民主党派共同联合执政、国民党共产党、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弟子、民盟的民主政治主张等。不管实行与否,这些都是政治民主化的基础性工作,是所有人接受的政治底线。就是今天的所谓的左派和右派对此恐怕都不会有疑义。
《建国大业》里所展示的国共两党的斗争充满了中国特色,是赤裸裸的实力政治的打斗、权谋政治。一方面搞民主表演秀,另一方面调军打仗。赤裸裸的实力政治是零和博弈政治,一方羸一方输,只是这种输羸并不是一方所输为另一方所得,失败的是国民党、胜利的是共产党。双方既然都称是孙中山的学生(至少在《建国大业》里是这样),军政、训政、宪政要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结果却是蒋介石时代和毛泽东时代似乎都忘记了宪政这一段,蒋介石在战场上输了,到了台湾把经济搞成了四小龙,毛泽东在战场上赢了,最后把大陆的经济搞到了崩溃的地步。从宪政民主的角度来看,双方都输了。从博弈的角度来看,双方打了个平手。
《建国大业》给赤裸裸的实力套上了政治缰绳,给赤裸裸的政治以规范,以防止赤裸裸的政治演变成事实上的裸奔,从而失去政治合法性。国民党即使不搞宪政,民主总还是要提的。《建国大业》通过孙红雷扮演的记者以不好意思的、表述不肯定、不到位的样子的方式提出了好象在记者看来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政治民主化”的问题,俏皮的是对这个问题回答的不是蒋介石,而是毛泽东,毛泽东认为建国的大业就是政治民主化。历史上是不是真有这回事不得而知,我想凡是经历或略知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毛泽东的破坏法治搞人治不搞民主搞专制时代的人都会禁不住哑然失笑,历史真会开玩笑,而且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建国大业》向专制政治发出了咒语。它把中国大陆民间反腐的认知用在了国民党的头上,并用蒋介石的话说出来“国民党的腐败已经深入骨髓;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难。”国民党败就败在自己的腐败上。这话反映了民心,通过蒋介石说这句话对共产党有警示作用。
其实对这句话细究起来却站不住脚。经验证明,反腐亡不了党,至多是下台之后重整旗鼓。台湾的国民党下去了不又上去了吗,苏联的原来的共产党有一段宣布非法最后不也又合法了吗?或者是亡党并没有亡国。比如东欧的一些共产党没有了,但国家照样存在。说白了,离开了谁地球都照样转。不反腐,却可以亡国。在党和国家之间要有一个选择,是亡党还是亡国?表面上是保党亡国还是保国亡党的问题(有时二者真不如鱼和熊掌那样可兼得)。其背后是国家大还是党大的问题,常识是国家比党大。宁愿亡国也不愿意亡党那就是把党的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蒋家政权利益高于党的利益和国家利益。(要知道贪恋权力是所有政治家的通病,只有在宪政民主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根治。)
从政党与国家关系发展史就可以看出:近现代都是先有国家后有政党,美国、英国也是先有国家后有政党。在国民党、共产党没有出现的时候就有了中国。政党和国家并不是一回事。只是国民党人总是党国党国的叫着喊着,把国民给弄糊涂了,就以为党和国家是一回事,大家也就随着党国党国的叫着,叫多了,就习惯了,习惯了也就麻木了,麻木了也就沉默了,沉默了之后在沉默中爆发,变成了以暴易暴,新的政权产生还是换汤不换药。沉默了之后在沉默中死亡,死亡的是民心。
《建国大业》的导演在政治上真可谓用心良苦。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国民党的选举是投票制,结果是蒋介石没想让李宗仁当总统最后李宗仁却当上了总统,尽管选举李宗仁当总统是形式化的,形式化的总统也是总统。形式化的选举所隐藏的玄机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才在台湾看出来。共产党的选举就是举手制。同意的请举手,不同意的请举手,弃权的请举手,这些举手都是在不太重要的场合的所谓的民意行为,其中的权谋智慧也令人咂舌。
说到底,使国民党灭亡的,是蒋介石的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专制。正是这三个“一”使得国民党在大陆走上了不归路,这是国民党的真正魔咒,是国民党的潘多拉之盒,是国民党的政治之癌。
一个主义阻断了通向真理的阳光大道。专制者从来都认为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是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想正确,就要代表思想正确。占领了思想正确的制高点,剩下的就是向错误的思想作斗争了。正所谓,思想的发展史就是阶级斗争在思想斗争的发展史,是正确战胜错误的发展史,是真理战胜谬误的发展史。蒋介石搞一个主义,即三民主义,想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即使退到台湾之后还想用三民主义统一大陆,对其它的主义和思想进行打压,这很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根本做不到的。有时候市井社会的俚语也能占领真理的制高点:正所谓你占有了我的人,却占有不了我的心。
一个政党阻断了其它政党合法竞争权力的通道。“任何制度都不得不面对一个巨大麻烦:既然总有人利益受损,那么如何对付利益受损人们的不满和反抗?一般地说,利益受损人们的政治反抗策略主要有:革命、反叛、分裂和消极抵抗。对于专制制度来说,这四种危险都存在,这是专制的技术劣势。即使专制政府能够依靠强大的国家机器去镇压反叛,也仍然相当危险。对于民主制度来说(如果是合格的民主制度而非伪装的民主制度),革命和反叛的危险几乎不存在。这是因为,在民主制度下,各种利益集团通过选举而获得胜利或者获得部分权力的机会和策略永远存在,至少还能通过舆论和宣传去争权夺利,于是,政治竞争显然优于革命和反叛的暴力冒险。因此,民主制度能够提供相对安全的政治,尽管政治不合作的危险仍然存在,特别是分裂和消极抵抗,但毕竟不是最危险的挑战。”(正来学堂:赵汀阳:民主如何正当)
一个领袖阻断了其它人竞争最高权力的通道。专制政治都把国当成家,把家当成国,国与家在他们那里就是一回事。官只在自己内部代代传,终身制、世袭制是它的特征。官二代、官三代、官世世代代都是专制者的心愿和梦想。专制者的利益是惟一的,别人是不能染指的,与专制者分享利益无异与虎谋皮。蒋介石家族换人也不能是换别人,只能换党国的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老祖宗就是这么说的。国家就是政党,政党就是国家,党权和政权只能在蒋介石家族和对党国效忠的人相传千万代。
恕我猜测,《建国大业》里所隐藏的真实主题是:建国六十周年,建国大业仍未完成。借用孙中山的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建国大业尚未完成,国民仍需努力。如果不在政治上建设一个宪政民主的国家,最后还是逃脱不了蒋介石在大陆的命运。
最后我顺便要说的是:这部片子在艺术上并不成功,打分我最多给六十及格分。影片的内容和画面类似于写论文抄袭的粘贴行为,不紧凑,不连贯,不扣人心弦,我就记住了范伟和王宝强的搞笑面孔,别的看完了全都忘了,这还真有点对不起导演。只是影片的政治主题勾起了我的政治馋虫,于是有了上面那么多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