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懿《新上海人,旧上海情》

  上海,这个新鲜的蕴含活力和朝气的大都市,我们每天都被蓬勃的张力所唤醒,小区里阿叔阿妈的晨练歌已经拉开了序幕,太极扇子舞的曲子也接踵而来。而今天我躺在床上,想着我的上海情缘……….

  其实我并不是上海人,而是来自靠近上海的龙头省—江苏省,我是江苏南通人,说起怎么来的上海这就有一段历史了。听我外婆说,我太公公以前是上海人,在上海经商从业,后来因为当时国内局势动乱,被迫迁移到江苏,我奶奶开玩笑的操着不正宗的上海调和我来一句:“小懿,侬阿似桑海宁~~”。我来上海已经7个年头了,如今在上海的一所政法大学里继续修行,对于上海来说我有着铭刻的记忆。

  七年前我从老家随着父母迁移到上海,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上海就是一个有钱人的聚集区,到处的名牌豪车、高楼大厦、摩登女郎,一副气派玲珑的人间天堂。跟着父母来上海的第一年我还不怎么习惯,因为先从饮食方面说,上海人注重浓油赤酱,鲜咸甘甜,最著名的一道本帮菜就是本帮红烧肉,这烹调的火候,时间的掌控,酱汁的浓稠造就的上海美食,滋养了一方本土,创造了上海饮食文化;从生活习惯来说,上海人注重修身养性,早睡早起,晨跑锻炼。非常注重自己的身体形貌,就拿我们小区的老阿姨来说吧,50岁的年纪,每天7点不到,定时起来,和他们家的“萨摩耶”(狗的种类)去公园里晨跑,跑完了8点,去离家附近不远的菜市场帮小菜贩砍价买小菜,这个血拼程度怎么看就不像一个退休的老人,买了自己以为赚到小便宜的小菜,高高兴兴哼着沪曲回家烧饭,坐等自己老公回来吃饭。这种生活十分的惬意,也幸好上海的养老保险制度较为其他各个省市来说算是完善的,所以也促使上海生活水平质量位居全国第一;再从上海的文化角度来说,上海以前就是一个港口,渐渐的成为外贸港口城市,之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漂洋过海的人们汇聚到这里,孕育了独特的上海“海派”文化,它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文化)的基础上,与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欧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区别于中国其他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其次上海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旧时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自此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此外,很多人肯定对上海一个纸醉金迷的地方不陌生,那就是1949年的“百乐门”,“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就是从这个地方而来。

  现在的我已经完全适应了大上海的生活,自己也融入了上海,成为一个新上海人,我感到非常的自豪和骄傲,在马路上听到人家操着一口流利的沪语我觉得非常酷炫,我记得我刚来的时候只能听懂上海话而并不会说,而当时一个上海有个节目叫“噶散户”,我每天一放学放下书包就会打开家里的电视机准时收看,因为舒悦的沪语讲的十分标准,而且这档节目是以调侃评论新闻时事为主,又能了解新闻又能学到沪语,一举两得。作为新上海人,我热爱这片土地,因为这片土地带给我很多温暖,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由于灾区百姓严重物资匮乏,上海社会上上下下呼吁增援灾区,团结一心,从我身边说起,我住的社区就自发有居委会开展救灾活动,大家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众志成城,一共为灾区募捐了5000元现金和诸多衣物,我体会到了上海人民炽热的爱心,也因为自己是上海人而感到骄傲。

  最近一直在一些非主流媒体上听到一些不和谐的新闻,说“上海人民排斥外地人,看不起穷人。”等等搬弄是非的假新闻。这一点我可以肯定的和大家说:“错!”上海本来就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在沪的外地人人数远远高于本地上海人,而有些人听到上海人口中的“外地人”感觉是贬义词,十分排外,其实非也。在上海话中,“外地人”指的是除了上海滩以外的人民,多指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区的人。上海人民很可爱,对待爱护上海的人是加倍的关心,对待毁坏上海的人是给予谴责与批评。还记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为了使3300余万游客和100多名国家政要安全入园,保证10000多场次的大型活动在园区顺利举行,武警上海总队世博期间加班加点日夜间轮驻守在第一线,3个月来,官兵们用辛勤和汗水日夜守护着世博会的安宁,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打造上海武警的亮丽名片。不仅武警官兵的辛勤劳动,更有每天守卫在南京路上的“南京路上的好八连”,他们时时刻刻不在履行自己的职责,保卫这这片土地的安宁和谐。我们要由衷的谢谢他们的付出,才有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稳定发展。

  我活在上海,谢谢上海养育了我,我想以后无论我到哪里,只要想到自己是上海人,背后有千千万万的上海人民,有上海这座城市当我的避风港湾,我一定不会害怕!怀揣的对上海的情继续向前迈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