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溪《电影故事与我的梦》

  电影故事与我的梦

  上海是神秘的,给人以惊喜,给人以灵动!

  每一个初到上海的人,都会有一种神秘感!

  当你随着旅行团来上海观光,看到的是惊奇,是震撼,是艳羡!是高楼大厦,是繁华,是地铁里匆匆忙忙上班族的倩影。

  其实,上海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

  2013年,一个初秋的下午,在闸北某小区一个十字路口,我拎着菜准备回家,远处飘来一首悦耳的女高音独唱:“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在喧闹的城市,户外不时响起的歌声,早已令人熟视无睹。然而,这首歌却让我停住了脚步。我赶忙穿过十字街,驻足围观。原来,这是一群五六十岁的老头、老太太自发地在那里“卡拉ok”。

  这是电影《英雄儿女》里的主题歌插曲。这首高昂激越、气壮山河、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永远回荡在我们的心田。这部电影我不止看了一遍,还能把这首歌演绎的很有味道,可这一次,我还是被感动了。倒不是因为这位大姐唱功有多好,只是令我想起电影《英雄儿女》里的情节:王芳的父亲王文清不就是在闸北被带走的吗?王芳的哭喊撕心裂肺,久久地印在了我的脑海。我记住了她的哭声,也记住了闸北。巧的是,几十年后,女儿女婿在上海工作学习,买了房,我和她们竟住在了闸北。

  听着这歌声,我那根敏感的神经就好似被拨动的琴弦。

  电影故事是虚构的,可我宁愿相信那是真的。因为,那就是一段真实的历史。生活的安逸,早已让现在的人们鸡鸭鱼肉、大米都吃腻了,要吃清炒白菜、胡萝卜;馒头、饺子、拉面也吃腻了,要吃玉米面儿窝头;屋子里的空调,调在了26度,还嫌不舒服;衬衣一定要穿纯棉和真丝——

  没有战争,没有动乱,没有灾难。有的只是年轻人生存的打拼,爱情的纠结和老年人的寂寞。当最初参加革命的动因仅仅是,为了温饱;当战争让生命的临界点,生死攸关;我们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曾经的那些人,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而我们又为下一代人,抑或是下一代人,又要创造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虽然忘记了是出来买菜的,但回家后,饭菜吃着更香了,那天晚上觉也睡得好安稳!

  都说年轻人喜欢往前看,人老了就喜欢往后看,可我要说,没有回忆,不去回味并不等于历史的苍白!

  我就是那个喜欢老照片,喜欢老旧房屋的怀旧一族。于是,我的闲暇时光,游历上海的一个目标,就锁定——寻找电影里的故事。

  在上海的生活是充实、惬意且快乐的!

  最开心的是参加2014《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

  “大上海”之所以大,不是她的人口众多,不是她的高楼大厦,是它浓厚的艺术氛围以及不断产生惊奇的故事。

  活动第二天,我选择到思南路上的思南公馆听讲座。

  思南公馆坐落在幽静优美的思南路上,那里有一大片欧式建筑群,建筑群路两旁生长着有近百年的梧桐树,还有长长的一串名人名单:孙中山、周恩来、宋庆龄、梅兰芳------曾在这条思南路上居住。从那里走过,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更引人注目的则是思南公馆举办的十几场文学讲座。

  我早早地走进讲座大厅,在前排就座。上午北厅是文学对话《旅行文学》,主讲嘉宾是英·杰夫、戴尔、陈丹艳、曹景行。下午南厅是《文字中的故乡与异乡》,主讲嘉宾是章小东、阎连科、止庵。这会是《诗歌的未来与使命》,呆会就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中美科幻》。

  戴尔对话陈丹燕:旅行文学是虚构和写实相间的文体。

  陈:“那一部分虚,那一部分写实?本质上是真的,有虚构的部分。一个结构,一个手法,旅行后面的意义?”

  “旅途讲一个故事(非虚构),在里面加了照片,加上说明,把景像和人物揉在一起,影响人物的想法是从哪里来的------”

  戴尔:“我来讲一个故事:女主人上了头等舱,长期旅行有一种孤独感,故事发生了-----”。

  观众:“我是广西某大学的在读研究生,我在写一篇有关旅行文学的毕业论文,想求证你这部书中的某些细节,写作意图”。我暗自思岑,这女孩好认真,从那么远的广西来,就为了一篇论文的写作,做学问是要有这种精神的!

  然而,一部电影,又让我走进了一位作家。

  不曾记得是哪一天,我打开电视屏幕,调至回看档,选了谍战片《风声》,一连几个小时一集接一集地看。没有等待下集的焦急与渴望,没有搁置悬念,被吊胃口的期待与纠结,只看得昏天黑地,不知是早是晚。

  在上海书展期间,我知道,8月15日,下午3点至5点有一场讲座,是麦家老师《<解密>西游记,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于是,我在开讲前一小时,就早早地来到了讲座所在地——友谊会堂,生怕失去这次机会。

  讲台与听众在一个平面,好在我排在前面,选了第一排居中的位置座下,距麦老师仅有三米的距离。当然,为的是能选个好角度拍些照片留存。从未有过,这么近的距离聆听麦老师讲座,不是激动的年龄了,可我真的好激动。

  麦老师的语气平和,娓娓道来,倒像是一个同事或朋友在与你对话,又仿佛是在自家的客厅与好友聊天。

  说到他的小说《解密》,麦老师谦虚地说:“我在合适的时候,选择了合适的角色”“读者有时候,由于认知的不同会误读,他读到了我没有写到的深度”。

  “每个人,不是都能写爱情的”!

  “文学就是我的生活!我的宗教”!

  “我找了一个接近文学的旁门左道,我自己独到的有别于众人的一种表达”。

  -----

  接下来,是提问环节。

  一个年轻学生,一连提了三个问题:“能否分享你阅读的经历?哪本小说对你影响很大?你的阅读习惯是什么?

  毕竟是上海的听众,提的问题很精准。

  麦老师回答说:“感谢父母给我的爱好——读书。”

  “阅读是写作最好的准备,写作是写作最好的老师!”这时,听众席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麦老师为从事写作的文学爱好者“解密”了写作!

  麦老师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的表述,那些难以言表的心灵感悟,让人即刻产生一种共鸣。

  与作者对话,感受着他们写作生活的时代,仿佛亲临了他们的生活现场亦或是写作现场。

  《 风声》引导我听了一场讲座,然而另一场讲座,却漾开了我的写作生活!

  上海图书馆定期举办文学讲座,我曾多次光顾那里。

  在听完作家梁晓声的一场讲座后,我添加了《讲座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从此我便关注起了“上图”的有关文学讲座的信息。

  一天,我突然发现《讲座图书馆》讲座音频目录里有一场关于“文学创作的五个秘密”的讲座录音,是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葛红兵教授讲的。我为没有现场聆听葛老师的讲座而深感遗憾。我急不可待地将这个录音下载传录收听。对我来说,仅一个标题,就已经有了足够的吸引力。待我把讲座录音听完,又上网搜了葛老师的作品及相关信息。我竟意外获得了葛老师不仅教书、写书,还在2013年,发起了“华文社区公义书坊捐建项目”。更令我欣喜的是,他们还开通了华文悦读网,创办了华文网络作家班。当得知春季有个编剧班招生时,我与一位班主任老师取得了联系,这位女老师,仅仅和我通了几分钟的电话,我就决定了:一定要报这个编剧班,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就这样,我意外地又和电影编剧结了缘。

  我期待着开课。这一天是2015年3月30日,创意写作春季编剧班开课了!

  我亲耳聆听了心仪已久的葛红兵老师授课,传授写作的“秘密”——“奇观:奇景、奇人、奇事、奇情、奇思”。老师的讲座,给了我意外惊喜。同学们现场提问和讨论,老师针对性地解答,让我们分享着创意写作的快乐与欣喜。

  我顿悟,我豁然开窍!获得了久久以来,写作困惑的“密钥”,即刻让人有一种写作的冲动。尤其是一群年轻人,在上课讨论时的睿智和率性,也让我大开“脑洞”,仿佛自己也年轻了许多。

  最令我感动的还是老师对作业的点评和回复,老师的鼓励,给了我写作的动力,精心点评,令我受益匪浅。

  按照葛老师的要求,我们要写一个英雄成长的故事。

  我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了场景奇观和人物小传、剧本大纲,发表在《华文翼书》。

  我终于找到了一个非常适合我的写作平台!

  终于满足了一种期待,一种期待已久的奢望,那就是——有朝一日,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捡拾青春,圆一个写作梦,一个有着多年梦想的文学梦!

  这一天已经来临!

  上海是有故事的!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找到一种浪漫的情调,都会有一段浪漫的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