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她对健泉感激备至

  以后的一切似乎都归于平静。她的确努力地学习,心无旁骛,成绩刷刷刷直往上蹿,高一学年结束,她的总分位列年级第三。按照这样的势头发展,健泉担保她一定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学。

  家长会上,健泉对她的母亲就是这么说的。

  自从女儿不再跟她“作”了以后,她对健泉感激备至。经常电话里表示要好好谢谢健泉。健泉听过也没当回事——家长感谢老师的话,十几年来健泉听了不少。不过大多是讲过算数,有些家长逢年过节会送两本挂历,一张月饼购买券之类,健泉推却不过,收下后随即转送给同事。

  进入高二以后,学校照例强调各班主任要稳定学生情绪,控制班级状况,尤其是对那些能考进名牌大学的苗子,务必保持稳定的势头,不能任其随意下滑。教导处一月一次“质量调研”,任课老师三头两日“随堂练习”。所谓的“质量调研”,不过是换了名称的考试,那“随堂练习”就是一次小测验。学生被烤得焦头烂额,老师也每每疲于奔命。

  健泉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颇有微辞。他觉得这样下去,将会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性,这样“学”出来的学生,只是一台应付考试的机器。很多学生并没有掌握真正的知识和能力,一旦进入高校或者踏上社会,并不一定能适应。然而,高考的指挥棒却迫使每所学校每个老师不得不这样做。健泉曾向校长提出他的想法和顾虑,校长朝他笑笑,拍拍他的肩膀,说,不必顾虑,该怎样还是怎样。健泉看着校长神秘的神色,仿佛他的脸上布满了达芬奇密码。

  健泉坚持他的教学特点。学生都喜欢他的课。健泉上课,不受教参束缚,不按课时预设。有的课文,他感觉让学生自己阅读即能掌握,就不再按正常顺序讲解,提几个问题便告结束;有的课文,他感觉对学生会有启发借鉴,就重点解读,旁征博引,甚至借题发挥。他讲课思路清晰,逻辑缜密,幽默诙谐,声情并茂。他一到讲台上,便似乎换了一个人。课堂上,他的情感和学生水乳交融,他和学生一同感动,一同兴奋,一同伤感,一同愉悦。学生感觉,上他的课,仿佛是层层重负中的一个释放,是长途跋涉时的一段休闲,课程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下课铃响了,大家还意犹未尽,责怪这节课何以如此短暂。

  她在母亲面前不止一次流露出对健泉的好感。尽管和母亲的交谈仍然不多,但有时在家中也免不了会说上几句,诸如学校生活,学习情况,同学之间的交往,对老师的评价,等等。母亲的问话总是繁复絮叨,她的回答总是简洁干练。虽然她的内心并不想对母亲如此刻薄,可一旦表现在外表却仍然如此冷漠。母亲为此还是忍不住伤心,找健泉谈了好几次。健泉只得好言相劝,说要耐心,慢慢来,坚冰的融化不在一朝一日。

  自从得知健泉目前还是单身,她的母亲在和他交谈了女儿情况之后,总会有意无意地询问一些他的生活状况。对于这点,健泉很不自然。但知道她出于好心,便不得不简单回复一二。比如午饭在学校搭伙,伙食还可以;晚饭自己搞,就简单一点了;早饭一般不吃,或是上班路上买两个包子。等等。

  以后事情的发展大概就是从这里突破的。她经常来学校找到健泉,或者说是女儿什么东西忘带了,或者说是天气冷女儿衣服穿少了,交给健泉一个包包,托他转交给女儿。学生忘带东西,家长再送到学校,托班主任转交,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健泉并不在意,第一次便很自然接了过去。但她交完东西,又说要找老师谈谈女儿情况,便把健泉引出办公室。

  以后的事情大概傻子也知道,她明确告知包包里面有东西是给他的,说完转身就走。健泉听说,要拒绝退还也来不及,东西已经放在办公室,他不可能回办公室拿了以后再追出来,也不可能连同给他的东西一齐交给她的女儿。健泉只好自己兜进,从包袋里取出东西看个究竟。原来是一个塑料盒里装着的熟菜,她在家里特地烧好带来的,让他回家晚饭时品用。

  健泉心想,这熟菜如要退回还真不好办,耽搁了时间可要变质的,罢罢,不要辜负了人家一份好意,于是带回家去。盒子里的内容还真丰富,三荤一素:干煎明虾,红烧肉百叶结,椒香醉鸡,蜜汁烤麸。既可口又耐藏,够健泉吃个三五天的。

  于是隔三岔五,她便给女儿送一回遗忘的东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