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城情爱故事》是我最初临时想出的一个题目,刚开始只是有了两个短篇小说的大致轮廓,大致都发生在我生活的城市,所以暂时取名为《H城情爱故事》。顾名思义,小说主要讲述H城中形形色色人物之间的爱情故事。完成了两个短片之后,我试着写一部较长的作品,即为《情欲患者》,但最终由于个人原因而中途放弃。犹豫再三之后,我重新拾起四个短篇的构思,想要沿着最初短篇集子的方向继续下去,于是有了现在初步的模样。
老师讲课的时候说过,你现在要写的故事应该是你最想写出来的故事。然而这并不能算是我最想写的故事,我最初强烈的想要写一篇家族小说,表现年轻一代人努力想要走到外面的世界去,与家族内部旧观念带来的阻力相互摩擦的过程。但是,想到自己可能无法串联起一个家族三代人,也没有设置好一条主线,因此就压下这个强烈的念头。后来我对这个主题做了一些修订,以女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为线索,爱情不是单纯的心血来潮,而是一个不断认知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在这里,我企图赋予爱情特殊的意义,自由恋爱意味着对父母的不服从,因此女主角对爱的深沉和坚守实际上等同于剥离家庭、坚守自我。当然,也许有人认为这个情感冲突不太合理,甚至主观色彩浓重,毕竟父母阻止儿女恋爱的情况非常多见。非要我做出说明的话,那就是,“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双重的,而消极的影响就是我最初想要探讨的问题,对于家庭的情感依附演变成使人不敢真实表达自我情绪、追求自己的理想人生的阻碍,这也是我为女主人公设置的情感困境。
这些构思并没有被我写出来,当我太执着于言说自己的故事的时候,反而不能理性的看待小说中的人物。不过一些想法还是被我带到零散的短篇小说中去,一些人物形象还是残留自己的影子。
第一篇,一二章,S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三十多岁还没有结婚的男人,这在小城市难免引起闲言碎语,恰巧S先生是高中兼政治老师兼班主任,这种身份极易引起学生的厌恶。他性格古怪,在学生面前总是一副冷淡样子,在女老师面前则是一副喜笑颜开的模样,再加上时不时责罚学生,使得学生们不断扭曲S先生的形象。作品中的“我”,时而加入到歪曲S先生的队伍中,津津有味地听同学传播老师的八卦;时而又对老师的遭遇表示同情,S先生总是错过中意的人,直到最终结婚,过上众人眼中“正常”的生活。前半部分重点想刻画旁观者的作用,这里就是他的学生。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言行其实是一种变形的“压迫”吧,说不清是老师逼疯了学生还是学生逼疯了老师。
第二篇,三到五章,周家大院里的故事。主要写莎莎和周菁两个年轻女人的婚恋历程,她们同是未婚先孕,同样受尽夫家的歧视。莎莎看中周家的条件所以想以此嫁进来,但因为我对人物原型的同情,安排了她主动离家出走的结局。否则,她的命运有可能像周菁那样,在没有爱情的婚姻里受煎熬。此外,我还写了如周家两对爷爷奶奶这样的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努力使每个人丰满鲜明,周奶奶对一切早有把握,末尾戳破老伴儿心思;周二奶奶则是完全的变态性格,千方百计阻止媳妇进门,不惜装病、卖掉亲孙子,三个女儿也尽数是帮凶;周家两兄弟之间暗藏一些心理活动,如争风吃醋、还有死到临头的一丝悔改,我加入这些复杂的心理变化,希望在较短篇幅内人物不致于单调。
第三篇,《红布条》,取自故事中张家宝手持红布条抽打胡笛的场景。张家宝是一个百分百被人误认做男生的女生,胡笛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两人的情感在短短一年中产生了不可思议地变化。这在首尾做了些暗示,张家宝是一个同性恋,外人视她为玩笑,胡笛却深深的理解她。两个人因为各自的孤独贴近,又因为各自的身份标签而远离。失去之后,胡笛才发现好友对自己的爱有多深重,最重要的是,我想表现一个人对同性友人曾经给予的爱的认同与尊重,因为是一份迟来的感谢,结尾带点忧伤的气氛。此外,这篇作品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两个人的性格特点还不够立体形象;不能很好地解释两人相互吸引的原因;没有写两个人物契合的情景,最后张家宝抽打胡笛的情景是否可以深入渲染;人物关系变化的过程是否有些突兀,没有交代清楚联系等等。
第四篇,暂时取名为《三十九层的夜空》。这篇作品细细阅读的话,前后细节有些不太能讲通,只好到后面再慢慢修改,并且适当扩展篇幅,人物形象和情节背景之类也要修改。安然和彦是一同在城市打拼的情侣,两人一起蜗居在三十九层狭小的出租屋内。安然的梦想,间苦苦挣扎的状态中:安然不停改变写作题材,为找寻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而陷入焦虑压抑的精神苦海,文字的平庸更使她深深怀疑自己;另一方面,安然无法忽略彦的收入比自己高的事实,所以在两个人的对话中,我有意使安然偏离恋爱中女生的温柔娇嗔,甚至有时还会讽刺彦。彦的形象也不乐观,毕业后经历连续的挫折,暂时搁置自己的梦想,很难说安然对彦不惜一切追逐金钱的做法究竟持什么态度,这一点我在写作过程中也模糊不定,在现实面前,主人公都各自有自己的烦恼。这篇小说还有大部分没有完成,请允许我理清思路以后继续完成吧!!!
第五篇,同样暂时取名为《并行轨道》吧。本篇讲述的仍然是婚姻中的男女,乔榛和燕彬都是四十岁的中年人,拥有完整的家庭和可爱的孩子,和第四篇中的人物一样,各自有各自的不如意。乔榛不安于家庭主妇没有成就感的生活,寻找新的事业却遭到亲人的反对,暂时做了薪水微薄的营业员,她对丈夫的颓唐、疲态、不思进取忍无可忍。燕彬带有些传统士大夫的色彩,身处官场却总感失意,他对比妻子更知心、更聪慧的乔榛有好感,乔榛也喜欢燕彬的文质彬彬。可是他们就如并行轨道一般,只是偶然相遇,从此还是按照各自的轨道前行。我觉得以下方面可以再做思考:两个人瞬间的暧昧,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平庸,或者说,是因为对生活面目的失望,所以才会动起想入非非的念头。最后乔榛清洗丈夫油腻的白毛巾,是想暗示平庸的现实有时无法打破、人最终必须直面真实生活,尽管迎面而来的是种种黑洞。
第六篇,也是未完成的一篇,就暂且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为《寻伊》吧。这次的故事发生在社会福利院,寻伊怀抱着寻找人生意义的热情和助人为乐的愿望报名参加义工组织,培训中传达的是:义工只要陪伴老弱病残、带给他们快乐即可,要奉献爱心、服务他人,这就是义工的意义所在。寻伊第一次来到福利院,就深深地为之震动。始料未及的是,这里的孩子心中藏着深深的不满和自卑,他们质疑她:你究竟能够做些什么?寻伊无法回答,孩子们走不出这座高墙,无论身心,被圈禁一生。她发现自己的确什么也没有做,黯然失落的同时,只能借助唯一一个走出去的孩子安慰自己:要获得拯救,不能单纯依靠他人,自救才是关键。
第七篇,也就是最长的一篇,结构散乱的《情欲患者》。最初是想把它完成的,但在写了十章之后,问题太多,竟无从下手了。这个故事是依据真实经历,即一个患病八年的中度抑郁症患者向心理医生求助,在八次辅导中吐露心事的真实经历写成的。我想还原一个抑郁症患者患病的前前后后,还原抑郁症患者周围的父母、朋友、恋人对此事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反应,在最初的设计里,主人公寻找到问题的答案之后,从抑郁症中暂时振作,暂时拾起生活的勇气。但在写作过程中,第一人称的使用以及太多碎片式的回想没有使故事情节集中,频繁的聚焦在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使得时间线索没有条理,整篇读来就像一个人的自言自语。虽然导师提出了抓住一条线来写的建议,可我还没有办法下笔,也许整个小说的视角都在一定程度上改一改才好。之所以叫做《情欲患者》而不是什么抑郁症患者的自白之类的,是因为主人公在病发期间受到——正常情欲与压抑情欲——二者间的冲突,这也是我尝试表现得内容之一。
这七篇作品的主题,都是我仔细思考过、确认产生写作欲望才写下来的,尽管有些目前呈现的面貌与我的设想有些区别,但我在写的过程中间也做了一些纠正。即便是《情欲患者》这样松散无聊的作品,也绝不是没有想法胡乱写的,只是等到想法成熟一些再去做修改吧。
大概浏览一遍,用“情爱”故事来概括显得有些单一,这些人物要么不爱,要么游离在爱与不爱中,要么想去爱却遭受打击。若是将人物所有的情感笼统的包括在“情爱”中,倒也勉强搪塞一番,冷漠、绝望、消沉之类的情绪,也是人类普遍共有的。还有千千万万人像我的主人公这样,被生活的面目压得难以喘息,或者没有力气挣扎,或者落荒而逃,只要还有这样的人存在,这个集子里就能再增加一篇。
最后,感谢导师对我的点评,您的意见对于一个起步者来说不仅关键,而且意义重大!
看到你的更新了,继续加油哦!zp
加油更新哦
加油,有什么问题可以咨询我们。zp
写得不错,继续更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