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没想到,我的第一部小说就这样写完了。原来计划想写的内容还有一些,故事大纲也已经列好了,但写到终南山的时候,突然觉得,问题已经解决了,那些都已经不再重要了。

  天地山峦的生命比人长远得多,也就见证更多。和古往今来无数生命有过的悲喜相比,主人公在三十出头那几年跌宕起伏的生活也许并不特别难过,也并不那么特殊。写到这里,是感情的一个节点,不是生命的节点。没有结论,只有一些前提,但主人公的困惑已经得到了解决,未来是可以想象的。

  小说里的人物和故事,大部分都有原型。但这里只想对可能读到这部小说的朋友们说明,我没有把你们的形象和故事一一列入,不是它们不重要,而是小说的篇幅有限,线索不能太过芜杂,我只能把好几个人的性格或故事浓缩到一起,借此营造一种处境,说明一些问题。小说并不是生活的对应物,而只是一个容器,借此,我可以说出自己对生活的一些看法与感受。我并不想把小说变成一种变相的表彰大会,它应该是种精神层面的对话。

  这部小说是我的处女作。在此之前,我从没想过自己还有编织故事的才能。是在写了几万字以后,我才慢慢相信了自己拥有这种才能。

  在此刻的我看来,写作长篇小说有点像我家乡的一门手艺,就是编筐。我舅舅很擅长用破开的竹篾编织各种家用器物,我小时候对此颇有兴趣。在我看来,小说的主要人物像竹篾编织的筐底,确定了小说的主要格局,确定了纬线。情节发展围绕着人物展开,就像是经线借助纬线展开。每个人都是情节展开的节点,就这样,一圈一圈往上接续,直至在情感上达到完成。筐编好了,该装进去的也装进去了。

  以前没有写过长篇小说的时候,我更熟悉的是散文,更擅长的是解读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有时候难免断章取义。现在,我有了另一种打量小说的目光,情节应该紧凑而合理,这是衡量小说这个筐的美观性和实用性标准,人物应该真实可信,这是小说这个筐的坚实基础所在。有了这两者,小说这个筐就有了骨架,可以成立。

  至于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那都是一些无关紧要或者说锦上添花的要素。小说的主题和寓意,就是筐里圈住的那些不可见的空气。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只读梗概直奔主题是可以的,但却丧失了小说的过程。在我目前看来,长篇小说的真谛不是别的,而是这种不断在编织中生成的过程,那感觉与生命的分娩无异。在孩子生出来之前,就连亲妈都不知道它长什么样,因为一切都是变数。写作之初的提纲也只是一种地图式的参考。至于小说写完以后,那就成了完整的作品,成了一个固定的形式。而阅读小说,实际上是以另一种方式在重新开始这个编织的过程。如果读者不曾与小说人物一起感受那过程,感受其中的跌宕起伏,那就好像一个人抛弃生活,只拥抱从中抽取的冰冷真理。

  谁能捕捉空气呢?谁能捕捉生命的流动呢?只有小说可以。由此我想到,长篇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它像琥珀一样,保留了生命与时间搏斗的痕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