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方寸大舞台

  初见郑海华还是十多年前,那时他在公交派出所当副所长,拎着根警棍到分局,领导派我随他出警去抓抢劫犯,他留给我的印象是一介纠纠武夫,那天夜里我们一共逮住了四名抢劫犯,圆满完成抓捕任务。后来听说郑海华擅长篆刻,却从未见过他的篆刻作品。而且我也不懂篆刻,对印章也不关心,我到如今也没有一枚藏书印。

  由于郑海华工作调动到局机关,这样我与他接触的机会便多了起来,成了午饭后散步的同道,散步聊天成了家常便饭。昨天我们一起吃晚餐、打掼蛋,之后到他家喝茶,参观他的工作室,这才近距离的了解到他的篆刻技艺,欣赏到他的篆刻作品,感受到他的艺术才情。

  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周代兴起青铜质为主“周玺”,分为白文,朱文两种。秦代印以籀书为主,印的形式更为广泛。汉代印章史称汉印,字体以小篆变形入印,称为“缪篆”,唐宋之际,印章体制改变,但仍以篆书作印。明清两代,篆刻以篆书为基础,用雕刻方法,篆刻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

  郑海华告诉我:篆刻虽在小小方寸间,却天阔地宽气象万千。他指着挂在墙上的一幅他刻的整套三十六计的印模,告诉我:篆刻讲究字法、刀法、布局。他说:篆刻的首要前提是书法,因为要将字写在印石上,字写不好怎么能篆刻的好呢?所谓篆刻,即是先篆后刻,可见书法的基本功是何等重要。他继续说:刀法讲究的是刀中见笔,也就是刀刻出的笔划要有笔意,朱文和白文的道理是一样的。有各种字体的区别,有各种书法的区别,用刀能见功力、道行的深浅。谈到布局,他说:印石仅在方寸间,却是一个大舞台,如何布局,大有奥妙,疏可走马行车,密则间不容针,在布局上,既要疏密有致,又要虚实相间,还要奇正相欹、朱白互补。我看他篆刻的整套三十六计印章和水浒一百单八将名章,果然有上述他所说书法、刀法、布局方面的讲究,每个印章都篆刻的不同,百花争艳,各有千秋。

  他说:篆刻印章,有名章、有闲章、有肖形章,个个不同。的确,我看了他拿出自己篆刻的几本印谱,有为启功等人篆刻的名章,也有佛像的肖形章,还有许多闲章。我问他怎么想起来刻如许之多的印章,他笑笑说:就是觉得很好玩。我说:你能玩出现在这么高的水平,也真不容易呀。他告诉我:在篆刻上我还是下些了功夫的。他从书架上找出一张报纸,报上登载着一篇介绍他的文章《笔底乾坤写春秋》,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才知道,当年他到文化馆看篆刻展览,受到震动,于是潜心钻研篆刻,一方面研究从报刊上收集来的印谱,一方面到漆器厂找来废料,用钢锯条自制刻刀进行篆刻,而且有机会就向篆刻名家学习,终于练就了过硬的篆刻技艺,他的篆刻作品早在1986年就入选了“江苏省篆刻展”,并且经常见诸报端,许多人慕名请他篆刻印章,其中不乏闻人雅士和达官贵人。

  我看见他的工作室中有不少青田石、寿山石等篆刻材料,他说:这些都是买来的,有时间就篆刻,从中能够感觉到一种生活的情调和乐趣。我开玩笑说:你既然对篆刻这么有情有独钟,何不抽时间也帮我刻个藏书章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