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地名拾趣

  扬州旧时多水道,建桥颇多,故地名中往往有桥字。譬如蒋家桥、流水桥、弥勒庵桥等。这些以桥命名的老巷,有的旧石桥尚存,有的旧石桥已无。扬州旧水道许多被填埋,譬如汶河,故旧桥亦不复存在。但以桥命名的老巷,却仍然见证往昔水道纵横的扬州,桥曾何其多也。

  明嘉靖年间为防倭寇,扬州筑新城,城南有两座城门,一曰挹江门(钞关),一曰徐宁门(便门)。徐意迟,宁意关,指徐宁门最迟关闭。清道光帝名旻宁,为避讳起见,改宁为凝,于是徐宁门便被书写为徐凝门了。又一说,称徐凝门与诗人徐凝有关,这一说根据不足。

  扬州的小饭馆取名也颇有雅趣,体现出当地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譬如,如意园是一家面馆,共和春、菜根香是规模稍大的馆。如意、共和,这些名字听上去就很舒服。有本古书《菜根谭》中写道:“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菜根香之名,显然取自该书,不俗也。

  萃园路2号基督教堂曾是我常去的地方,西边不远就是教场。教场之名缘于清初驻军在此操练。除了作为清兵操练场所,这里还曾是书场聚集的地方,譬如柳村书场,鹿鸣书场。这里也曾是餐饮聚集的地方,譬如老字号的九如分座,九如名取自《诗经》“天保九如”句。

  扬州多佛寺,有名的佛寺如高旻寺、大明寺等。在扬州众多佛寺中,有座佛寺建在古运河边,即文峰寺。古运河绕扬州一路南淌,流经此处便折向西去。文峰寺因文峰塔而得名,而古运河的这段河湾亦因民间称文峰塔为宝塔得名,当地人称之宝塔湾。

  明清扬州之繁华,可从“三言二拍”小说中得知一二,亦可从扬州旧地名中略知一二。譬如皮市街、罗甸巷、漆货巷、描金巷、灯草行、打铜巷、油货巷、灯笼巷、浴堂巷、剪刀巷、糖坊巷、轿坊巷、铁货巷、鸡鸭巷、羊肉巷等,从巷名就能一望而知以前是做何营生的。

  扬州有条太傅街,因清重臣阮元晚年在此居住,故得名。阮元官至清朝太傅、体仁阁大学士,是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曾主持编纂《皇清经解》,晚年府第建在太傅街,称福寿庭。又扬州有常府巷,系明江南行省马步水军大元帅常遇春府第所在,该巷因此而得名。

  提到名人与旧巷,扬州安乐巷虽说是条宽3米,长300米的小巷,却曾一巷出四杰:朱自清、李涵秋、刘少椿、王少堂。朱自清不必多介绍,李涵秋是《广陵潮》的作者,刘少椿是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王少堂是扬州评话大师。由此可知,这条小巷不可小觑矣。

  据统计,扬州老城区保留的旧街巷达600余个。扬州老城区包括旧城与新城,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却保留了如此之多的旧街巷,许多旧街巷还沿用旧名。虽然这些旧名听去土,却让久居扬州的人感觉亲切,能产生怀旧感。有些旧街巷用了新名称,总觉味道不那么正宗。

  新华中学1926年初建时取名“私立扬州中学”,初创者为王柏龄、戴天球、叶秀峰等。1950年改名为“私立新华中学”,后来又将学校名称中的“私立”两字去掉,成了新华中学,由私立改为公办。当时该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上乘。

评论
  • 欢迎来到翼书网!期待你在这里写出优秀的作品!(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