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名称的变迁

  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其中就有扬州:“淮、海惟扬州”。《释地》曰:“江南曰扬州”。《职方》曰:“东南曰扬州”。显然,《禹贡》所说扬州,非今日之扬州。后来的扬州又称淮扬、维扬,不能说与《禹贡》毫无关系吧。

  梁代殷芸《小说》早已散佚,其中有句话却留传至今,成为扬州人家喻户晓的名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据周楞伽辑本记述此话源头:“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财赀,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

  汉代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剌史部,但所辖却不包括今扬州,今扬州属徐州刺史部辖。三国时期,魏、吴各置扬州,均与今扬州无关。殷芸所说扬州,实指建业,即今南京,与今扬州无关涉。两晋、南北朝时期,今扬州属南兖州辖,与当时之扬州无牵涉。

  西周初期,周公东征,淮夷被迫南迁,在长江高岸蜀岗之上建立方国,即邗,这是扬州建城之始。据《诗经》注释,干即岸。据《说文》解释,邗从邑,干声,国名。由此可知,扬州最早称邗,原因在于建立方国于长江高岸之上,故得名。邗当是扬州最早的名称。

  春秋时期,吴国北伐,筑邗沟,运粮秣,在蜀岗之上再建邗城。此事被载之《左传》:“吴城邗,沟通江淮”。邗沟又称邗江、邗溟沟、中渎水,据《水经注》,邗沟自广陵至山阳,沟通江淮两大水系,全长达380里。至今扬州螺丝湾至黄金坝仍保留古邗沟的一段遗迹。

  据《史记》,越灭吴,楚败越,今扬州先后属越、楚。楚怀王在邗城基础上再筑广陵城。广陵即“广被丘陵”之意。此后,扬州不再称邗,改称广陵。秦分全国为36郡,今扬州属九江郡辖。西汉初,刘邦封侄儿刘濞为吴王,都广陵。后刘濞因发动“七国之乱”被诛。

  刘濞被诛,汉景帝改吴国为江都国,治广陵。汉武帝除江都国,改广陵郡,后置广陵国,封皇子刘胥为广陵王,都广陵。刘胥死后追谥“厉王”,葬于今高邮天山神居山汉墓,其墓为天子葬制之黄肠题凑墓,墓今迁往扬州相别山,建为汉墓博物馆,对外开放。

  《史记》有“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江都”的记载,事实上项羽并未建都江都,而是建都彭城,可能最初有此打算吧。南宋诗人鲍照留下名篇《芜城赋》,从此广陵又有芜城之名。鲍照称广陵为芜城,是因广陵历史上两遭浩劫,从繁华变之为萧瑟,诗人遂有感而发。

  元嘉年间北魏太武帝率步骑十万南侵,因南宋封锁长江,渡江无果,北撤之际一路杀戳,广陵首当其冲,受害尤烈,村井空荒,无复鸡鸣犬吠。又南宋孝武帝因南徐州刺史刘诞在广陵有谋反迹象,派车骑大将军沈庆之率军讨伐,城破之际,大肆屠戳,致广陵城一片废墟。

  北周、隋初,扬州又称吴州,因北周改南兖州为吴州,治广陵,故有是称。开皇年间,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从此,扬州始称今名。因杨广忌讳广陵,故他出任扬州总督,即将广陵改称江都。杨广即隋炀帝,据说他是杀父篡位的,史书有“烛光斧影”的传说。

  隋炀帝在扬州做了九年总督,即位后又开凿大运河,并沿运河三次南巡,每次都到扬州,最后他在扬州被杀。最初他葬于江都宫,后改葬吴公台,后又迁葬于雷塘北之曹庄。清嘉庆年间,阮元发现他的墓庐,并出资重修,请扬州知府伊秉授书写墓碑,墓碑至今保存完好。

评论
  • 欢迎来到翼书网!期待你在这里写出优秀的作品!(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