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身

  现代的各种社交软件,仿佛赋予了人们不同的分身。频繁地在不同软件间切换,有时也令人恍惚和不安。

  古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号,类似别名;在江湖上混的有诨名,皇帝有庙号、谥号。说的都是同一个人。而我们,除了本名外,作家有笔名,演员有艺名,似乎成了专有行业的福利。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普通人终于可以过过“身兼数名”的瘾了。这得感谢QQ、微信、facebook、淘宝甚至各类游戏之类的社交软件,让我们象入了“江湖”一般,想象自己是个大侠,起个响当当的名头,让一众“粉儿”们顶礼膜拜。

  犹如名字是父母对子女的期许,这些分身的花名也隐约透露主人对自己内心真实面貌的描摹。人毕竟是生活在三维空间和时间里的,所以人的性格也不可能是扁平的,而是像个不规则立方体,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面,每个面对应不同的生活场景。当我们在不同的APP之间游走时,相当于穿梭于不同的场景。但这种界限并不清晰分明,它们之间会交叉会变化,因为里面的人可能重复。这些花名便潜意识地影响我们的言行。

  最令人困惑的是同时切换数个场景。我们并非专业演员,此时会被滞后的前场景模式困扰,无法立刻“变脸”。即使知道面对的是同一个人,也会产生奇怪的陌生感。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网络上总是充斥谩骂声,因为隐藏的分身令他感觉安全,可以肆无忌惮、不计后果,释放个人内心最原始最黑暗的冲动。人们籍由此仿佛暂时能摆脱社会规则的桎梏,纷纷展示一个个未经粉饰的本我。这与有相对固定分身有区别的地方。这些粗糙的自我淹没在数字网络的聊天室、跟帖浪潮中。

  而在特定的社交软件中,情况又不一样。如果在完全陌生场景中的我们更象是在裸奔,那么在特定房间里,由于可能有现实中的熟人在,我们便象参加一个化妆舞会,戴上不同面具。只不过这个面具稍稍不同于往常现实里的角色。通常会掩饰不足,伪装成更理想的自我。

  如果这些分身互相走错了场景,就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恰如本我自潜意识里突破,掌控自我,而超我无力压制时,人便走向疯狂。原始丛林切换进繁华都市,金刚只能在摩天楼林里迷失而肆意破坏。所以,如何划分它们的地盘,统合个性的完整,对每个人都是一个挑战。

  希望社交软件的发展不会造成人格的分裂,而是象润滑剂一样,磨合与妥协个性里冲突的部分。

评论
  • 支持!力顶!好看!已赞,欢迎回访我的作品《命运的樱花树》和《随笔★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