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哎呀,我的妈

  王大妈打过电话来。她刚刚退休不久,整天闲在家里无所事事,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电视。看电视她喜欢看纪实类节目,今日说法、婚姻保卫战、非诚勿扰都是她的至爱。这天正好是周日,她刚看完江苏卫视直播的非诚勿扰,一激动就给女儿打电话了。

  叶小可也刚看完这个节目,她俩议论了一下节目里男嘉宾的情况,好像那是现实生活中叶小可的相亲对象,谈论了一番里面女嘉宾的表现,好像她们是叶小可的多个化身,谈了半天还是觉得不够过瘾,最后,王大妈开始怂恿女儿打电话给电视台,去上非诚勿扰。听了母亲的这个建议,叶小可心里痒痒的。

  去非诚勿扰,她不是没想过。但她觉得台上女嘉宾的穿着打扮都太时尚了,她觉得自己跟时尚根本就搭不上边。据说电台的化妆师会替嘉宾们化妆,但她想到平日里素面朝天的自己可能被妆扮得连亲妈都不认识,还要以这幅面目展示给观众,而观众里就会有她认识的人,她的老师、同学、同事、学生都会看到她的这幅面目,知道了她是如此的恨嫁,想想就觉得可怕。还有,如果她要去上非诚勿扰,想占据的也不是24个台子后面的女嘉宾位置,而是那个从电梯里走出来的男嘉宾位置。并不是她想去台上找女朋友,而是男嘉宾有机会用三个短片展示他自己,他是全场的焦点和议论的中心,女嘉宾的戏份比较少,她们的选择只有两种:要么为他留灯,要么为他灭灯。她们要在短暂的点评环节,用三言两语快速地让自己从24个女人之中脱颖而出,成功吸引住男嘉宾的注意,叶小可觉得这个任务太艰巨了。像她这样一个没什么存在感、时常心不在焉的人,到了那里估计每次都是留灯陪跑的那一个,这也太伤自尊了。

  叶小可对母亲说,别说了,我才不会去上什么非诚勿扰。我可是学传媒的,这种节目你以为你上去是什么样,电视台就给播成什么样吗?去了就是把自己做成一盘菜给别人吃。我才不要,不要,不要。给我路费我也不去。都说了我不去。你能尊重下我的意愿吗?!

  王大妈还在自己的激动里,她是个异常固执的女人,有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韧劲是一种职业病。她以前的工作是小学语文教师,每天要和一群七八岁的孩子做斗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出于本能主导的状态,自制力很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她要通过不厌其烦的重复,教会他们一些最基本的词语。人类的思维与语言就是建立在这些最基本的词汇之上,当我们成年以后,往往都忘记了习得这些词汇的最初阶段。王大妈的工作就建立在这个最初阶段之上,她每天都像一个驯兽员,驯化着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使小野兽们学会人类最基本的文明:不许打人骂人,上课发言要举手,见到老师要有礼貌……长年累月的工作使她养成了一种习惯,形成了一种防御机制,她内心的敏感有一部分关闭了,她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以不动感情地接受外界的信息,然后按照预定的程序,给出机械但“正确”的回应,而且她对自己的这种正确性深信不疑,简直视之为宇宙真理。

  现在,王大妈把这种驯兽员的劲头用在了自己大龄未婚的女儿身上。在她看来,人生几十年,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主题,到什么年龄就做什么事,这是自然的规律。女儿大龄却未婚,简直就像犯了天条,违反了自然规律。她可怜自己的女儿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异地他乡,生活没有人关心,回家没有人迎接,每天过得有一顿没一顿,天凉了不知道加衣,孤苦伶仃,寂寞空虚,在别人面前还要强作笑颜。

  王大妈的这种想象完全来自她自己的生活经历,年轻的时候她在村里当小学老师,因为学历高,村里那些当农民的男人都不敢高攀,她也看不上,一年年教着书就成了老姑娘。那时候哥哥已经娶了嫂子,年轻的嫂子一来,哥哥的家就再也不是自己的家了,她每个月拿回工资来全都交给嫂子,吃住在他们家,给他们做农活,还要挨骂,有受不完的气,日子过得简直比《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还惨。她四下里托人给介绍对象,开始见了好多都不合适,后来好不容易有人给她介绍了一个石匠,他的家在几十里地外,人在城里打工。两人见了一面,她见他人有点腼腆,但个子高高壮壮的,似乎挺适合做丈夫,两人就此定了亲,这就是她后来的丈夫叶大拴。为此,她一辈子都感念那个给她介绍对象的瞎子,每次对女儿讲起自己的往事,总以介绍人瞎子作结。

  对于母亲的这些青春往事,叶小可已经听得耳朵生茧了。每次王大妈开始在电话里以身作则教育女儿,都会只得到一些不耐烦的回馈。不过她这次又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对故事的主题加以升华:“当年,我有了你爸,又有了你和你弟弟,这才感觉自己真的长大了,成了一个成熟的女人,你呀,不是小孩了,要让自己成熟起来”,她自我感觉是有史以来最出色、最煽情、最有感染力的一次讲述,不料得到的却是女儿一如既往的不耐烦:“哦。你讲完了?不要再给我说这些陈年老黄历了,下次能换点花样不?”

  真是个没大没小的孩子,王大妈想,但她还没死心。你呀,要学着化妆,讲究一下个人形象,要多穿裙子,没有钱买衣服跟我说……男人都喜欢漂亮的女孩,你不打扮打扮,怎么吸引男人?现在的年代和以前可是不一样了,想当年……

  王大妈又回忆了一番当年她的姐姐是怎么嫁给姐夫的过程。当年姐姐相亲的时候,姐夫是城里的工程师,长得一表人才,好多人家带着姑娘轮流来提亲。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姐姐长得并不漂亮,她们家也没什么钱,但姐姐凭着一手出色的裁缝活压倒群芳。她还没过门,就给未婚夫做了一双布鞋、两付绣花的鞋垫,还给小姑子做了一身连衣裙。那个年月,买布都要凭票,城里很少有成衣买,她的这一手绝活当即赢得了全家人的心。后来,姐姐就嫁给姐夫,生了好几个孩子,姐夫在城里上班,家里家外的活都是她一个人操持,却是井井有条。

  王大妈想到姐姐的往事,不由得深深感慨,她佩服姐姐心灵手巧人贤惠高攀了个好丈夫,却又同情她为了生活一生操劳。王大妈对女儿讲完她大姨的故事,又总结了一下这故事的中心思想:现在这个年代和我们那个年代可是不一样了,以前大家都是相亲找对象,现在都时兴自由恋爱了。女人家光是心灵手巧可不行,你要学会穿衣打扮,首先要吸引男人,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

  长了几十年,叶小可还是第一次听到大姨的故事,她感觉很新鲜,没想到那个时代也有婚姻市场,也有竞争求偶啊。有那么一瞬间,她甚至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如果不是因为不幸沦为了剩女,她哪会有机会听到这么些隐秘不传的家族往事。但听到母亲最后给出的中心思想,她又忍不住产生一阵阵本能的反感。平心而论,妈妈说的那些话也有一定的道理,怎奈她在这个阶段就是不喜欢听她妈妈说话,一听到她的声音就烦,不管她说什么都像是别有用心,都是为了操纵她的生活给她洗脑。或许这是一种青春叛逆的表现,尽管叶小可已经快要三十岁,早就过了青春期了。

  虽然叶小可对母亲说话的声音感到厌烦,但她又不得不承认,母亲说得并没有错。女孩过了三十岁就很难嫁出去了,不好好打扮是很难吸引到男人的,要找到对象,首先要有找对象的积极性,这些道理其实并不新鲜,她身边的同事也都是这么对她说的。但一样的话,从同事那里听来是关心,从母亲那里听来就成了魔音穿耳,让人不耐烦。

  挂了电话,她打开电脑,习惯性地登陆平时常去的几个相亲网站。她刚工作不久就注册了某某牵手网、真爱无限网、佳缘速配网,除了备课,她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泡在这些网站上,筛选有没有适合相亲的男人。开始的时候,她只看收入比自己高、学历比自己低一点点、年龄比自己大三岁之内的未婚男人,后来发现本地符合这个条件的男人就这么一些,而这些人要么不是她的菜,要么对她不感兴趣,要么就对她说还是做朋友比较好,之前的公务员理工男、数码狂理工男和大学教师理工男都是这么认识的,也没有一个成功的。后来,她慢慢把范围扩大到年龄比自己小的,学历更低一些,收入和自己相当或更低的未婚男人,结果发过私信去,得到的回应却寥寥,男人们对于比自己条件好的女人并不热心。这么看来,通过相亲网站找同城对象的机会好像已经被她耗费得差不多了,真是悲伤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