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绵/代序
木梓
01.
总有些事情就在瞬息万变之间以无声响的形式进行着接连不断的延绵。
02.
最后我还是决定来写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一个不曾经历沧桑的年纪里,甚至对于生命与生活的感知,还只是停留在打酱油的孩童阶段。这个故事注定充满了琐碎日常、细枝末节以及不断重复更替的日复一日的生活。这是第一个我想写下来的关于琐碎现实生活的故事,在经历了许多思考和反复纠结之后。它包容,却又看上去狭隘。能够讲述的,仅仅是一些我的身边不大的圈子里所发生的日常。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就在于这一类作品对于当下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和描述。语言可以不生动,也可以没有如同浪漫主义作品中那样华丽的、纷繁的形容词,但那一个个被文字塑造出来的人物,却能够在人的心里面存活上千上万年那么久。
我没有那么远大的抱负,也并不是没有理想。
私心里想,这样的一部作品也算是一次转型。以往的风格已经在不经意的日夜不断的文字排列组合当中固定了样子,却还是有那么一点点不会被时间所泯灭的野心,想要将这样固定的写作风格给再掰一掰捏一捏,企图让它变得和从前不一样。不是吗?每个人的最后与最初都大不相同。
03.
在萌生出写这样一个故事的想法之后,我第一时间找到了我的写作课老师,我们面对面坐下来,我把想法一五一十地讲个她听。她听了,似是开玩笑的样子说了许多。其间的话让我确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即她认为这样的转型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是有必要的,因为作为一名成熟的写作者,不可能只依靠一种类型的作品就能长久地屹立不倒。另外一件事情即她同时也担心在我这样一个年轻到几乎不曾经历沧桑的年纪里,能不能把生活的面目写得全面而且真实。她建议我多问问,多看看,多走走,多想想。
是的,每一次下笔对于我来说都像是肩上担了某种使命一样。或许是因为大学所学的专业是中文,在正统地学习了文字与文学之后,我对于写作的态度也由最开始的那种单纯地抒怀和喜爱逐渐转变得更认真严谨。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将要被传递出去的,而这种传递,说不定在若干年之后有幸变成一种延绵,延绵不断地传承。换句话说,或许在若干年之后,许多孩子会捧着手中的书津津有味地读着,而他们手中捧的这本书的作者,正是现在这个坐在电脑前面不断码字的我。
想来也是微妙了。
04.
二孩政策放开之后,在周围的许多比我年长的已婚女性都开始琢磨着要不要孩子。或许是由于母亲是在医院工作的,所以平日里也会更多地接触到这样那样的病人,他们也会有来咨询意见的。母亲的工作环境让她给我传递类似的事情有了更多的素材。前几天刚刚听来说,有一个四十五岁的女人在二孩政策放开之后也特别想要再生一个孩子。对于母亲而言,长期的医护工作让她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四十多岁女人的生命安全,而平日里没心没肺的我,想到的却是她将来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于是慢慢,我便萌生出了这样的念头——写一个关于孩子和母亲的故事。后来,顺理成章地,我把这个故事在脑子里构思了好久,私下里只要有空,我也会抽出时间看一些关于这一类故事的书籍。渐渐架构久大了起来——我想要写一个关于不同年代母亲在孩子的成长教育当中不同态度的故事。以不同年代的母亲的态度做对比,最终发出那个在我心中埋藏了很久的疑问,等我们这一代人到了养育子女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去对待他们?是不是可以从父辈,父辈的父辈身上得到些启示?
05.
但最终让我决定我一定要写下这样一个故事的,是我的大学班主任。她是个八零后,对于社会来说很敏感的一代人。当八零后渐渐代替了六零后、七零后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的时候,或许对于这个年代的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我们也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反映。许多八零后现在的生活,远远没有她们想象中那么好。他们所面对的,正好是这个时代最核心的变化和发展带给他们的难题。例如,在做决定的时候,他们是否要顺从和自己思想大相径庭的、具有传统思想的长辈;在生育二胎的意愿和并不能撑起两个孩子抚养费的经济实力间应该如何选择;面对比自己更优秀的人,面对这个光怪陆离的充满了压力的社会,面对这些看似琐碎实则让人筋疲力尽的生活,不想苟且,又该怎么活出精彩。八零后的一代,正是当下诸多社会问题的直面者。
于是,作为他们的后辈,我承认,正处于在象牙塔里求学的年纪,我不曾经历过任何沧桑。但我仍旧能够清醒而笃定地意识到,这些所有八零后现在所面临的最尖锐的问题,在将来的某一天,也会成为九零后、零零后所不得不直面的难题。就此看来,在这一点上,一代又一代又要如同繁衍一般地延绵传承下去。
06.
决定动笔写这样一个故事,它肯定不会达到如同十九世纪欧洲社会的百科全书派作品那样包揽纵横,但或许,它能引发一种思考,对于传承、延绵,对于生活,对于未来和生命本身。
加油↖(^ω^)↗
回复 @荣槐: 谢谢
来支持新书了!加油!
回复 @晨小旭: 嘿嘿,谢谢小旭~
附:希望能多多分小节。(PT)
回复 @编辑部: 好的,您提出的问题我及时改正。
哇,期待更新哦!
回复 @编辑部: 么么哒